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法学理论自1978年以来,大致经历了法学建构阶段、移植法学阶段这两个阶段,现在进入自主性法学阶段。这一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中国法学界对“何为中国法学”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如何构建“中国自主性法学思想图景”的探索而前行。构建“中国自主性法学思想”必须要摆脱政治权力思想的束缚;跳出“移植”西方法学理论的狭隘圈子。在积极批判当今中外的法学理论及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中国法学的自我涅架。  相似文献   

2.
法律经济学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法律经济学”,亦称“法律的经济分析”,是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与法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和当代法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流派。本文从法律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形成和发展开始讨论,进而对其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法学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主要介绍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趋势,首先探讨了近代中国的法学教育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从清朝末年到北洋政府时期再到南京国民时期中国法学教育发展状况;其次探讨了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这段法学教育发展过程;再次探讨了改革开放之后至今的中国法学教育状况;最后讨论了中国法学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阶段性,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成果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邓小平法律思想、江泽民法律思想和胡锦涛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5.
李云海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242+332-242,332
学者在研究注释法学派、人文主义法学派、古典自然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哲理法学派、分析法学派等法学流派时应当重视不同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代表学者的个人价值取向,而非将不同时期的法学文化用现代的价值标准去评判。在法学研究方法上对相应的价值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或者社会分析法等法学研究方法不应孤立对待。中国的法学研究方法应当以法学理论为基础,具体结合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根据法律的调整对象的多元性进行细化,法学研究方法应当包容所有对法学文化有帮助的一切方法,而非一味追求法学特有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学教育应为精英教育定位下的素质教育。中国法学教育在路径改革方面应注重对招生数量的有效控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变革,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并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较高的法律外语水平法律人。  相似文献   

7.
聂晓东  王敏杰 《经济师》2008,(12):85-86
经济分析法学坚持把效益价值看作法律的基本价值,经济分析法学在中国发展的现实价值在于它对建设法治社会和建立市场经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当下,中国已经加入WTO,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法律也必然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惯例。因此,西方经济分析法学对于促进我国法律改革,对我国的立法、司法、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面临中国教育的现状,临床法学教育即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学教学模式方兴未艾。但临床法学教育在与中国传统教育以及现状的融合中发生了一些冲突,对此从与社会结合、增加课时比例以及加大媒体宣传等三个方面来化解二者间存在的冲突,以促进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送法下乡》一书的考察,可以看出苏力先生理论立场的摇摆不定,其理论前提是一种理论理性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乃是历史法学派在当代中国的一种变型形式,是苏力先生受波斯纳影响之结果。由于苏力先生对此欠缺自觉,他所主张的“本土资源”或者他所界定的“地方性知识观”最终必然因为此一理论前提而无法得到清楚的界定,并且最终违背了他所主张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法经济学是运用有关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法学理论和分析各种法律现象的学说。属于交叉学科,正因为如此,从法学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经济分析法学”;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法经济学”;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法和经济学”或“法与经济学”。由于法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而成为一独立的法学流派,它不仅涉及到有关法律价值等具有法哲学意义上的法学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宗智 《开放时代》2008,(4):105-124
中国法律历史的研究多偏重理论、表达或制度,作者近二十年的研究则一贯强调从诉讼档案出发,亦即从法律实践的记录出发,由此来提炼分析概念。“实践”在这里表述的是三个交搭而又不完全相同的含义:相对理论而言的实践、相对表达而言的实践、以及相对制度结构而言的实践(或实际运作)。“实践历史”则不仅包含这三种实践的历史,也包含它们经过与理论、表达和制度之间的互动而体现于实践的历史。本文首先将分别以中外法律吏实例说明实践历史的含义;然后,用作者自己的一些分析为例,说明从实践历史提炼分析概念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林晓露 《经济研究导刊》2011,(7):264-265,315
"品"字有多种含义,其中王力(1958)曾在其著作中指出",物品"意的"品"字源于日语。梳理汉语"品"字的发展可以发现,汉语"品"字曾经表示过"物品"意,且对日语"品"字的意义、读音、词性等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日语"品"字的"物品"意与词尾用法也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过来。后来,在日本翻译西洋语言时,日语"品"字被选用为"某一种类物品"的最佳译语,然后重新回归到汉语中影响汉语"品"字。可见",品"字在汉日两国语言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中日词汇相互渗透的重要一例。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先前论著中某些关于传统中国法律的旧见陈说,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反省和批判。而引领此一学术风潮的代表,正是以黄宗智教授为核心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中国法律史研究群,他们的研究共同体现了“新法律史”的特征:在“历史感”的观照之下,连接经验(广泛利用极富学术价值的诉讼档案)与理论(从优秀社会科学理论中汲取灵感并与之真正对话),提炼自己具有启发性的新的中层概念。对于中国学者而言,“新法律史”所体现的学术取向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不仅包括提醒我们注重对诉讼档案的充分运用,以及吸收优秀的社会科学成果,还包括借历史之光洞见现实问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中国法律史研究虚学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中国社会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微博",即孔子的言论与主张。圣人孔子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就是和谐,它融会于孔子"微博"始终,贯穿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许多言语中。他的许多语录在今天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的儒家思想"和"、"中庸"等在当代社会依旧展现着丰富和鲜活的生命力,经过岁月的更迭,历久弥新。今天,不断流行的微博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颇受大多数人的欢迎和关注,因此,探索孔子"微博"对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提供的深刻思想渊源,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同时也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吴冠军 《开放时代》2010,(2):133-148
邓正来的哈耶克研究,在“寂寞”中连续做了十五年。衡量这一研究的贡献,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切入:对国内哈耶克研究的意义;对自由主义研究的意义;以及,最高的层面上,对思想一学术研究本身的意义。在本文作者看来,如果评论者只关注前两个层面,那么邓氏历时十五年的研究就只对一小部分学者有价值。因此本文尝试在最后一个层面上展开考察。本文作者认为,邓正来的哈耶克研究,从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思想研究的一种德勒兹主义进路。在作者看来,当邓正来尝试将哈耶克理论抽离其本身得以型构的历史语境与时代背景,而追索该理论本身的内在原创力及其所开放出来的理论问题,他就已经进入到了德勒兹主义的阅读视野中。  相似文献   

