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笔者首次将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引入R&D与经济增长动态驱动关系的研究,构建GDP总量分解模型,把GDP变动总效应分为R&D活动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效率效应,并由此对1999年~2009年我国31个省市区GDP与R&D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R&D活动效应对GDP变动总效应的贡献最大;R&D结构效应对GDP变动的正向影响较为稳定,但不够显著;R&D效率效应与GDP增长显著负相关。据此,我们给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R&D投入、实现经济内涵式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如何减缓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是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和无残差的完全结构分解法(MRCI)量化分析发现,产出规模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对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起到主导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而中国能源强度效应能有效抑制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人口规模效应和人均生活能耗效应对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依靠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控制人口增长、引导居民向低能耗方向发展有利于减少中国能源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3.
全要素能源效率是能源消费活动中以资本、劳动和能源作为投入要素,将有效经济产出作为产出要素测算出来的能源经济运行效率.经济集聚在不同阶段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产业产品结构效应和政策环境效应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非线性关系影响.文章基于2004-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验证经济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结论 表明,在经济初步集聚阶段,经济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降低作用;在经济深度集聚阶段,经济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提高作用,并提出通过深化经济集聚发展、加强环境规制来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回弹效应与能源效率政策的重点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效率政策在考虑产业侧重时不能只关注产业自身,还须从系统及结构的视角出发审视局部产业的能效提高对总体能耗的影响。本文利用CGE模型模拟分析了改善高能耗产业或低能耗产业的能源效率对中国总体能耗的可能影响,并比较了其影响方式的差异。结果表明,提高能效可降低成本从而促进能效提高产业的产出增长,因此尽管其能耗量有所下降但其中有产出增长带动下的能耗回弹,并在高能耗产业上更为明显;经济总体的能耗及能耗强度都更大幅度地下降,超出了能效提高产业自身能耗变动的总体贡献;形成反向的回弹效应并导致总体能耗进一步下降的原因是,能效提高产业的能耗下降抑制了能源产业的产出,减少了能源产业自身能耗以及能源转换中的能源投入,能源结构偏向于二次能源的低能耗产业尤其借助了这一反向的回弹效应;比较而言,低能耗产业能效提高的总体节能绩效优于高能耗产业。  相似文献   

5.
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的分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把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动分解为钢铁行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和钢铁行业能源强度效应。计算结果显示:1978-2007年间钢铁行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率为4.87%,钢铁行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6,钢铁行业经济增长和与能源消耗总量实现相对脱钩;如果钢铁产业在2020达到产能峰值,产能为9亿吨钢铁;只要保持钢铁能耗年均下降幅度在4.8%的水平上,可以实现将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的零增长,将钢铁行业能耗总量保持在2007年的水平上。钢铁行业能耗强度的下降将主要依赖于各经济区先进生产技术的扩散和产能结构在各经济区之间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袁程炜  张得 《财经科学》2015,(7):132-140
本文在四川省能源消费、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等六个指标折算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并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污染综合指数、能源消费与污染的交叉乘积项对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大于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负向效应,但环境污染本身对经济增长负向效应显著,且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对经济的脉冲效应在第5年开始趋于平稳.建议通过配额管理、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措施提高能源消费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对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无残差的完全结构分解法(MRCI)和指数分解法(LMDⅠⅡ)分别从国家产业层面和我国地区层面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各因素对我国及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效果及贡献率。分析发现产出规模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对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起到主导作用,而我国能源强度效应能有效抑制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产出规模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影响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产出规模效应对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而能源强度效应能有效抑制我国地区能源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能源强度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以及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可以由能源结构来表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VAR),分析1990-2010年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数据.基于SVAR模型构建的所需条件,对3组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构建SVAR模型.通过S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应用方差分解技术,探究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能源强度变化中的贡献度.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较小;能源强度受到产业结构的冲击效应较大.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了降低能源强度,需要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消费比重,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9.
