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半个世纪前的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2008年的经济总量较50年前增长近66倍,为我国经济增长较快速省区。50年来,西藏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但需认识到,西藏今天的经济成就,是在国家及兄弟省市全力支持下取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发展区位和自然条件较差的问题依然突出。西藏未来的经济发展,需按照既定目标,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两个长期不变"基本方针,实施新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一点、三线、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形成,走与西藏实际相符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全民小康建设进程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重庆直辖以来的经济数据为基础,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城乡二元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城乡二元性结构差异显著,且有不断扩大趋势,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城镇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工业对农业辐射力弱、城乡市场严重分割、传统体制约束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最后提出了加快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与农村特点及发展问题——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其经济区位、自然条件、科技、教育、文化均有优势,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大三角洲,先后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生产超常规发展,区域内部的城乡建设进展迅速。文章分析了农业经营方式与生产结构的变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特点,由此带来农业与农村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革,阐述了农业、农村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9.
天津滨海新区区域经济特点、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开发滨海新区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7年的高速发展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经济区的基本框架,成为天津市经济的龙头。本文综合分析了滨海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代藏书家籍贯属地的地理分布和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中国历代有籍可查的2,651位藏书家籍贯地的统计分析,系统的阐述中国历代藏书家地理分布、藏书中心形成和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特别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动乱、政治中心的形成和转移、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应用、藏书传统继承性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类型、特点、现状及开发保护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对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而独特的地质遗迹予以有效保护,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目前,我国已建立了85处国家地质公园,其中12家地质公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文章在界定地质遗迹、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类型、特点以及发展状况,并借鉴国外的经验为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经济结构变迁与城际联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章对长江三角洲1985—2000年各城市客、货运量进行分析,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空间运输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长江三角洲客运量分布的廊道效应逐渐显著,货运量极化效应减弱。空间运输联系的时空演化反映了长江三角洲经济结构的推移特点。长江三角洲走廊经济凸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带动轴;区域内浙东北经济崛起,成为与苏南地区相抗衡的经济板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天平已出现向南倾斜的趋势。因此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培育具有强大辐射效应的走廊经济;省、市之间协调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区域发展与金融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角度探讨了其金融危机的必然性。认为始于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并不是简单的金融信用危机,而是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贸”和“外资”,为其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爆发金融危机隐患之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结构发展失衡,产业结构未能适时升级和转换,为其经济发展不稳定和日后爆发金融危机隐患之二;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动摇了东南亚国家经济基础,是其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三。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文章定性、定量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当前山东省发展经济应坚持效率优先,同时要正视地域差异,跟踪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采取适度的倾斜与均衡发展政策,实施点轴系统空间开发模式,在发展中逐渐缩小差异,促进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