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反思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夏天以来,我国社会上掀起了反思改革的浪潮。有人认为,当前反思改革中出现的分歧是要不要改革的分歧,仿佛一方坚持改革,另一方则反对改革。有的人提出一套改革的主张,却不允许别人有不同的看法,谁不赞成他的主张,就是反对改革。他们摆出一副“唯我独改”的架势,力图用“反对改革”这顶大帽子堵住不同意他们改革主张的人的嘴。实际上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坚持改革,而是要不要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一句话,是两种改革观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改革自1978年启动以来,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然而,在如何将中国经济改革推向前进的问题上,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议。一种主张向左走的意见是,凡是非公有制经济就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损害全社会的利益,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就是要对非公有制进行抑制,不然公有制经济就必然被它们打败;另一种主张向右走的意见是,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必然不清晰,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就是要把公有制经济压缩到最小可能,让非公有制经济主宰一切经济活动,所有国有企业都必须退出竞争性领域。事实上,这两种意见都是很片面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趋势,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经济学家茶座》上经久不衰的话题。这说明事情肯定有其两面性:如果数理方法的广泛应用仅具有合理的一面,而不存在不恰当的一面,就没什么可争论的了。不过,尽管多年以来争论依旧,但争论双方的力量对比、火力强弱、攻守态势则因时、因事、因地而全然不同。以目前的情况看,支持数学化一方无疑占据进攻和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产生和发展应运而生的网络新闻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一些知名的媒络媒体已先声夺人,成为强势的主流媒体,而相当多的地方互联网新闻媒体扮演着龟兔赛跑的角色,有的已崛起为赢利大户,有的却还在苦苦寻找出路中丧失发展机遇。认真审视一下,可以这样说,谁抓了互联网新闻媒体官传.谁就抓件了其发展方“纲”.  相似文献   

5.
胡曙光 《时代经贸》2005,(12):40-43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中国股市跌幅震荡,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股市的起起落落,不仅引起了投资者心绪的涨涨跌跌,更引起了人们无休的争论。投资者(机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以及财经媒体各说各的道理,各占各的理由,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笔墨之争。争论的焦点也从最初的如何完善股份分置改革(股改)逐渐演化到了对股改本身的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中的政治经济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澄清了对政治改革“滞后”的误解,认为改革开放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原本就是一次政治转变,也就是“政治经济化”。政治经济化的必要性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要改变过去政治运作的模式,二要把本来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计划经济”转变为主要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7.
“扩大内需”犹如一道总动员令,政策上频频出招,商家也是解数用尽,但在另一端,数万亿个人存款就是按兵不动。存钱干什么呢?房子,孩子,车子……就说这看病,一次感冒就得花百多元不止,还能不留点储备?  相似文献   

8.
珍言 《经济纵横》2008,(11):56-59
今年公司的年度考绩中,同事给我的某一个项目一个不算好的分数,那个项目是“为了达到目标,可以适时修正自己的态度与方法”,我只得了90分。虽然分数不算特别差,但我仍然对自己感到失望。因为在过去一年中,我可能在一百次与同事的接触中,有高达十次曾让同事受到压抑或是委屈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9.
黎明 《经济改革》2010,(2):94-94
主流媒体有个提法,说2008年为“网络问政元年”。其实“网络问政”和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一样长,“网络元年”也就是“网络问政元年”。  相似文献   

