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章从我国城市铁路废弃地景观更新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出发,指出废弃地是现今城市更新重点,废弃铁路纵贯城市之间引发出许多的由经济、文化、环境等问题.而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对城市铁路废弃地环境更新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充分,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日渐成熟,为城市铁路废弃地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本文初步探索铁路废弃地景观改造背景,希望通过如此紧迫的社会背景分析引起全社会的大力关注,加快有关部门环境改造力度和景现设计建设速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的重心由增量拓展转向内部更新,城市整体形象提升的同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时代城市生活需求,以及关乎城市本源的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城市高架桥(路)在城市空间结构、功能效率和景观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双面性,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挑战。梳理景观重构应对“高架危机”的“空间-场所”改造探索模式;指出高架桥更新需纳入城市空间-社会的动态发展系统之中,并结合“反桥”背景下的改造实践分析高架桥景观重构在城市多维整合中的意义与影响,揭示科学决策、整体协同、均衡化效益的城市多维整合作用机制;系统总结城市高架桥改造的街区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策略。通过反思,指出以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切入高架桥改造可为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城市工业废弃地物质更新过程中,适宜地将场所精神融入新生景观,达到新旧融合的效果,是近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章以彼得·拉茨提出的"景观句法"为基础,以唐山工业景观之路为研究对象,结合安妮·惠斯顿·斯本的景观语言构建规则,提出"六词汇——五句构"工业废弃地景观系统构建策略,以期深化我国工业废弃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该领域的景观实践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传统工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老工业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搬迁以寻求最优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城市中形成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并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发展。结合国内外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的实践,分别从自然与人文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工业废弃地游憩利用与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工业废弃地向公共游憩空间转化的最佳途径以及在改造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内河的滨水景观空间设计及改造,如何构思设计是营造城市生态景观环境和文化景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居住区景观环境改造设计与施工项目在城市改造中所占的比例和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大,这给园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居住区区景观改造的设计、施工及管理.  相似文献   

7.
城市街区色彩的更新设计是使城市景观走向整体和谐最便捷的工具.论文提出通过对不同城市街区的色彩构成特征进行调查,采取重点保护、局部调整与全面创新相结合的更新设计方法,来消除城市视觉污染,改善城市街区形象,从而达到美化人居环境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雷诚  李锦 《技术经济》2019,35(12):63
现代健康理念拓展了步行环境内涵,亟待探索面向健康促进的步行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基于国内外步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辨析整体健康理念的演变,厘清了步行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联因素,提出从区域交通、步行需求和环境体验3个层次构建健康促进的支持性步行环境设计理论框架。通过苏州环古城河步行道改造设计案例实证研究表明,从“交通体系、空间特色、服务设施、景观质量”四方面进行步行环境改造设计,将片段化景观打造成完善的健康支持体系,有效实现环境健康、个体健康与社会健康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健康和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9.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旅游商业区(RBD)是我国主要的四种城市RBD之一。但是近年来,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通过对形象吸引力、活动吸引力、设施吸引力、景观与环境吸引力及氛围吸引力等方面进行重新塑造能够促使其复兴或更新。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节约型景观应是城市景观建设未来的主导方向。通过对节约型景观国内外现状与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界定了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提出了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旨在为节约型景观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省会城市铁路"客运能力矩阵"。该矩阵同时考虑了各省会城市之间客运列车开行数目及相应的运行速度等级,反映了各省会城市的客运铁路能力。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Ucinet软件,拓扑出了基于"客运能力矩阵"的全国省会城市普速铁路网络和高速铁路网络,并利用"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指标分别刻画各省会城市在两个铁路网络中的网络影响力及网络控制力。结果表明:北京、石家庄等4个城市在普速铁路网络中最具影响力;北京、上海、南京在高速铁路网络中最具影响力;北京、郑州等5个城市在普速铁路网络中最具网络控制力;北京、武汉在高速铁路网络中最具网络控制力。  相似文献   

13.
