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e provid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suggestion, based on Severo (2012), to use a systemic liquidity risk index (SLRI) for estimating liquidity premia that could be charged on large banks as a compensation for the implicit liquidity support obtained from public authorities (Blancher et al., 2013). To this end we compute, over the period January 2004–December 2012, a parsimonious and fully documented SLRI. We also investigate it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explaining the level and variability of stock returns for a group of large international banks across the subprime and the Eurozone sovereign debt crises. Main findings are two: our more parsimonious SLRI is close to Severo’s but provides a stronger signal of liquidity stress and recovery episodes; we consistently fail to detect, within and across the two crises, a stable group of banks among the 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ones listed by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相似文献   

2.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capital of European banks on their risk-taking behaviour from 1992 to 2006, a time period covering the Basel I capital requirements. We specifically focus on the initial level and type of regulatory capital banks hold. First, we assume that risk changes depend on banks’ ex ante regulatory capital position. Second, we consider the impact of an increase in each component of regulatory capital on banks’ risk changes. We find that, for highly capitalized, adequately capitalized and strongly undercapitalized banks, an increase in equity or in subordinated debt positively affects risk. Moderately undercapitalized banks tend to invest in less risky assets when their equity ratio increases but not when they improve their capital position by extending hybrid capital or subordinated debt. On the whole, our conclusions support the need to implement more explicit thresholds to classify European banks according to their capital ratios but also to clearly distinguish pure equity from hybrid and subordinated instruments.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收入不平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我们引入中央银行目标函数,对中央银行独立性、收入不平等与通货膨胀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模型推理分析.而后我们整合了转型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测度方法,并用此方法对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进行了详细测定.最后,通过计量分析检验了以下结论:收入不平等是引致通货膨胀的一个经验性因素;中央银行独立性越强,越能有效抑制收入不平等引起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4.
曹昱 《经济与管理》2004,18(8):65-68
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越来越强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本文以银行风险为线索。首先从商业银行发展的客观现实出发,探讨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并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建立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具体要求的启示中,得出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管当局的监管协调起来。提出在国际银行业管理强内控、弱监管的趋势下,在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备的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需加强监管,强化内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银行效率与规模相关性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经济金融全球化而来的银行业并购和混业经营浪潮引起人们质疑中小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但是银行效率与规模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表明规模并不是决定银行效率的唯一标准,银行业并购的盛行并不影响中小银行在自身运作空间和生存基石上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信息约束下的金融监管与银行声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约束条件下降低金融风险、提高监管绩效,是金融监管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信息结构对于监管的重要性,认为声誉机制的建立可以降低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风险发生的概率,并运用KMFW模型,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下银行声誉机制减少违规动机的过程,指出应该注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将外部监管与自律有机结合起来,促使银行自发选择接受监管且减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动机,这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策略.结合我国实情,本文提出可通过银行风险评级、建立可置信的惩罚机制、完善银行内部治理机构、改进监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和完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等措施,建立健全银行声誉机制,以进一步改善监管绩效.  相似文献   

7.
中央银行的宏观监管职能:经济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跨国数据为基础,对中央银行是否应分离银行监管职能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央银行未分离或未完全分离银行监管职能的国家,其金融稳定性通常更高,经济增速更快,而且未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倾向"。这意味着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并不是简单地将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的问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也并不必然排斥其继续实施金融监管职能。通过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兼容性置于政治经济学框架下加以解读,文章发现真正影响金融监管实际独立性的并非监管主体的设置问题,而是更广泛地依赖于不同的政治制度条件。上述结论表明,如何在既定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框架下切实加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协调与配合才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We study the effects of Central Bank transparency on inflation and the output gap. Our intention is to illustrate, with the help of a small analytical model, how an imperfectly transparent Central Bank affects the two main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inflation and the output gap. The model tells us that transparency affects the variability of inflation and output but not their average levels. Then we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conjecture is justified by the index of transparency constructed by Eijffinger and Geraats. Given the limitations of such indices, we only examin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index of transparency and the macro variables in question. 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verage magnitudes are not affected by transparency but their variability is. In the case of inflation, its variability benefits from the reduction of transparency and about 50% is explained by the variability in the transparency index. The effect on output volatility on the other hand is less clear, and in any case transparency seems to increase it rather than decrease it.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改革与民营银行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各种生产要素当中,人是第一重要的;在当前农村金融改革中尤其是这样。由于缺乏改革的依靠力量、产权主体不明确以及缺少金融人才,因而向农信社注入资金的成功概率很低。农村金融改革最需要的不是资金支持而是制度创新。当前农信社体制对于民营经济而言是外生的,因而很难实现和民营经济的对接;支持农村经济的融资机制只能从民营经济的资金活动中生成。农村金融改革应当不拘一格,能改造的就改造,不能改造的就新建;应当尽快在所有制上打破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依靠市场机制,有步骤地通过试点开放民营银行。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经济与管理》2005,19(4):71-74
2003年底,中国政府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入资本金,以提高两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其风险抗御能力,同时这一举措也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力度最大的改革已经开始。本文认为,“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已经成为中央政府改造商业银行的基本思路,第一个环节侧重“输血”,后两个环节重在“造血”,期待在引入外资的前提下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这种机制完全有可能在国有商业银行今后的改革中被移植和复制。  相似文献   

