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critical reading of market discipline and its limitations as a mechanism in European economic governance. Consistent with neoliberal beliefs about market-based governance, the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EMU) is premised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government bond market as a fiscal-policy discipliner. However, the operation of market discipline requires that neither governments nor their private creditors can rely on an authority to bail them out. It, therefore, precludes the kinds of intervention by Eurozone’s supranational institutions witnessed during the euro crisis. In the post-crisis context, efforts to strengthen market discipline continue to be frustrated by the growing relianc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government bond markets as well as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s (ECB)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ose markets. Having undermine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arket as an autonomous and apolitical mechanism of discipline, European economic governance struggles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rise of a supranational ‘economic sovereign’ in the Eurozone.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的瓦格纳定律之现实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公共管理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滥觞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衍化,使得瓦格纳定律不仅从理念上而且从实践上都遭遇了严峻挑战.一方面,新公共管理运动通过实施政府职能优化、分权化改革、公共人事制度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直接削减了财政支出规模;另一方面,由工业化(或所谓后工业化)所衍生的经济、政治、社会需求的持续扩张,在新公共管理理念之下催生了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和多种形式的供给方式(体现为公共产品供应机制改革),客观上间接缓解了政府财政的压力.以上两方面力量共同作用,为限制财政支出规模或者弱化财政支出冲动提供了相当巨大的空间,瓦格纳定律的神话将被打破.  相似文献   

3.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Arrow and Schelling's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racial inequality in the late 1960s. We start from the authors’ account of the origin of their work. Then, we locate the “material origin” of the models at the RAND Corporation in the late 1960s and show how it relates to the transfer of the RAND tool-box to the study of welfare issues. Finally, we describe how Arrow's and Schelling's modelling strategies relate to their conception of “science for action,” inherited from their “warfare” work.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理论发展的梳理,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需求,界定了新时代海洋渔业资源治理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在法律框架下,尊重文化传统,遵循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通过行政管理、经济政策和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和方式,最终实现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协同保护的过程。系统回顾了70年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的实践历程,对照新时代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的新内涵、新特征,指出差距:治理主体上,社会参与制度不完善,多元协同治理理念流于形式;治理手段上,片面强调行政手段,经济激励手段远远不足;治理结构上,传统模式下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难以形成合力;治理机制上,“政府直控型”治理模式不能满足海洋渔业资源永续发展要求;治理功能上,“发展优先”根深蒂固,对海洋渔业资源服务功能多样性的保护不足。  相似文献   

5.
魏红刚 《时代经贸》2006,4(8):85-86
本文指出利率市场化的瓶颈制约: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缺陷、资本市场股权分置与公司债券缺失。深入分析后,给出这些制约的化解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会计准则和新所得税法对上市公司实际税负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准则在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方面变化很大,特别是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会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影响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新企业所得税法与原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法相比,不仅税率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有变化,而且在费用扣除方面变化也很大,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会影响上市公司所得税实际税负。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实施新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的我国省级中烟工业公司面临着来自体制改革、行业整合、规模扩张等多方面的压力,亟需在组织架构、业务模式、管理体系等各方面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文结合某省中烟工业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项目实践,总结出我国省级中烟工业公司绩效管理中所面临的典型挑战,并建议在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时应遵循尊重历史与面向未来并重、价值驱动与激励导向结合的系统化原则;通过一个绩效管理体系设计过程模式,阐述了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最后,结合项目实践给出了一个绩效管理参考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62  
本文以1993年至2001年之间我国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深入考察我国证券市场不同历史阶段里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实践中,随着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措施的加强,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出现一个逐步递减的过程现象;在控制公司特征和宏观经济变量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与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一系列OLS回归从公司治理角度经验检验了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本文提供的经验证据表明:(1)股权结构是影响资本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2)管理者持股与债务比率负相关,但不显著;(3)股权集中度与债务比率正相关;(4)股东人数与债务比率负相关;(5)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和其他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差与债务比率负相关;(6)国家股比例与债务比率成U型关系;(7)法人股比例与债务比率正相关,但不显著,且它们间不存在非线性关系;(8)流通股比例与债务比率成三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品(KP)的生产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生产任务之一。知识产品的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也有生产效率问题,为提高KP的生产效率,就必须很好地实施KP的生产管理。为此,提出了面向知识产品的生产管理系统(PMSKP)的系统框架。首先给出了PMSKP的概念模型,指出PMSKP主要包括4部分:原创性KP生产管理、复制性KP生产管理、定制性KP生产管理及知识库管理;其次,将PMSKP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管理系统(PMS)的特点作了对比分析;再则,进一步研究分析了PMSKP的运作流程;最后介绍了PMSKP的功能结构,为今后进行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华 《经济学家》2012,(3):46-54
现有研究大多认为内部控制是制度,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的关系。这会导致多套管理制度并存于企业的混乱局面。事实上,内部控制不是制度,而是职能,是管理职能中的控制职能。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不存在谁包含谁的问题,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涵义相同,公司治理中体现了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思想。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统一于一套企业管理制度之中。  相似文献   