10.
陈明东 《经济咨询》2005,(2):35-36,40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活动的参与人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是不相等的,有些参与人比另一些参与人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且双方都知道这种信息分布状态。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就是产生逆向选择和劣胜优汰现象。当市场上交易品的质量住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拥有隐蔽信息一方时,就产生了经济学上所定义的逆向选择,交易中一方渴望得到优质品,而另一方却只乐于提供劣质品。在各种交易行为中,信息不对称无所不在,但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1992年这一段时间中,我们虽然承认了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是不承认市场经济,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先后提出“主辅论”与“结合论”。直到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契机,我们终于正式承认了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于是关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的争论开始转向搞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后来,我们给自己搞的市场经济定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一、韩流来了,全感冒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韩国的设计铺天盖地地涌入我国互联网。像素图片成了我国设计的主流,说它是误区其实有些过分,但说它是现象还不够力度。笔者在淘宝上注册了一个帐号卖东西,结果发现网上的设计也好卖得出奇。以前各大网络公司忙着为企业策划设计网站、标识,忽略了个人用户。结果这部分利润空间被--JJ\搓人很好地控制住了。十足地赚了一笔。而在为个人用户设计店铺形象、论坛形象、动态广告、个人相册等彰显个性的东西的过程中,韩国设计一直成为首选。这一点根本不用我来证明,大家不妨到百度里搜索“韩国设计”、“韩国资源”等关键词,所得到的结果数就是充分的证明。我们先不管那些东西到底是不是韩国人设计的,试问各位设计人员就不能有我们自己的风格?难道搜索“中国设计”就只能搜索到古代的青铜器?网络是个自由的世界,自由到所有人都用一样的设计,试问还叫自由吗?  相似文献   

13.
文化     
《商周刊》2013,(18):94-94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 作者:《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编辑组 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朱镕基同志在上海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大刀阔斧的改革思想和施政措施。本书保留了朱镕基同志一贯的语言风格.讲实话、讲真话,语言直率犀利,直指问题实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是一部怎样当好省长、市长、书记,乃至企业管理者的教科书,值得为政一方的官员、企业界人士好好研读,普通读者亦可从中领会为人之道。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而开放也是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王龙华 《商周刊》2012,(15):103-103
给别人的孩子买礼物往往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每次回家,我总会绞尽脑汁地琢磨给我小外甥买点什么才好。有几次图省事,买一大堆的零食带回去,没想到他三下五除二将自己喜欢的吃了个干干净净,然后将不喜欢的零食的包装拆开,扔的到处都是。为此,姐姐说了我不止一次,我也很委屈:我哪儿知道他这么Hold不住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加入WTO后,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它使得现行的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又面临着一次变革的考验。客观上讲,改革开放以来股份合作制的产生给集体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这就是个人财产权的确立,给集体企业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但其产权制度却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它  相似文献   

17.
任玉岭针砭时弊谏真言,那是出了名的.他虽然十分重视用数据讲话,但从不依赖于翻阅统计数据,更相信自己的基层调查.早在2005年,媒体就曝出了"任玉岭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就是在于他身上具备两大难能可贵之处:其一是敢于切中时弊讲真话,其二就是高度重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济时 《经济前沿》2001,(2):15-17
元宵前后,证券市场引人关注,市场走势震荡剧烈;同时在理论界关于中国股市的 争论也此起彼伏,尤其是经济学家吴敬琏的一些论点引起更大争议。 证券市场的行情出现的这一较大幅度波动,早在春节休市期间就已埋下了伏笔。在春节16天的休市期间,虽然证券市场的交易停止了,但关于市场如何发展的讨论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其实在以前休市的时候,对市场的议论也有很多,但是在今年,讨论的热烈程度远远超过从前,而且讨论的主题已经不仅仅是对后市的猜测,而是涉及到证券市场下一步发展的基本方向。 对中国股市发展的这一番争论源…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改革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那么改制就是改变公司或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外部关系和内部条件。改制是我国企业发展中一次大的变革,它既要有内部条件,也要有外部条件,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在规律。公司改制既不是一切从零开始组建公司,也不是简...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当我们在遵循市场经济体制谋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却横亘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感到社会对诚信的有效需求越来越大,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诚信;另一方而社会对诚信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形形色色的失信行为依然存在,屡禁不止,已经明显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障碍。于是一些人就认为,市场经济无处不在的求利天性难以和以义为先的诚信道德相融合,似乎两者只有对立而无法统一。那么,两者客观存在的对立能否统一,本文对此做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