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建设规模投资的迅速增长,我国对工程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为我国的建设事业输送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介绍了该校的人才培养具体措施,并对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了一般高等院校应立足人才培养定位,加强人际关系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毕业设计环节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智慧城市作为中国建筑业经济的未来增长点,BIM大数据的应用将成为支撑其建造全过程和运营管理的核心资源。为实现住建部提出的2020年全面推进建筑业BIM发展的目标,急需解决BIM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加快高等院校对专业BIM人才的培养。依托“智慧教育”环境,将GROW教练法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对传统的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对某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大四学生BIM毕业设计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工程管理BIM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引入BIM项目执行规划指南,实现工程管理专业BIM能力培养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有效转化,可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论述了工程管理市场形势和工程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工作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筑市场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产物,它改变了过去那种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的模式而代之以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相对独立、相对专业的管理模式.它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一并构成我国工程建设目前的管理体制.建设监理制的实施,使得我国建筑业市场由混乱走向规范化的改变初见成效,也使得我国的建筑业同国际进一步接轨,并有利于在WTO体制框架内中国建筑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但从我国工程监理和先进国家工程监理的水平比较,我们的建设监理体制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监理过程远未达到"全方位、全过程、"三控两管一协调"的要求,实际建设监理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监理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李杰 《铜陵学院学报》2004,3(1):121-123
我院申报的工程管理专业已通过省教育厅批准,有关人员现在正着手确定其专业方向。本通过对该专业常设专业方向进行分析,并结合我院的学科和专业特点,为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确定和相关专业的设立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立专 《城市建设》2010,(7):130-130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在此同时建筑施工工程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是建筑业目前较为重要的任务。本文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以及投资控制这三个方面对建筑施工工程管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作为降低成本、提高功能的最有效的管理技术之一,价值工程应用到我国的建筑业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但受到我国应用形势以及建筑业自身特点的影响,价值工程在我国建筑业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通过使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得建筑工程中有限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根据国外的经验和统计资料显示,价值工程无疑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项目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经济在全球发展规模的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也保持着迅猛发展态势,一个具体体现就是,数字经济与各个传统产业紧密融合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高质高效的发展。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数字化程度还相对较为落后。为加快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尽快解决建筑业新型复合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下面,本文主要就基于数字经济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能力的新需求进行分析,希望对建筑业转型所需的新型复合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提高,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工程管理是每一建筑单位都在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是作者就建筑工程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及管理的有效途径,做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前沿性的应用型专业,尤其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根据铜陵学院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建设经验,通过剖析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质量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丰富实践教学开展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