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按照产业生态化的研究视角,从阐述产业生态化理论着手,选择了优秀的跨国企业、国外工业区、国内产业园等三个典型案例。以此为启示,研究产业园区在企业、人、技术、资本等产业生态分布,并提出余杭特别是纺织、生物医药行业在产业生态化上的初步探索。对照产业生态化要求和余杭工业存在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配套体系不够健全、系统能量摄入转化效率不高、要素制约不断加剧的现状,明确整合产业链、完善产业链、健全"养分"供给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希望推动余杭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转型升级,不仅需要产业的转型升级,更需要城市环境、城市治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转型升级。"佛山作为一个拥有700多万常住人口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必须树立前瞻意识,对照先进标准,积极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提升城市环境、助推城市转型升级的有效平台,"让佛山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庆阳 《经济师》2010,(8):57-58
文化创意产业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在概念的定义上,"文化创意产业"应该理解为由"文化"和"创意"作为共同的定语来修饰"产业"比较合理。"文化创意产业"是同时具备"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特征的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交集",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强调文化积累和科技创新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以发展武汉市环保产业的目标,以美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机制,政府等要素为对照系,研究和分析了美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及未来趋势,提出了武汉市发展环保产业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对长株潭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珠三角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迅猛发展,到现在较为成熟,集群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文章在简介了产业集群的内涵与作用,分析了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后,对照珠三角产业集群的成功之处,提出了长株潭产业集群更快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芜湖市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剖析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得出产业内部的"劣势"比"优势"更为突出,外部"威胁"比"机遇"更突出。从扩大产业生产规模、建立集群化创新网络、建立汽车电子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建立产业孵化器中心、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的WT对策、WO对策、ST对策和SO对策,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潮流.它与"文化经济"、"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休闲体验产业"等概念相交错,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发展模式.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阐述了一种非传统的金融创新途径,挖掘文化创意产业金融创新的新模式,在经济危机的现状下为文化创业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两区合并背景下,如何实现大浦东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效应最大化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在总结大浦东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立足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优势,构建了由国际先进、国内领先、重要产业、辅助产业等四个层次组成的竞争型、创新型、服务型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由"三城"、"两带"、"一网"构成的大浦东"3.2.1"产业空间格局,构建了大浦东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由区域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以及产业转移成为三地协同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京津和津冀间优势产业的重合度较高,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其竞争倾向较高;京冀间相似系数较低,产业差异明显,其协作倾向较强,转移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转移企业多为资源消耗型,转移主要集中在较近的城乡边缘区,且已进入由梯度转移为主向转变城市功能为主以及产业创新、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并行的新阶段。京津冀产业对接与转移的总体思路应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形成"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经济背景下,要素在不同层面被重新配置,日益扎堆于某些区域,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集聚,不断实现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即"三集")效应。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可以引导社会资源推进产业"三集"的效果,并以此促进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的当下,推进"三集"发展不失为镇江市落实"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的有效抓手。文章具体研究了产业"三集"的理论架构、镇江市产业"三集"发展的现状、基于财税政策调整的产业"三集"机制、促进镇江市产业"三集"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调整思路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生物产业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被各国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重点,予以大力扶持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文章通过综合全球生物产业的几种代表性发展模式及其成功经验,如新加坡"研发模式"、日本"政府主推模式"、美国圣地亚哥"自发型及政策驱动型叠加的综合模式"、美国北卡罗莱纳"职业教育模式",提出了对加快我国生物产业集聚的若干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又村 《经济师》2013,(4):6-8
"产业空洞化"经常发生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产业转型中,其实质是在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新产业没有完全填补旧产业留下来的空缺。如果在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三次产业之间的合理过渡,那么就可以防止"产业空洞化"的发生。山西省"产业空洞化"问题,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考虑和规避的重大难题。如何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衔接,关系到产业空洞化问题的解决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实现。所以说,产业空洞化问题就是产业转型问题。山西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工商学院副院长、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名誉副院长容和平对山西产业空洞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山西产业空洞化的成因、特点,提出了规避产业空洞化的对策建议。近日,本刊记者就山西产业空洞化的若干问题,采访了容和平教授。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制药产业经济增长存在"高速度低质量"的问题,为了提高制药产业经济增长质量,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提高制药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国际化药企;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升级;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5,(9)
"一带一路"战略具有明晰的"共同体"理念和经济、人文合作主线,是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契机。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是引导产业发展的流动环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全产业链深度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必然走势。所以,"一带一路"赋予了产业经济新的概念,与此同时,也让中国的产业经济走上了全方位发展的道路。文章通过研究分析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产业经济有明显发展的几个重要城市的情况,论述了产业经济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香港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早期成功的的经验和近期受挫的教训,对照新加坡的经验讨论了香港在新国际经济条件下实条件下实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企业高新技术化、走质量型增长道路的必然性;探讨了香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中国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中国加大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推进力度,但由于标准与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呈现脱节,重复研发严重妨碍了自主创新。本文通过对"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机理研究发现,标准对科研甚至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理想环境下"科研-标准-产业"存在着动态同步规律。本文还对中国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园光电子信息产业遵循"科研-标准-产业"动态同步规律的四种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并发现模块化设计使得科研、产业与标准的动态同步在现实中成为可能,虽然形成机理存在着异质性,但标准是科研既定情况下产业发展的唯一推动力。本文在实证效果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基于模块化设计思路促进科研、标准双轮驱动推进产业发展,形成"科研-标准-产业"动态同步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兰乌"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其产业空间布局与协同发展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文章通过对"西兰乌"产业带产业同构性指数、产业结构相似性指数、产业结构重合度指数和区位商测算了"西兰乌"产业差异化与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构建"西兰乌"产业带的路径与产业空间布局,从而实现"西兰乌"产业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三区"联动的实质是以城郊社区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区为基础,实现三者统筹发展;其建设机理主要依赖城郊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产业集群;其建设体系是在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集聚"和"可持续发展"为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并予以推进实施。《经济》记者近日在科技强区嘉定区采访时了解到,嘉定区的产业创新转型步入了整体实施阶段,正按照其确立的"产业转型全市率先"的发展目标、"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发展战略,把"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信息产业、金融服务业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作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导向,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记者手里有这样一组数据,去年嘉定全区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20.
常州的文化创意产业"无中生有",初步形成"文化+科技+旅游"的发展模式,这是常州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和自信。通过分析常州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常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大整合、投入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建设大平台、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及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推手作用;完善产业的投融资体系;推动品牌发展战略,打造"龙城创意"品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创意产业的统计体系,打造常州版"创意指数";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