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由于历史原因,部分证券公司积聚的风险日益凸显,高风险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由于证券公司市场退出的法律机制不够完善,强制退出过程中存在行政主导、政策性强等问题。因此,完善我国证券公司市场退出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稳定与效率:中国金融业市场退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金融业机构的扩张和市场退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和制度条件下形成和演化的,截止目前我国依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处理好金融稳定、金融效率与社会净福利的关系是我国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加快我国金融业市场退出机制的改革是提高金融效率和实现金融业稳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2006,(6):90-92
<正>私募股权在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他们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获利退出,这主要是以短线投资为主,低买高卖。如Monster Mob以8000万美元收购联梦,软银成功退出;软银亚洲减持盛大股票……通常情况下,高科技企业出现退出的情况比较多;另一种是长线投资,希望拥有投资企业的控制权,甚至在某个行业里占据垄断地位,以便长期在中国市场上获取高额  相似文献   

4.
去年以来,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政策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较大冲击,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本文对QE退出通过资本渠道和贸易渠道给我国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情景测算,测算认为:QE退出对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影响有限;其通过引致新兴市场国家单季衰退对我国出口的冲击也是可控的。其后,本文综合分析了QE退出对我国可能引发的风险,进而提出了针对不同情形的应对政策和中长期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有企业在退出市场过程中要面对经济、体制、感情等多方面的障碍。为此,国有企业退出市场时,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要实施管理创新,变被动退出为主动退出;政府要加强宏观控制,降低企业退出成本,为劣势企业顺利退出市场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企业有进有退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6.
《资本市场》2013,(4):114-115
<正>清科研究中心日前发布2012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共有369只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募集,新募基金个数大幅超越2011年,为历史最高水平,但募集金额较2011年有较大回落。在投资方面,2012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投资活动较2011年略有放缓,共计完成投资交易680起,披露金额的606起案例共计投资达197.85亿美元,成长资本依旧为最主流的投资策略,房地产投资和PIPE投资也表现抢眼。在退出方面,受IPO退出艰难且回报偏低的影响,投资机构在退出活动中开始有意识的采用其他退出  相似文献   

7.
《资本市场》2013,(11):50-59
6月19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议息会后的表态引发市场对QE提前退出的担忧,全球资本市场随即做出剧烈反应。8月20日,继印度卢比兑美元下跌至63.2的历史新低后,印尼盾暴跌至4年以来的新低,印尼雅加达综合指数最多时跌幅达到5.6%,引发市场担忧。毫无疑问,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正如一根指挥棒引导着金融市场和全球资本的波动方向。中国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8.
衣宏伟  彭仪瑞 《经济师》2000,(10):40-41
: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退出环节 ;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建立则是发展风险投资业、推动民间进行风险投资的关键所在。培育和发展二板市场是一个长期的制度化的过程 ,在近期内二板市场并不能成为我国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出口。目前需要注重培育多层次、多渠道的退出体系 ,而以兼并收购市场作为重要的退出渠道 ,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分析了企业退出出口市场行为对其经营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表现越差的出口企业退出出口市场的概率越大;企业退出出口市场行为对企业经营表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就业增长和产出增长方面,而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总体不显著。具体表现为,企业退出出口市场会对其就业增长和产出增长产生持续的显著负向作用,这说明我国国内需求尚不足以使企业退出出口市场后继续保持退出前的就业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因此,在提倡出口转内销的同时需注重提高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产能过剩不仅阻碍了中国工业生产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剧了整个经济体系的系统风险,而市场退出障碍是导致产能过剩长期存在且难以化解的重要原因。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存在的市场退出障碍,具体表现为落后产能淘而不汰、兼并重组流于形式、地方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退出、债权银行救济"僵尸企业"阻碍市场退出等四个方面。要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必须消除现有市场退出障碍,并建立起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本文首先通过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实例对当前的市场退出障碍成因进行剖析,然后从扫清市场退出障碍(短期措施)和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长期措施)两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如何建立起长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玮 《财富时代》2023,(3):29-31
<正>中国证券市场30多年来,经历了各种改革,有的尝试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后退出,如股权改革时进行的权证,完成后权证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还有的是尝试效果不好就搁置了,如熔断制度2016年1月引入后,连续熔断触发,引发市场巨震,结果不得不取消;有的是逐步尝试,最终全体推广的,注册制就是这样的典型。每一次改革,都推动着市场发展。那么对股民有什么影响呢?从历史来看,每次市场改革后,往往不是更简单了,而是更多挑战,需要的能力要求更高了。  相似文献   

12.
陈旭东  曾勇 《技术经济》2014,(12):115-122
利用实物期权方法,在考虑未来退出灵活性的情况下,分析了外资银行对进入中国市场模式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市场波动率和外资银行退出收益率的增加,外资银行选择少数股权进入模式时的退出价值大于选择独立发展进入模式时的退出期权价值,因此外资银行倾向于选择少数股权进入;随着外资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和中资银行本土化优势的减弱,外资银行倾向于选择独立发展模式进入。  相似文献   

13.
孙敏 《经济师》2005,(1):12-12,14
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进入,就必然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多已形成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无法对一些问题严重、濒临破产倒闭的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市场退出。文章着重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已有市场退出的实践,提出完善该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宏伟  袁伦渠 《生产力研究》2006,(12):193-194,246
国有经济退出意味着国家放弃对就业保障的承诺或停止对国有企业财政补贴,目的是威胁企业,促使其提高经济效率和防止国有资产显性和隐性流失。国有经济从非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退出势在必行,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国有经济退出的市场障碍分析边界刚性的约束、国家租金攫取带来的保护、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剩余索取权,以及资产专用性引起的沉没成本、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发育滞后。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但不是完完全全的彻底退出;国有经济选择进入重要的行业和关键性领域,但也不是绝对不能容许非国有经济的介入。  相似文献   

15.
<正>清科集团公布,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热度,募资金额和新募基金数创下单季新高,投资水平也逼近历年最高纪录。退出方面,境内资本市场已成为创投机构的主要退出渠道。  相似文献   

16.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实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风险投资发展实践中,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对我国近年来风险投资退出状况的实证分析,从实践的角度对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进行了考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3点结论:应该适当降低风险企业上市标准,完善创业板的退市制度;适当放松对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与被并购的管制;继续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容量和市场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7.
《资本市场》2011,(8):98-100
<正>2011年的亚洲退出市场大有薪火相传之势,但时机问题仍争论不断。未来退出之路,无论宽与窄,皆无平坦可言。今年的私募股权开年大吉,几宗醒目的退出交易再次有力证明了亚洲市场推动行业复兴的实力。但即便如此,业界仍有争论。机构选择这个时间点完成退出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在这个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如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问题保险公司退出机制的建立中,退出路径的选择是关键一环.造成问题保险公司退出的原因不尽相同,要根据对问题保险公司风险性质和危机程度的判定,制定多层次的市场退出方式,增强市场退出制度的科学性,提高其退出绩效.  相似文献   

19.
张谦 《资本市场》1998,(7):51-51
<正> 科技风险投融资机制是指对科技创业企业从资金投入到运营再到退出的一整套运作方式和程序,而风险资本市场恰恰是这一运作方式和程序链中的载体。科技创业企业在风险资本市场中获得资金;投资人也在这里变现资金后退出。科技风险投资诞生于  相似文献   

20.
7月份CPI还将高企,令市场对通胀和政策方向的预期更加纠结,货币政策退出紧缩周期并非易事。在内外交困中,自2610点以来的反弹彻底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