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多年技术创新实践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战略的现实源头。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创新实践的阶段划分,展现其中"技术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再突破到"创新驱动"的发展轨迹,提炼出我国技术创新发展背后隐藏的规律,为双创战略找到理论与现实支撑,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为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及理论依托,对技术创新历史进程进行正确的梳理对实施该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该文按照现象发生学方法,生产者、用户和相关利益者三个维度凸显了技术创新参与主体逐渐扩张的历史轨迹,确证了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的民主化导向原则。因此,准确对技术创新参与主体进行溯源,将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与方向的定位提供理论依据,明确创新驱动战略的旨要所在,这就是该战略的民主依归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3.
“双创”已成为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围绕这一时代命题,2016年5月21日,首届“创新发展·创客·众创空间”论坛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创客与众创空间培育战略研究》的开题论证会,成为将学术研究与实践探讨有效衔接的别开生面的学术活动。论坛以“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创客与众创空间培育战略”为主题,吸引了国内相关政府、高校、金融机构、企业等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和实战家共120多人参会。学者聚焦“创新发展、创新创业、创客、众创空间”等方面的前沿、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专家学者的报告内容,对主要观点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4.
将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技术创新实践描述为“四阶爬坡”,即学习引进补短期、引进模仿改进期、整合助推自创期、自主迭代提升期,并对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及其具体创新模式作出了解释。进而,梳理并讨论了40年间我国技术创新实践的主要特点、基本经验与主要教训。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化,特别是国家、业界越来越重视“创新引领发展”,现阶段亟待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国际治理结构重构背景下国际创新竞争与合作机制可能发生的变化;大科技时代“引领性科技创新”的发生及实现机制,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应有的结构和体制机制,未来科学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应处的“生态位”;“基于科学的产业”创新和发展机制以及中国情境下创新与发展研究的逻辑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创新驱动为研究基点,探索了创新驱动与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强调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重振还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转型,创新驱动对于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再工业化”创新驱动路径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互促的过程,导致中美制造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两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战略发展目标重叠与国际资源的争夺上。当前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贡献度偏低,创新驱动转型是必由之路,但美国“再工业化”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制造了种种障碍,亟待突破。为此,中国也应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中寻求启示,以明确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的着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国有资本授权经营制度实施来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如何展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仍未得到系统性解释。本文以中央和地方层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研究对象,探析其为什么既要有效授权又要技术创新,并试图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来探究其创新驱动路径的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功能定位→运行机制”的资本经营模式和“功能定位→履职授权”的资本授权模式,两类公司探索并形成制度创新驱动路径。(2)两类公司通过市场机会识别能力、社会网络关系能力和组织学习吸收能力等方面的动态能力提升,形成以持续性竞争优势为核心的技术创新驱动路径。(3)利用对接机制形成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以此完善可能的创新驱动路径选择问题。本文从“制度—技术”双重因素视角探索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创新驱动路径,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8年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各国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已经成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能否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因素。本文在综合探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涵及体系的基础上,将"十二五"作为研究的起点,分别从投入和产出视角重点分析了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并指出,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科技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科技投入结构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相对落后等方面。未来发展中要着眼于整合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投向,鼓励产学研合作,激发技术创新的内源动力以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特征与创新型城市的功能特色相结合,从战略导向、核心内容、关键抓手3个方面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城市建设路径理论框架,即依靠制度创新驱动福利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创新驱动贸易发展。进一步,应用理论框架重点评价了2006-2014年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上海的上海”、“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3个视角提出了民生发展、创新引领、开放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发展中,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被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创新驱动”上升为核心战略.自2006年以来,盐城市便展开了创新创业城市的建设,通过几年的大胆实践,我市的创新创业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较好的成绩,目前已经进入创新活跃的快速发展期.在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发展中,我市应着重考虑从环境、体系以及文化“三个建设”入手,继续加强与完善“三个建设”,全面提升盐城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盐城特色的转型创新跨越道路.  相似文献   

10.
赵金波 《时代经贸》2012,(16):164-165
在新一轮发展中,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被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创新驱动”上升为核心战略。自2006年以来,盐城市便展开了创新创业城市的建设,通过几年的大胆实践,我市的创新创业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较好的成绩,目前已经进入创新活跃的快速发展期。在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发展中,我市应着重考虑从环境、体系以及文化“三个建设”入手,继续加强与完善“三个建设”,全面提升盐城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盐城特色的转型创新跨越道路。  相似文献   