11.
中央银行独立性、责任性与通货膨胀目标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我国货币政策应转向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现行的政策实际上正是一种隐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偏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央行的独立性不够。鉴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能解决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问题并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今后货币政策改革应坚持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变思路,在提高央行独立性的同时,增强其责任性并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  杨斌 《经济与管理》2008,22(11):51-53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银行获取核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金融创新中的主要部分———产品创新存在金融产品的规划、制度环境、创新主体、产品创新市场分级、品牌化管理等问题。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建设需要在政策和监管的引导和推动下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许多国家开始付诸实施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制度改革。与此同时,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转轨国家原有体制的低效率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转轨国家中央银行改革也面临着必须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中央银行隶属关系、决策、分支机构的设置、职能转换,以及央行与财政部和商业银行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和俄罗斯中央银行独立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运用局部调整模型和三阶最小二乘法(3SLS),分析了金融危机如何影响资本充足率监管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之间的关系,并首次分析了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我国上市银行在面临资本监管压力下资本水平与风险水平的调整。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强化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效果,但也增强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这与监管当局试图通过资本充足率监管达到维持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初衷相违背。此外,金融危机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银行资本调整与风险调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非均衡经济中区域中央银行金融调控与监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和地域特殊性较强的现实出发,分析了区域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的尴尬境地,提出了应加强中央银行各级分支行,尤其是大区分行的相对独立性,充分调动其调控与监管的积极主动性,以适应我国的现实国情,在“掌握精神,灵活处理”的原则指导下积极监管、适当调控,全面提高金融调控与监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技银行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银行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科技银行业务发展还存在一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作为科技银行运营最成功的美国硅谷银行,其经验是采取专业化定位,分阶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债权与股权相结合,注重风险控制.我国绝大多数科技银行都是支行模式,不具备法人实体资格,发展空间受限.分业经营的金融监管体制使得科技银行不能分享股权投资所带来的增值收益.个性化的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发挥不足.我国科技银行的发展需要多方面主体的参与,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的平台.政府要从制度上加大科技银行的扶持力度,通过关系型贷款增强科技银行与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创新风险控制方式,促进社会中介为科技金融服务.同时,科技银行应围绕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开展业务.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经济“过热”,物价涨幅“过快”,通货膨胀“压力”等字眼频频见报,中央银行采取什么措施应对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2007年初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多次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都是为了控制经济过热。最明显的“过热”,恐怕是2007年大盘指数上扬步伐,在第四次加息声刚落,上证指数就轻松地突破5000点。人们一方面对股市充满了信心,经中报调整后的动态市盈率仍然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2倍。男一方面人们的信心改变不了殷价高悬、风险增大酌事实.  相似文献   

18.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清河 《经济问题》2008,(6):99-103
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改制上市取得显著效果的大背景下,综合国内外已有的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提出了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韩复龄  冯雪 《经济与管理》2014,(4):45-49,55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选择并购贷款、撮合顾问、基金资管、资产证券化等作为业务切入点,并在银行业务监管层面、所有权保护、风险防控、应对混合所有制推进业务、业务创新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0.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改革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在信息革命基础上的网络经济,对传统金融产业和金融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金融巳成为本世界金融业发展的主流,电子货币也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电子货币的发展,使传统的货币理论和货币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步步走来的电子货币时代,中央银行必须采取具体的对策措施,以期为网络金融管造一个稳定而又务实的运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