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晓露 《经济研究导刊》2011,(7):264-265,315
"品"字有多种含义,其中王力(1958)曾在其著作中指出",物品"意的"品"字源于日语。梳理汉语"品"字的发展可以发现,汉语"品"字曾经表示过"物品"意,且对日语"品"字的意义、读音、词性等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日语"品"字的"物品"意与词尾用法也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过来。后来,在日本翻译西洋语言时,日语"品"字被选用为"某一种类物品"的最佳译语,然后重新回归到汉语中影响汉语"品"字。可见",品"字在汉日两国语言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中日词汇相互渗透的重要一例。  相似文献   

2.
丁灵 《经济研究导刊》2011,(19):292-294
在现代日语中,一般采用格助词「から」「より」表示动作起点和经由点,但是上代日语在表达相同语义时却使用格助词「ゆ」。但经探析『萬葉集』中的例句发现,格助词「ゆ」的用法众多,除表示动作的起点、经由点之外、亦可表示手段.材料、比较基准、动作场所。从语义内涵上,大于现代日语的格助词「から」「より」。  相似文献   

3.
在古汉语中,"者"有几种用法尚未引起学界注意:分别是用于承接关系复句和前因后果关系复句中的用法。从语用功能上看,句中语气词"者"无论用于分句间,还是主谓之间,或者状中之间,它的位置都正好处在主位和述位的分界处,它的作用是标记主位,"者"前内容是信息表达的出发点,之后内容是对前面主位的叙述,是话语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大学日语学习者众多,日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但学生在日常交际及书面表达中出现的问题较多,综合表现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及市场对日语的需要。通过了解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现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与日语母语国日本的相关情况对比,说明将"日本語表現法"导入大学日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后传入日本。这就决定了两国文字之间根深蒂固的必然联系,进而也为中国人学习日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初学日语的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望文生义,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来解读日语中的汉字。因此,在日语学习中走了不少弯路。笔者在这里不准备过多地强调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优势,而在这里要费些笔墨谈一谈的是相同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意思区别。为了加以区分,现对两国的汉字做一下命名,即将汉语汉字仍称为“汉字”,将日语汉字称为“漢字”。  相似文献   

6.
刘伟 《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11-212
复合动词本身从结构、意义和用法上都极具复杂性。日汉语序的不同对日汉复合动词的构成有制约作用,复合动词构成要素问形成的语义类型也不尽相同。日语复合动词的语义关系不仅与词汇性有关,还受到语法功能的影响,而汉语复合动词可以说只是语素间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省略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略是人类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现代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则较其他语言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日语中频繁地使用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日本的文化紧密相连。从心有灵犀、美学观念、少言为贵、集团意识四方面分析了日语中省略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称谓语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它与权势、同等语义及礼貌原则息息相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现代汉语代词称谓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您"的使用符合上述原则,并在新的社会语境下产生了新的使用趋势。  相似文献   

9.
葛博士诊所     
《信息经济与技术》2005,19(3):24-27
我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经常要与日本友人通信,可是买来的电脑和单位的电脑都没有日语输入法.有些软件号称能够输入日文,可是只能一个字一个字输入.很麻烦,不知道有没有好的日语输入法?购买或者下载都可以。  相似文献   

10.
给自己点力     
王溱 《商周刊》2011,(6):99-99
荣耀往往伴随痛苦而至,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几乎都有一番艰难的奋斗历程,这个历程特别需要"给力"。"给力"是当下的时尚之词。如果没有日本的动漫片《西游记》,也许这句中国北方土话,只会在特定区域里流行。而现在这个平淡之词,变得非同寻常起来。《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也有了"给力"二字,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的形式名词「トコロ」可以在多种状况下使用,并发挥多种意义和功能,在日语教育方面一直被看作是教学和掌握的一个难点。笔者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多角度对形式名词「トコロ」的接续用法进行考察,尽可能地把握其特征,从而正确区分容易使学习者混淆的类似表达。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9,(6)
文章着眼于日语会话中的附和语这一重要应答方式,以中国日语学习者与日语母语者的自由会话为材料,将中国日语学习者与日语母语者附和语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考察了双方使用附和语的频率及其表达种类,并对其进行质性分析。同时,考查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学习经历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从而掌握中国日语学习者附和语使用的实态以及难于使用的附和语类型,探索会话教学中应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矜贵     
广州话中有一条词语:“矜贵”,“矜”字读“京”音。此词在粤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指物品的贵重、珍贵;二指人物的自我尊贵、自负贤能。例如:“有■药材好矜贵”,矜贵是指物。“自己以为好矜贵”,矜贵指人。“矜贵”一语来源于古汉语,今天广州方言中矜贵用法与古代全然相同。  相似文献   

14.
徐荣 《时代经贸》2014,(4):317-317
日语存在大量委婉语表达方式。委婉语已经成为日语中一种独特的文化。掌握委婉语对于理解日本社会文化并提高日语交流水平有很大促进作用。本文通过例析日常交际对话,对日语委婉语的使用做了相关阐述,并且考察了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李朝晖 《开放时代》2005,2(6):134-139
日本人的语言表达忌明了、喜暧昧。日语中有很多含义模糊的表达,而且日本人也喜欢使用具有模糊功能的词语,日本人的这种表述习惯时常会引起跨文化交际的误读。不可否认,语言背后隐藏着人们的处世哲学和行为价值观念。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因素,可以看出日本人使用模糊表达与日本人崇尚“以和为贵”、强调集团观念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雪 《经济研究导刊》2011,(19):286-287,294
在古日语中,「べし」作为推量助动词,其最基本的语义是确定的推量,同时亦可表示可能、命令、义务、当然、适当等。通过考察日本上代文献『萬葉集』中推量助动词「べし」的具体实例,指出在上代文献『萬葉集』中,「べし」除了表示推定、可能、当然、义务、适当.劝诱.命令、容许、意志,亦可表示程度和比喻,扩大了其语义范围。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称谓语的变化尤为明显。虽然日本文化起源于中华文化,但不同的历史演变、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使中日称谓语产生了不小的差异。并且由于中日语言中存在部分同形同源汉字词,也干扰了日语学习者对中日称谓语词义的误解,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求社交称谓词所呈现的中日两国意识差异以及社交称谓语中体现的不同的礼貌原则。使日语初学者在与日本人的实际交往中,正确理解使用社交称谓词,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促进交流。  相似文献   

18.
省略在语篇中的使用是为了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街接上下文.而与省略相对的重复也可以衔接语篇,甚至加强了语篇的表达效果,增强了感染力.所以笔者通过分析日语语篇中的省略和重复,阐述省略和重复在日语语篇中的衔接作用衔接.  相似文献   

19.
"谁"、"哪"作为特指问疑问标记的同时,也具有表否定的语法功能。"哪"的非疑问用法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其反问用法产生于东汉,到唐代,这种用法才很普遍。有些"哪+动"结构已经发生了词汇化,成为表达否定的固化格式,在"动词"意义越来越虚化的同时,其与"哪"的结合却更加紧密了。"谁"产生的年代很久远,但从形式上看,变化比较复杂。"谁知……"式不但表示"不料"、"没想到"等否定意思外,还具有语篇连接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近义词,虽然这些用法表面上看起来意思很相近,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差异,并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互换使用的.只有学会正确区分这些近义词,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本文就「なくて」和「ないで」这两个近义的用法进行了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