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甄理 《经济师》2009,(6):270-270
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利用外资领域、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哈尔滨承接服务外包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只要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一定能将其打造成为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地。  相似文献   

2.
我国早已意识到发展服务外包是转变自身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重要机遇,政府已确立了加快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扩大服务业开放为重点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进程,发展服务外包,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国际服务外包转移与我国的承接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几年,国际服务外包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应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握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路径。当前要充分认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性,采取综合、配套的措施积极承接服务外包的国际转移。  相似文献   

4.
国际服务外包转移与中国的承接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根索 《经济与管理》2005,19(4):68-70,87
近几年,国际服务外包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应当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握的重大机遇,也是中国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路径。当前要充分认识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性,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措施积极承接服务外包的国际转移。  相似文献   

5.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文章通过介绍国际服务外包的涵义,分析并论证了我国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劳动力就业,提高劳动者服务素质;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及提升城市品牌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重点的变化,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近年广东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势头良好。应顺势而上,更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梅其洁 《新经济》2007,(3):88-91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重点的变化,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近年广东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势头良好。应顺势而上,更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国际服务外包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把握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机遇,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是吉林省实现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剖析吉林省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现状、问题和条件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路径:立足日韩外包,拓展欧美市场;以汽车与动漫为服务外包发展重点;依托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业务流程外包;培养和引进多层次国际服务外包人才;优化和完善国际服务外包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9.
加快吉林省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文新 《经济视角》2008,(10):37-4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积极承接和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吉林省具有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基础和优势,应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晓庆 《经济师》2009,(5):76-79
全球化背景下,依托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撑和发展中国家投资条件的改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考虑,把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其占领全球市场的战略选择一同时,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是一种全新的“智力出口方式”,我国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章先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跨国公司发展服务外包的根源以及我国承接这种外包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接着指出我国承接这种外包的优势以及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呈现出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不再包揽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而是把各个环节进行分解,把产业链中的非核心部分从原来高成本的生产地转移到低成本的国家或地区,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这就是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对中国而言,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有助于加快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优化国际贸易结构,促进对外贸易方式的升级转变。然而,中国承接服务外包起步较晚,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规模、能力、质量等方面,与印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通过对中印两国服务外包产业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所在,进而提出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浅述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宗翮 《江南论坛》2008,(5):23-2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够培养一大批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我国服务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并利用2008-2017年浙江省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浙江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显著推动了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并促进了创新成果转化,但创新能力的提升尚未能刺激服务外包的扩张;外包培训与合作、学习模仿是承接服务外包过程中获得技术扩散的最关键途径;国家设立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政策效应显著,在带动区域服务外包和创新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研究还表明当前服务外包产业结构的低端化显著阻碍了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本文的政策启示不仅有助于浙江省进一步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对新常态下"中国服务"攀升全球价值链也有积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该文认为,承接服务外包不应该再继续沿用东中西产业梯度推移,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区域中心城市聚集式发展;承接服务外包应该从低端的外包服务入手,逐步向高端发展,走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承接服务外包并不能使我国较快地由"世界制造中心"向"世界服务中心"转变。  相似文献   

15.
徐姗  朱艳敏 《当代经济》2021,(11):52-60
为探究承接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效果,本文利用2011-2018年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DEA-Malmquist和索洛余值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并引入面板校正标准误(PCSE)进行最小二乘法(LS)回归.研究结果表明,承接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都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承接在岸服务外包.进一步检验发现,东部城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城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消极影响;此外中西部城市承接在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高于东部城市.  相似文献   

16.
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服务外包促进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升级,是浙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浙江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纷纷把一些服务环节,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离岸服务外包得到迅速的发展.相比于印度、墨西哥和东欧国家承接离岸外包的状况,中国仍处于较低的阶段.本文以印度、墨西哥和东欧国家为例,分析了其在环境禀赋、政策环境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对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作用,并结合中国相关环境的现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改善我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景瑞琴 《经济问题》2007,339(11):41-44
现代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但为什么像中国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却承接了大量的国际服务外包,通过比较服务外包承接国的人力资本禀赋以及分析人力资本与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关性,发现中国与印度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该国熟练劳动力的绝对数量,而不是熟练劳动力在该国总劳动力数量中的相对比例.这也是印度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能够成为主要服务外包承接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虽然受国内外经济不景气的影响,2013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还是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市场中大量涌现出新的服务外包企业、新的业务类型,从而推动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然而,从单个服务外包企业自身发展来看,舆论普遍认为2013年是较为艰难的一年,利润空间明显压缩。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12月中国共签订承接服务外包合同约16.8万份,合同金额  相似文献   

20.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迅速的占领着国际市场,而中国作为国际市场中主要的承接国之一,起步较晚、发展潜力较大.本文阐述了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目前服务外包的现状,最后总结出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