16.
赵旭东  齐钊 《开放时代》2010,(7):126-139
在已经开展的国内外费孝通研究中鲜有涉及对费孝通学士论文《亲迎婚俗之研究》的再考察与再分析,王铭铭所做的相关研究亦是其中的一例。他于近年来提出“三圈说”来反思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并对自己的“三圈说”以及“中间圈”进行了诸多的历史追溯与谱系建构工作,但遗憾的是,他却并未注意到费孝通在1933年的《亲迎婚俗之研究》一文,而这篇学士论文却恰恰已在具体经验研究的层面对王铭铭通过“三圈说”而主张和提倡的反思、对话与提升工作进行了实践。本文则是通过对费孝通的“三区论”与王铭铭的“三圈说”的比照分析,试图指出费孝通这篇学士论文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期学界对此篇论文采取重视的态度,认真研读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电子商务全球化发展,中国人购买、使用海外商品的情况呈爆炸性增长。国外的商品物美价廉,成为中国人的购物首选。出境旅游购物、网上海淘、网络代购成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型购物方式。随之产生的法律问题,诸如“货不对板”、“缺斤少两”、“乱收费”、“投诉无门”呈现新的变化,诉讼难度和执法难度大大增加。对海外购物的方式进行分析,旨在厘清各方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尝试提出完善该方面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的概念是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的核心,也是构建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的基石,更是研究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的起点。如何科学构建法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界定其内涵和外延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考察资源的原始字义和自然资源词义的演变的基础上,认为,法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存在于自然界或处于自然状态,可由权利主体直接支配或享有特定法益的、具有相对稀缺性的天然形成或生成之物的总称。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的中国思想界,在各种各样的“中国价值”、“中国模式”、“中国主体性”的叙事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理论预设,这就是对抗普遍理性的历史主义。中国的历史主义从20世纪90年代的反西方主义思潮发展而来,在21世纪初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挑战价值性的普世文明,相信历史只是以个性的方式存在,国家乃是个性化的集中体现。它试图发现中国特殊的民族本真性,以对抗西方的文明一元论,然而,历史主义对中国的整体化诠释是暧昧的,在抛弃西方文明中启蒙价值的同时,却吸纳了其可怕的国家主义,最终其所追求的另类现代性,只是一种去价值和去伦理的国家富强和韦伯式的制度合理化而已。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晋商文化占据中国商界上百年。他们坚守中国传统的"诚"的理念,以信用为基础,创立了票号,也就是近代中国银行的雏形。诚和信的理念为现代会计制度奠定地基础,丰富了会计文化内涵。晋商会计就是中国近代会计的典型代表,而晋商发明的中式复式记账——"龙门账"在世界的会计史上熠熠生辉。晋商文化精髓仍须要现代会计人一代一代传承、创新,发展。今天的会计科学,完善会计技术,提高会计审美能力,追求会计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