能源消费、结构突变与中国经济增长:1952-2005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师博 《当代经济科学》2007,29(5):94-100
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必要支撑,但是在理论上,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明确.本文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结合结构穿变分析,实证检验基于生产函数的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跃进"的终结与大庆油田的量产,引发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变迁,导致1961年能源消费也现结构突变.这使得1952-2005年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1962-2005年二者间具有协整关系.在短期能源消费内生于经济增长,长期中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变动的诱因.需要指也的是,如果忽略产业结构的影响,会低估能源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Laspeyres分解模型,对1985-2003年间中国工业部门28个行业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收入效应、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等因素所导致的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强度下降是中国能源消费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从各阶段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分解来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波动主要是由结构效应的不稳定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LMDI的我国能耗增长总量分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对我国6个行业在1985~2005年的能耗增长进行研究,将总能耗增长量分解为3个部分:生产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过去20多年来能耗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因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我国能耗强度的降低则大大地延缓了能耗总量的增长。本文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分省数据,基于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算了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将后者分解为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作为技术进步的代理变量,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在邻接空间权重和地理距离权重下衡量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具有"双刃剑"特征,即技术进步对本区域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区域均却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技术变动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大于效率变动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珂  金声甜 《经济地理》2019,39(1):182-191
采用2005—2016年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面板数据,对其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方法,探索产出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能源结构等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均存在收敛,且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各省之间的差异短时间内不会消失;(2)除能源结构变化对中部六省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之外,其余五个因素对其碳排放均表现为正效应,各效应按累积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产出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3)各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碳排放影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产出规模扩大对湖南能源碳排放拉动作用最大,能源强度下降对湖南能源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变化仅对山西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人口规模变化仅对安徽省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变动对安徽、河南以及湖北能源碳排放表现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00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视角,分别从时间、空间、结构等多角度分析财政分权的能源消费效应,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估计和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各类能源消费的空间相关性和人均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和人均焦炭消费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及空间溢出效应,而对人均汽油消费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但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从空间效应角度来看,财政收入分权的提升会促进人均综合能源消费和人均煤炭消费,却对人均焦炭消费产生抑制作用;财政支出分权的提升会抑制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和人均焦炭消费;财政分权会带来邻近地区能源消费水平的变动,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权丽 《技术经济》2011,30(8):83-86,117
运用Laspeyres指数完全分解技术对1995—2008年我国六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变动进行量化分析,分解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能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我国终端能耗逐年增长的主导因素,其中技术进步的节能潜力要远大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地区面板数据和基于利润函数,考察电网基础设施的能耗效应、产出效应及其地区差异。主要发现是,电网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增加了地区能源消费,其能耗效应和产出效应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在西部地区,电网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能耗效应,电网投资向西部倾斜有利于减缓整体能源消费增长,电网投资优化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如此,市场化的价格机制仍是抑制能源消费增长过快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大。本文运用指数因素分解法,根据“联合产生和平等贡献”原理,研究了中国国际贸易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高耗能产品进出口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宄认为:1980—2005年进出口能源强度的下降,是由于出口商品能源效率变动的推动,贸易结构变动反而促使能源强度上升,对总能源强度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出口商品。同时认为,在中国国内市场对高耗能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时期,高耗能产品净进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对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分解的基础上,利用Fran觭ois Lescaroux(2008)的方法、matlab数据处理软件对2001—2010年8个生产部门能源消费数据集中研究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等要素分解模型。通过因素分解,重点分析可再生能源逐渐替代耗竭能源过程中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长减缓了能源强度的下降,而主要支持能源强度下降的还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产业结构变动在一些时期是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在有些时期为能源强度减缓下降或上升做出贡献,其影响并不固定。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降低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78~2009年度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电力消费与GDP,GDP与煤炭消费,GDP与石油消费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②煤炭消费对GDP的变动贡献度远远高于其它一次能源的贡献度,电力消费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滞后期,天然气、石油消费对经济具有正向效应。③我国GDP的变动95%以上是由于其自身变动影响产生的,经济增长存在惯性现象,经济的自我积累及依赖对其自身变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国民收入总需求方程的理论研究表明,投资产出效率与消费-投资之比呈倒U型关系,其最优值取决于消费-投资之比与投资增长率的动态均衡.投资增长率是影响投资产出效率变动趋势的关键因素,而消费抑制减弱了投资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92-2007年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表明,近五年84%的省区年度消费率低于最优的消费率水平,而且消费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消费与投资的结构优化有助于投资产出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