采矿废弃地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及文化遗 失等突出问题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和 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将采矿废弃地视为一种景 观资源,重新赋予其生态、经济、文化、美学价值成为全新命 题。总结欧洲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中国 同类型问题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首先,从法律法规和运 营机制2个层面总结了欧洲采矿废弃地景观恢复的宏观保障经 验;其次,从生态修复、文化挖掘、经济带动三大视角剖析了 欧洲采矿废弃地景观恢复的具体实施经验;最后,客观认知欧 洲所面临的挑战,结合中国的突出问题及特点,从构建多主 体、精准化保障机制,实施分类型、动态化恢复途径,整合潜 在性、多元化资源系统3个方面提出对中国采矿废弃地景观恢 复的具体启示及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海江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14,(5):83-90,104
依据全国286个地级中心城市间完整的交互式"城市—车次—城市"铁路客运数据,采用基于O-D网络的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全国中心城市铁路联系的空间集聚、任意两中心城市之间的铁路联系、细分车次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多角度解析全国中心城市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格局,精确而清晰地刻画中心城市之间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集聚、网络结构与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全国铁路客运联系分布格局呈现向东倾斜的"开"字型结构,即由京沪—沪深线、京广—京哈线"两纵"与陇海—兰新线、沪昆线"两横"相互交汇而成全国铁路客运的骨架。全国铁路客运联系有三个核心集聚区,即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共同构成全国性铁路客运联系中心。当空间联系距离大于200km后,铁路客运联系呈现出较规则的三次曲线型距离衰减规律。全国中心城市之间的铁路客运联系近1/2是在空间联系距离500km的范围内实现的,动车组和高铁联系则有2/3比例在此空间距离内完成。随着空间联系距离的逐渐增加,全国铁路客运联系依次表现为城市群或经济区内、省域内、相邻省区、区域乃至大区域间等不同空间尺度的联系。研究显示,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之间直接的铁路客运联系相对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来说较弱,是交通运输布局方面的一个缺失。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区域铁路交通网络结构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朱桃杏  吴殿廷  马继刚  赵莉琴 《经济地理》2011,31(4):561-565,572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将城市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铁路交通网络研究,对了解区域中各重要节点交通特征、加强区域间合作和优化区域铁路交通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以目前京津冀区域铁路交通城市节点间铁路距离里程为依据,借助空间句法模型指标评价京津冀区域铁路网络规划的合理性;以区域内城际间列车联结次数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评价城市节点间社会联系的密切度。结论包括:①空间句法指标值中,京津冀都市圈铁路网连接度平均水平为3,控制值均值为1.06,平均深度值高于50的城市节点占85%,说明铁路交通轴线具备较强控制力和联动性。其中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等城市节点平均深度值相对较小,便捷程度相对较好;②社会网络分析均表明京津冀区域铁路网络结构呈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核心,以唐山、秦皇岛为次核心,其他城市节点为第三梯队的格局。京津冀铁路出行网络总体联系密度为0.673,说明京津冀区域各节点铁路出行线路联系比较密切;③京津冀区域铁路网整体规划现状和连接格局、联系水平等与各城市经济发展基本保持相关性和一致性。在城市铁路网络规划与加强联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各城市产业特征,进一步统筹产业发展与铁路网络布局的关系,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城市特色景观的形成因素、探讨城市特色景观类型、总结城市特色景观塑造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城市识别系统理论,从理论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听觉识别系统、环境识别系统的五大角度出发,提炼基于城市特色景观的城市识别系统的具体构建策略,以期对城市识别系统的应用和城市特色景观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景观是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聚合体,城市景观规则凝聚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人们对城市景观的改造和设计要遵循城市生态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生态美学为城市景观规划给予宏观的指导和直观的尺度依据,为其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随着城市景观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发展,它的外在形式和内涵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低碳时代的背景之下,基于低碳城市的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当今建筑行业的潮流,面对着许多毫无意义景观的形式或者是各个种类异国情调社区的景观与奢华视觉效果市政的景观,违背了低碳对当今城市景观设计的要求。现在全球变暖与大气污染的背景之下,对于当代城市景观的设计又提出了更新要求,它需要与自然条件相互结合,进行适度与人性设计结合,将低碳的思想贯彻到整个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中,在后期对于各个环节进行维护,这样才能创造出可持续的、低碳的、生态节能的当代低碳城市景观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旧城改造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家冬 《经济地理》1998,18(3):25-29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旧城改造中普遍存在的重视再开发,忽视修复与保护;重视城市土地利用,忽视城市环境建设;重视城市景观,忽视城市功能等问题,指出深化城市布局和地域结构的调整,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重视城市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是今后我国城市旧城改造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