11.
绿色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以2015—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国家队”这类特殊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对重污染行业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队”持股能够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并且该影响在重污染行业更加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缓解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和获取政府创新补贴是“国家队”持股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传导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队”持股时间越长,对绿色创新的激励效应越显著。研究结论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技术种群缝隙竞争演化模型的分析表明,在“碳锁定”背景下,低碳技术在主流市场会遭遇碳基技术体制的排挤,缝隙市场能为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受保护的空间,为实现“碳解锁”创造条件。缝隙创新分为竞争性缝隙创新和互补性缝隙创新两类,相应地,“碳解锁”缝隙创新战略分为替代战略和兼容战略。二者实现“碳解锁”的路径和方式不同,替代战略包括竞争性缝隙形成、缝隙积累与分叉、体制替代3个阶段,兼容战略包括互补性缝隙形成、体制兼容和体制低碳化转型3个阶段。在“碳解锁”路径选择时需权衡这两种战略的利弊。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系统阐述“互联网+”与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基于2006-2016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互联网+”通过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促进技术创新;普惠金融通过激发社会底层动力和内在活力推动技术创新。由于东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互联网+”在东、中、西部地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岔。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确实具有较强的联动性特征,其形成的交叉作用加强了“互联网+”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有转轨经济理论研究中鲜有对转轨国家的技术创新效率问题进行探讨,而技术创新是转轨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源动力。基于此,本文运用整体分析和分段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4个转轨国家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发现渐进式改革的国家技术创新效率从整体上高于激进式改革的国家,并且从其阶段变化动态来看,前者的效率提升幅度也大于后者。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转轨国家技术创新效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转轨国家应该在政策和行动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研发支出在GDP中的比例,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以便尽快赶上并超过世界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高动荡环境中,主流和新流创新柔性能力培育及应用成为企业界与理论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从创新流视角,以6家典型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构建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动态的变革环境下,外部情境压力和内部变革压力驱动企业主流创新柔性与新流创新柔性产生及互动,形成企业主流创新柔性、新流创新柔性、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柔性交互的互补协同效应,共同促成企业适应变革。在柔性机制运行过程中,内部变革压力和外部变革情境是主要驱动力量,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的柔性交互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结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创新柔性理论以及主流与新流创新理论,也为复杂不确定环境中的中国企业转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15年我国开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关于这种实验主义创新治理能否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其对中国特色创新体系建设的推动效果如何,目前鲜有文献从实证角度进行研究。基于2011—2019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分组分析法考察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体制改革对知识创新体系中高校与研发机构相互提升的促进作用显著;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对高校、研发机构等知识创新体系创新绩效提升的拉动作用;高校和研发机构等知识创新体系主体供给侧投入增加,未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促进作用;高校、研发机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边际产出低于企业。  相似文献   

17.
区域科技创新波动性与周期性的界定和测度是创新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基于静态层面,而区域科技创新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过程。基于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区域科技创新波动性与周期性的内涵界定,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波动与周期测度的工具和模型,运用统计改革后的深圳南山区科技创新季度数据对区域科技创新短期的波动性与周期性及其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测度。结果表明:区域科技创新波动具有周期性,不同阶段的创新波动与周期特征完全不同,政府应根据区域科技创新波动规律与周期性规律,采取更具时效性的科技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18.
以广东、安徽和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合成控制法,构造合成粤皖川、合成广东、合成安徽、合成四川,通过对比真实试验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实际值与合成试验区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反事实估计值,探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对试验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效应和个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总体上显著促进试验区省份科技成果转化,其中,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对广东、四川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而对安徽科技成果转化的效应不显著;政策效应在政策实施当年即已显现,两年后明显增强;科技经费投入、经济规模、技术成熟度、人口集聚、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成为最富影响力的一门学科,成为时代的显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这一崭新理论的确立使改革的目标模式得以明确,各项重大措施得以有序和顺理成章地推出。基于我国现阶段的新情况和发展新要求,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应该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深化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