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服务业地区性集聚程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风华  刘俊 《经济管理》2006,(23):10-13
本文利用Ellision&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以及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我国11个服务行业1998年、2000午、2002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在1998~2002年间没有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出现增长的趋势。服务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广东、河南、江苏、山东四省集中度最高,西部落后地区服务业相对落后。总体上看.服务业有向制造业集聚的地区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国各地区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鹏  曾光 《技术经济》2012,(12):52-57
采用衡量空间集聚程度的EG指数,并结合产业集中度指数,测算了2003—2009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17个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并从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动趋势、产业集聚特征、原料主产区的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行业集聚程度呈下降态势,行业集中程度主要受原料产地的影响;不同细分行业的集中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由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对我国各省区专业化水平、制造业各行业的集中程度和整个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93—2003年间我国各省份的专业化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制造业大部分行业集中程度提高,整个制造业集聚程度上升。在制造业各行业集中程度和整个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测算中,引入SP指数,结果显示这一指标的引进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美国县域尺度制造业分行业就业人数等数据源,通过区位熵分析、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等方法,分析制造业不同行业的企业在非大都市区、大都市区,尤其是大都市区核心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与高级服务业和时尚消费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制造业,集聚于大都市区核心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日用化工、小型电子产品与家具制造业,集聚于大都市区外围区。多数都市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而大部分装备制造业位于大都市区以外的地区,且市场集中度较高。与此不同的是,中国都市工业占制造业比例较低,且服务内容含量低,而重型工业多位于大城市,集中度低。研究认为中国需要通过推动都市工业总量上的增长与结构上的深化,改变大中城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重型工业拉动的格局,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现象,它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愈来愈热烈,不少学者通过各种测量指标对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从2003--2011年中国20个制造行业的艾莉森和格莱赛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来看,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总体上没有增长趋势,高技术含量行业集聚程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低集聚程度的行业则显示出产业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6.
曾丽云  韦素琼  耿静嬛 《经济地理》2011,31(10):1680-1685
基于2008年和2004年福建省制造业产值,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66个研究单元进行聚类、合并,根据制造业集聚程度将福建省划分为核心区、中间区和外围区3个区域;并测算制造业空间结构的集中度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集中度变动的贡献率α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动对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化的贡献率β,结果表明:核心区制造业高集聚,但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中间区和外围区的制造业集中度有所上升,但相对缓慢;各产业类型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均有较大的差异,集中度区域变动较为显著的产业主要有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本地资源依赖型行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外向度高的行业;本地资源依赖型的木草加工、饮料食品业和原有发展基础影响大的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变化是影响福建省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艳萍 《技术经济》2010,29(2):54-59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聚、企业规模对TFP增长的影响;其次,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我国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最后,用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模型对长三角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现出负增长;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对上海、江苏和浙江制造业行业TFP增长的作用显著,且产业集聚的作用大于企业规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区域特色有待加强;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与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一致。  相似文献   

9.
中国重点工业行业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菠阳 《经济地理》2012,32(3):82-88,106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双重推动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工业地图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选取了1993—2008年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四个工业门类:电子信息制造业、钢铁产业、化工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深入刻画了四个行业空间变化的历程及现状分布特征。这四个行业从一定程度上均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空间分布从"遍地开花"到向沿海省份集聚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基尼系数方法测定了四川工业1990—2010年的集中度,并利用统计计量方法对四川制造业集聚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仅有3个行业的集中度变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分析认为产业集聚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人为的集中难以发挥其集群效应。因此,政府部门应着力从法制、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企业家的发育和成长、为企业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张玉梅 《经济前沿》2012,3(6):84-100
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本文检验了企业规模异质性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的互动联系。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因素对制造业地理集中具有显著影响。按素密集度对制造业的分类回归进一步表明,上述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劳动力与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相关性不稳健,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结果是稳健的。这意味着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规模分布具有地理集中倾向:大市场集中分布了更多大规模企业。这一结论表明制造业集聚具有规模异质性:小规模企业通过集聚经济,促进生产率提高形成制造业集聚,大规模企业则通过集中分布在大市场而形成制造业集聚。另外,从制造业集聚的驱动力量看,制造业集聚的强化效应与地区异质因素两股力量都在推动制造业地理集中,由此可以判断制造业集中趋势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转型期,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市场、政府、全球化等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空间重组。本文在综述产业地理集中和集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31个地区、制造业27个典型的行业的2005—2008年的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转型时期,在影响制造业地理集中的诸多因素中,产业关联度的高低对制造业地理集中的程度和水平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厘清区域产业集聚与空气污染的关系与机制,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的前提与基础。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探讨产业集聚与SO2平均浓度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再通过构建空间面板STIRPAT模型,对这种空间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2011—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SO2平均浓度存在正的空间关联关系,制造业集聚、两种产业协同集聚度同SO2平均浓度存在负的空间关联性,但是关联性不显著。单一产业、两种产业协同集聚与SO2平均浓度的关联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能加剧空气污染,制造业集聚、产业协同集聚度则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空气污染,但这种关系不显著;单一产业及协同产业集聚对空气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Ellison-Glaeser指数和Maurel-Sédillot指数,构建了用于测度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程度的γa指数,将之与EG指数比较。利用γa指数测度两位数制造业行业和三位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并在省级层面阐明了其应用宽度。结果显示:在数据稳定性上,γa指数优于EG指数;除烟草制品业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以外,1998—2013年中国其他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高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重污染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先升后降,表明其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16个城市企业调查报告,对纺织服装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否存在地方经济和城市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直接估计生产函数的方法判断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行业集聚经济的来源,即集聚经济的外部性是来自于产业内还是产业间,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消除了内生性.研究表明,两个行业的企业均能受益于本地同行业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产业专业化则无益于知识溢出;电子设备制造业能受益于本地行业多样化,而在纺织服装业则不存在这种集聚经济.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地区的制造业某产业中,如果少数大企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那么,这种相对集中的区域经济结构可能会降低该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中国橡胶与塑料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三个制造业部门的研究,使用2001和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区域产业集中度与制造业三部门企业的生产效率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关系,虽然空间集聚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但这种作用却是比较微弱的。  相似文献   

17.
张朝帅  韦倩青 《技术经济》2021,40(12):85-95
文章基于服务贸易壁垒与制造业服务化的矛盾分析了遭受服务贸易壁垒对制造业global value chains(GVC)升级的影响,并利用2000—2014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遭受服务贸易壁垒会阻碍制造业GVC升级,降低制造业参与GVC分工的程度,缩短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长度,且遭受服务贸易壁垒会阻碍制造业在GVC中地位的提升,增加制造业出口产品中国内增加值的使用,减少国外增加值的使用;第二,遭受服务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大于发达国家,对中高技术行业的影响大于中低计划行业.分要素密集度行业来看,遭受服务贸易壁垒对前向参与GVC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后向参与GVC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区域间产业集聚特征差异显著,高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均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二者协同集聚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双重门槛,当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度和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度均介于第一、二门槛之间时,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最强。仅少部分省域两产业集聚度介于第一二门槛之间,能够有效发挥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