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
|
|
|
|
张雪琴《现代企业》,2021年第2期
|
|
当前,高校肩负着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以思政教育为核心,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必须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功能,牢牢把握住培养学生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
2.
|
高校《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
|
|
|
|
王福英 石悦 冯铭《会计师》,2021年第6期
|
|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其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也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占据着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的较大比例.因此,加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对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财务管理学》这门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谈谈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
3.
|
我国现代高校“课程思政”内涵新探
|
|
|
|
|
《经济师》,2022年第1期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发挥好这个协同效应,必须首先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文章以"思政"内涵为切入点,分析"思政"的概念、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进而从载体、目标、范围、责任主体、实施路径和重点内容等6个方面来探析我国现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
|
4.
|
高校普通话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
|
|
|
|
|
郝兴霞 包洪鹏《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
|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大力推进普通话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今后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文章就高校普通话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进行探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明确了思政元素的融入载体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有助于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
|
5.
|
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的有效路径
|
|
|
|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
|
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有利于缓解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独自领舞思政工作的局面,是高校思政工作"活"起来的有力杠杆。于学理向度而言,沿着中外教育的历史轨迹发现,"育知"和"育德"互为交融,历史底蕴隽永;"课程思政"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从混沌状态向稳定状态的转变,理论价值深厚;其实践价值在于使专业课程中的德育理念转化到学生的行为层面,实现道德实践的飞跃。其实现路径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要增强其他各门课教师的"守渠"自觉意识,树立"教师思政"理念;形成"思政教师"和"教师思政"的合力;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
6.
|
课程思政融入《ERP与财务软件操作》信息化教学设计
|
|
|
|
|
《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3期
|
|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会计专业教育应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会计专业ERP财务软件操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探讨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结合信息化教学,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
7.
|
经管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路径分析——以管理学为例
|
|
|
|
|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4期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之一。但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育人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出现偏差、教师理论素养高低不齐、"同向同行"的发展机制不完善、为思政改革助力的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突出。针对以上问题,根据理论分析及实践经验总结,提出应当构建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平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构建高效合理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措施为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改革提供保证。
|
8.
|
高校财经法律类“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
|
|
|
|
《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6期
|
|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高校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财经法律类课程的开展不仅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律知识教学的有限性,内容更加深入、全面、有针对性,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有利于全方位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的道德体系,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大有可为。
|
9.
|
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融合育人研究——以报关和国际货运专业为例
|
|
|
|
|
王春晖 严方《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
|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专业课教师应积极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所培养人才应具备素质和现状来看,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很有必要;从报关与国际事务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来看,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融合育人具有可行性。文章通过分析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思政现状,从顶层设计、教师能力提升、协同育人等方面提出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融合育人创新途径。
|
10.
|
《网店运营》课程“双线并进”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
|
|
|
|
《电子商务》,2020年第1期
|
|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为了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新思路,响应习总书记"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指示,实施《网店运营》课程专业技能知识体系和以《电子商务法》为主线的课程思政内容相结合的"双线并进"教学模式,实践"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相互融通的路径,实现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
|
11.
|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现状论析——基于湖南省内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
|
|
|
|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7期
|
|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现状,针对二者协同育人圈层效应未显现、"协同"性体现不充分、协同推进中的制度性保障缺乏等不足,从宏观层面"搭台子"、中观层面"结对子"、微观层面"压担子"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提供路径参考。
|
12.
|
基于《会计原理》的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
|
|
|
|
|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9年第11期
|
|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作用,其他课程与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对于财会专业学生来说,会计原理课程是其基础课程,因此,在大学生本科专业教育阶段担负起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的重任。本文通过明确会计原理课程思政内涵,在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实践,形成课程间协同效应,培养真正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
13.
|
大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研究
|
|
|
|
|
金航军《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
|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在向着立德树人的方向发展,大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育人方面具有相同的育人理念,都是为了实现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思政育人,因此在大学教育中二者的协同育人成为了立德树人的主要教育模式。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而具体探究了大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策略。
|
14.
|
以团校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模式路径探析
|
|
|
|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7期
|
|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多样化,而以团校优化思政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有助于团校任课老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师资力量互补、团校应用技能型课程与"三三制"课堂教学理论型课程互补、运用团校实践育人优势增强"三三制"教学的持续性以及让高校提供保障机制等方式,能够促进两者融合发展。
|
15.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研究
|
|
|
|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必然趋势,"课程思政"的提出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境,因此要充分挖掘各学科和课程的育人资源,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切实解决"教书"和"育人"两张皮问题。
|
16.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
|
|
|
|
缑荣 刘伟 李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
|
近几年来,作为大学对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愈来愈受到各高校的关注。最近几年,高校在政治实践课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动了思政政治理论的进步,但是在思政实践课程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准确性的认知,总体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应有的保障条件;教学理念陈旧等。因此,对高校而言,高校如何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至关重要。本文从学生思想实际情况和社会实际出发,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课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构建和实施思政实践课程的意义、当前思政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思政实践课程进行一些思考与探讨。
|
17.
|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课程思政重要性的思考
|
|
|
|
|
石磊《当代会计》,2021年第2期
|
|
在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以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在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格品德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和价值取向,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文章首先介绍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及背景,然后探讨了思政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意义、会计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如何融合及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
18.
|
课程思政内在机理及实施路径选择
|
|
|
|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
|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出不同课程所具有的协同作用,对于提升各门课程的育人内涵与育人价值,以及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界定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在对"课程思政"内在机理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从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与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对"课程思政"实施路径选择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
19.
|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
|
|
|
|
蔡婕萍 许和连 马文豪《改革与开放》,2021年第3期
|
|
在新时代发展和大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各项育人工作要有机融合、相互协同、形成合力,最终达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思政建设有必要延伸路径、扩大效应,为实践育人带来新指引。总结以往模式方法与工作经验,文章从目标任务、指导原则、组织架构、具体内容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梳理,并以此构建6项“课程+”实践育人模式,以期为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成效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
20.
|
“课程思政”理念下专业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
|
|
|
|
王南 袁广达 钟念 姜珂《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年第2期
|
|
基于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这一高校教学改革目标,总结"财会专业英语"混合式思政教学的实践经验。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进度、线上微课、线下翻转课堂、多元化考核评价实现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融入思政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