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2.
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和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  相似文献   

3.
王春生 《时代经贸》2012,(16):230-230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己于2005年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响应G20和FSB倡议,在现有基础上,财政部于2010年4月2日正式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简称“路线图”),旨在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财政部又发布了22项新制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修订了现行的17项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的目标是:构建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财政部又发布了22项新制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修订了现行的17项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的目标是:构建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其对公允价值的影响成为了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其基本目标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8.
美国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动向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几乎均已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发布了趋同路线图.我国已草拟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CAS)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KS)全面趋同的路线图,将"实质性趋同"推进到"全面趋同".然而,国际趋同是一个艰难的、互动的过程,我国现阶段国际趋同的成效只能说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应对金融危机重大项目的完成.我国会计准则可能再次与国际准则产生众多差异.作为积极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力量,美国积极推行国际趋同所经历的战略转变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未来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拟通过追踪美国采用IFRS的进展和动态情况,阐述美国各界人士对采用IFRS的不同观点,旨在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其核心要素在于让企业财务会计数据更加真实。其主要变…  相似文献   

1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期待以久的新会计准则,此次新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相似文献   

11.
浅议会计准则国际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并逐渐消除差异.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界定、会计准则的改革、新准则体系基本架构及结合本国国情和稳步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12.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财政部按照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原则制定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的制定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新准则的相关规定,对新会计准则在施工企业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冯帅 《时代经贸》2014,(4):110-110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涵盖了我国各类企业的经济交易,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本文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原则及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目的在于对我国会计准则趋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公司谋求上市的步伐越来越快。它的实施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减少或消除我国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差异,吸引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由于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与我国国情是相适应的,并涵盖解决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的方法,它的实施给证券市场本身以及各方参与者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成霞 《经济论坛》2007,(5):130-131
财政部宣布,将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实行新会计准则,同时在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新审计准则。此次准则体系更新,一方面充分借鉴国际准则,能趋同的地方尽量趋同;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中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和实务特点,以规范和解决中国当前的会计问题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自2007年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执行,然后再推广到其他企业。综观新准则,很多理念和做法与中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把握其特点,明晰其影响,顺利渡过适应期是极为重要的。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会计准则的变革,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使企业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化,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会计统一体系,为改进财务报告提供了有益借鉴,对企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新会计准则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帮助上市公司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17.
郑建福 《经济论坛》2006,(23):140-140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同时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财政部完成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完成了48项审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财政部此次正式发布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标志着两大准则体系的建设工作大功告成。值得关注的是,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05年,财政部先后发布了6批共22项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此外,对现行的1997年至2001年期间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调整和修订,最终在2006年初构建起一套企业…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是我国会计行业的颠覆性变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是继1993年会计改革后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计改革,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这一准则体系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为我国各类企业现有的经济业务提供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其发布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在长期股权投资方面与现行会计准则相比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