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毛健 《时代经贸》2007,5(5X):29-30
中国27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快速的发展,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许多经济学者的努力方向,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在这一方面也显示了它极强的解释能力,本文尝试对不同时期各种不同的解释模型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中国在保持很高投资率的同时,资本回报率却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这在现有理论框架下难以较好地解释。本文以内生视角重审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构建了扩展的二元经济模型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本文模型放松了"知识溢出模型"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单位弹性假设,提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维持上升的资本回报率所要求的"强条件"和"弱条件"。理论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因素使资本回报率上升对技术溢出效应的要求降低为弱条件;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技术溢出效应满足弱条件。因此,劳动力转移与技术溢出效应结合是解释中国资本回报率上升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学术传统中,社会科学于19世纪下半叶确立为一门学科,有成熟的研究框架。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它处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三重转型期,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使中国社会学家的工作陷入一种基本困境。本文在详细论述"三重转型期"的过程中,整合中、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解框架,提出研究中国"三重转型期"应该用"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社会科学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4.
到底是什么导致中国的储蓄率过高、需求结构失衡?笔者试着从土地出让机制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储蓄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十二五"规划中对调整经济结构布局,对解决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给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既有"微观-宏观"范式下经济学理论难以充分解释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原因在于中国这一庞大经济体具有显著的域观特征。经济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域观现象,中国经济现代化十分突出地发挥了域观效应的积极作用。进入新时代,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更要以域观经济的思维,探索和创造各地区继续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者如果阅读过张五常教授的作品,应该不会对"经济解释"一词感到陌生,他就职港大的演讲题为"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的论文集题为"经济解释",最后一本经济学著作也题为"经济解释".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个劳动力供给如此富裕的经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什么在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下降?本文依赖"新古典"的增长理论对此做了解释。文章首先发现了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产出比率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一个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然后给出了对这一关系的理论解释。文章认为,出现这个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不敏感。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率在近年来的持续下降可以由资本形成过快、从而投资收益出现持续恶化来解释。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短期)总需求不足的结果。这意味着,缺乏一个有效率的投资体制和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8.
国家在经济分析中的定位:从“黑匣”到“诺思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经济绩效与发展。由于国家在经济分析中并未得到系统、明确的定位,主流经济学的增长理论难以解释各国在经济绩效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反映在以往的经济分析中,国家常常被当作为"黑匣",这严重削弱了理论的解释能力。"诺思悖论"的提出,意味着国家被纳入经济分析中的关键领域。该文认为,围绕国家理论的这一核心命题,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有助于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总体来看,对"经济奇迹"的原因解释存在三方面不足:割裂地看待"经济奇迹"的取得过程;忽视"经济奇迹"获致方法的双面效应;偏重"奇迹"的解说而忽略其内生的社会问题。本文在对经济发展方式与潜在问题的分析中,指出"经济奇迹"与"社会危机"同出一源,它正面临着经济、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拓展了陈钊的模型,解释了"腾笼换鸟"和"承接转移"其实并不矛盾,只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理性选择"。政府应该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改变当前绩效考核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交易是国内外基金市场的普遍现象,而传统经济理论在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方面的失败对"市场有效性假说"提出了质疑.当我们在界定了"噪声交易者风险"的内涵和简单介绍了DSSW模型之后,对中国封闭式基金折(溢)价做出了一个尝试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布罗代尔认为海洋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而有效的舞台,对海洋的征服影响着世界的均衡与对称;远洋贸易促进了世界更广更集中的商品交换和资金流动,它是开启资本主义道路的重要引擎;东西方国家对航海事业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践行使其社会经济发展轨迹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差异。背离远洋商贸造成了中国过去在"经济世界"中的输局。"依土而居"和"依海而商"的不同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西方发展道路殊途的缘由。布氏的以上观点对中国的海洋事业建设和海权观的形成无疑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济正义是一个历史性和相对性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解释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观认为其本质是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概念以来,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正义的价值追求。充分发挥经济正义的作用,构建并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呈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总过程,生动诠释了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以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为核心议题.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但仍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框架内得到解释.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强国之路,通过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转型经济中,江浙地区出现大量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小狗经济"模式,即企业内部协作关系被类似生产部门的"小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所替代.其合理的解释在于市场交易费用低、在资产和技术上不具专用性和高技能劳动能直接定价.此外,中国转型经济中金融制度供给滞后和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可被视作外部制约瓶颈因素.从"小狗经济"撑起一个强省中可以拟合出这样的结论:微观经济组织的构造和健全将对我国经济转型、经济增长及制度变迁产生长期驱动.  相似文献   

16.
陈章波 《经济论坛》2007,(16):31-32
一、引言 "跨越式"发展(leaping development)概念,针对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解释.但它最基本的内涵是,落后国家或地区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增强经济实力,相对排位前移,赶上先进地区,摆脱贫穷,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内部区域发展情景上的异质性特征,使其在碳减排和绿色治理领域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挑战。为全面评估不同区域情景下的碳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界定"碳压力"概念,对省域层面的碳压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重心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研判。结果显示,中国整体上处于严重"碳超载"状态,且空间分布具有显著不均衡性,并表现出一定的地理集聚特征;同时碳压力重心在经济重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持续保持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在对上述观察结果系统慎思的基础上,借助"碳锁定"和"产业碳锁定"的理论解释框架,从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类典型区域出发,分别提出不同锁定情景下的绿色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广义虚拟经济的人本经济的思想,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以广义虚拟经济的思想为指导,基于噪声交易理论,建立了股票市场对称进化博弈链结构模型和动态决策方程;讨论了进化博弈的稳定均衡状态,并通过仿真分析解释了股市泡沫的演化规律;研究结论可为揭示中国股票市场发生的"异常现象"的内在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引入"潜产权"概念和租金机制来构造转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笔者从体制转轨和法律缺失两个转型背景下发现"潜产权"普遍存在,这些"潜产权"介入企业,从而改变了企业的性质。随后,通过企业这个微观主体,本文揭示了转轨体制对经济发生作用的内在逻辑,为"透视"转型期中国经济的三大"异常"特征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是中央层面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根据拉美以及若干亚洲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一些典型化事实,可以总结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说。本文引入Eichengreen结构模型,采用差分GMM、系统GMM以及固定效应等计量方法,利用中国经济发展20年的数据对这些假说进行实证检验,从而给中国经济发展向"新常态"演进提供理论解释。实证结论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事实相一致。未来,为促进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健康发展,需要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扩大消费、增加投资、促进技术创新来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同时通过综合改革来避免过度城镇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