12.
企业战略创新研究方法的探索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西方现代理性研究方法的局限与后现代管理挑战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战略研究面临的两大困境——理性缺失与不同的文化系统,提出要通过管理文化的方法来研究我国企业的战略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新公共管理框架下的城市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双 《财经科学》2011,(5):96-10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提升的要求都亟须城市管理理念、运作机制、方式手段上进行创新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求,数字城市管理体系逐渐产生并成为城市管理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新公共管理框架下,提出多极城市数字管理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并对全国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城市管理实践进行比较,最后给出建立多极数字城市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考察我国现有的公共支出管理,存在着依托背景微观化、制度约束软化、支出结构不够优化以及绩效考评体系缺失等问题。改革的方向是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使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明确政府支出责任,改革预算编制,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以及研究和解决逆向预算软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理论思潮的先锋派极大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文章在阐释后现代主义基本观点和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具有方法论的后现代主义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话语框架和分析模式之优势。作为一种全新的反思研究范式,后现代将公共管理活动定性为一种话语体系和发展模式,通过真实、坦白和真诚的对话和沟通,以消解传统公共管理的思维禁锢和理解障碍,达到反抗等级制度、反对权威话语、释放民主价值和超越僵化理性之目标,从而为公共管理的多元发展提供新的范畴、理论和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将后现代分析框架与我国公共管理改革实践相对接,令其在公共治理现代化进程推进、行政改革模式选择、公共决策的民主参与机制打造、领导力的变革以及行政文化重塑等诸多方面予以引领。  相似文献   

16.
对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反思及其价值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国际化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经历了进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许可经营等阶段,许多理论对这些活动发生的动因、条件与展开的路径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解释与分析。在当前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对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行反思,具有推动理论研究与指导实践操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新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义思想和实践的梳理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主义和宪政主义是贯穿于公共行政发展中的两条线索。管理主义从传统行政学发端,就开始影响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直到新近发展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仍然是处于主流地位的思想潮流。因此,要理解公共行政的发展,就不可能回避对管理主义的深刻认识和反思。只有弄清楚了管理主义的来龙去脉,才能对公共行政理论变迁和内在逻辑有更深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内部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共同作用的产物,传统的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环境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三大要素,对于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企业而言,企业制度应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内生要素之一。从企业制度创新的角度,我们可以从资源、能力和环境三方面着手,培育我国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offers a critique of the prevail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oliberalism and classic nineteenth-century liberalism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PE) and offers a redefinition inspired by Polanyi and Gramsci. Within critical IPE studies, a consensus has emerged that neoliberalism cannot be reduced to a simple attempt to roll back the economy and let loose free-market forces. However, this insight relies on contrasting neoliberalism with a classic liberalism, that is, a simple attempt to implement just this naïve laissez-faire ideology. In contras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nineteenth-century liberalism is also characterised by an active use of state and legislative power. Through a historical study of two cases from 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 Poor Law reform and the Gold Standard, the paper will argue that state action played a central role even during the heyday of laissez-faire liberalism. With a starting point in Polanyi’s dictum that ‘laissez-faire was planned’, this reinvestigation will point towards a need to develop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economic theory, ideology, and practical policy, as well as pointing towards a general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liberal economic ideology.  相似文献   

20.
改革地方公共管理的权利路径:巴西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西的“公共管理与公民权”项目于1996年建立,其目的是发现和宣传由巴西次国家级政府在服务供给上的创新行为。这些创新时巴西的公民权建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根据巴西的经验初步分析了从“权利”的路向改革公共管理,扩大其他机构和公民社会参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