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产业集群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Web of Science中1982—2016年经济地理学领域产业集群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梳理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脉络、热点领域、知识基础,明晰了学术争议和研究前沿,旨在为国内产业集群理论创新寻求突破口。结果表明:(1)研究热点集中于集群创新和集群网络、集群和区域发展、集群演化;(2)研究内容逐步从关注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转变为多维邻近、路径依赖视角下的集群创新和集群演化,再深化至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网络对集群知识流动和集群创新的影响;(3)研究尺度逐渐从重视根植性和本地知识网络,发展到重视外部知识源和跨集群知识联系,再拓展至强调全球—地方联结;(4)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本地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相对重要性等研究问题尚存在争议,全球集群网络、共位集群则是国际研究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作为联系企业、产业和国家经济的桥梁,在提升各种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产业集群的理论渊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模型四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进行梳理,以明确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陈亚辉 《当代经济》2006,(14):16-17
产业集群作为联系企业、产业和国家经济的桥梁,在提升各种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产业集群的理论渊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模型四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进行梳理,以明确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集群式发展:现状、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秀蕊  乔娟 《技术经济》2009,28(5):41-46
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产业集群结构效益指数、产业集群影响指数和集群专门化率4项指标,对我国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度和产业集群绩效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高,但呈下降趋势;葡萄酒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较2002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葡萄酒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各产区葡萄酒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程度差异明显且呈弱化趋势。因此,应从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企业竞合关系和人才支撑体系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来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国际经济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产业集群的竞争。随着产业集群现象在我国的不断出现,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引起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重点分析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萌芽、诞生、成熟的三个阶段中,形成集群的各种因子有不同的作用力和结合方式。现有的集聚机制理论不足以揭示整个形成过程。本文主要以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为背景,从经济主体动机和影响条件出发,在整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群的动态形成机制,以深化这方面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陈超 《经济视角》2012,(2):6-7,14
产业集群理论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贵州是我国煤炭资源大省,但在开发过程简单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研究贵州煤炭产业集群发展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对贵州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贵州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及五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产生原因的理论困惑和探索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臧新 《生产力研究》2003,(1):187-189
产业集群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 ,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然而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构成等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前提条件产生冲突。本文通过拓展交易费用理论的边界限制 ,确立自组织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核心作用 ,参照耗散结构理论关于自组织形成的条件 ,结合产业集群的历史和现实的经济状况和形成机制 ,对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6,(4)
随着国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战略的实施,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国各产业集群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对产业集群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也是本文的重点。文章还研究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概念、特征、形成路径和分析模型。最后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理论总结和评述,并提出一些问题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产业集群国际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结构来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已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这一大背景将深刻影响我国产业集群国际化进程。从我国产业集群国际化的方式和特点入手,运用产业集群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等理论,对我国今后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3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包括提升分工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根植性,防止产业空洞化;努力发展国家竞争优势等。  相似文献   

11.
运用无尺度网络概念,探讨地方产业集群的外部关系.通过对盛泽丝绸纺织业集群的考察表明:地方集群的外部关系表现在不同尺度集群网络中的节点位置,有利于寻找地方集群发展的外部关键要素以及升级路径.该集群在区域性纺织业价值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与群外高级要素、国际高端集群的连结不足.强化分工合作与差异化竞争,是优化区域性外部连结的关键;扩展与集群外高级节点的连结宽度,实现与国际高端集群的连结,是提升其集散节点位置、促使集群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际创业机会与本土创业机会有何不同?国际创业机会如何影响企业的国际创业动机和创业活动?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逻辑推理,对主流创业理论的“机会观”进行了扩展。阐明了国际创业活动中比较机会的形成机理和内在结构特征,并基于比较机会视角厘清了国际创业机会与国际化能力的交互作用对国际创业行为与创业绩效的复杂影响机制,重构了国际创业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从深层次理解国际创业活动与本土创业活动在创业动机和创业机理上存在的差异,为后续学者研究国际创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城市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来已久并不断升级,但针对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和差异化政策供给的研究鲜见。以“国际人才集聚指数-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为研究主线,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排名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层级。其中,第二和第三层级之间无较大差距,但与由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层级相比大幅落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化明显,第一类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球城市品牌文化;第二类城市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外资传统工商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对应地,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供给围绕外资传统工商业国际人才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人才集聚、多样性和包容性国际人才文化氛围营造存在三大差异化选择。首次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模型,为从机理上深入探索中国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差异性与绩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融合新增长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理论,从开放创新的视角,以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样本,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与集群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投入对集群国际市场绩效影响最大。其中,集群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只对集群的国际市场绩效产生影响,而集群内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对集群国际、国内市场绩效以及生产绩效均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大学R&D经费支出、研究机构R&D经费支出和省内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等开放创新来源均对集群创新能力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从而影响集群绩效。  相似文献   

15.
城市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来已久并不断升级,但针对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和差异化政策供给的研究鲜见。以“国际人才集聚指数-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为研究主线,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排名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层级。其中,第二和第三层级之间无较大差距,但与由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层级相比大幅落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化明显,第一类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球城市品牌文化;第二类城市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外资传统工商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对应地,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供给围绕外资传统工商业国际人才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人才集聚、多样性和包容性国际人才文化氛围营造存在三大差异化选择。首次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模型,为从机理上深入探索中国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   总被引:127,自引:5,他引:122  
王缉慈  童昕 《经济地理》2001,21(5):550-553
全球经济中,国家竞争优势不能只依靠国内的全球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扎根于国土上的企业集群。如何提高地方企业集群内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集群的生产系统与知识系统的有机结合,加强企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分工与合作,以及如何寻找发展内力和整合外部信息的接合方式,成为区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关键问题。这个当今公共政策的重要课题需要多学科跨领域地商讨解决,急需经济地理学者的积极参与。本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在我国研究地方企业集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休宁  李冬平  林特 《经济地理》2006,26(6):992-996
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和地区经济的新现象,作为产业空间的集聚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题。作为产业空间的集聚现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浏阳花炮为例确立了一个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产业集群对浏阳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思路和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微观企业创新动力的集体缺失与升级动力不足,是与转型背景下集群内模仿--套利行为的普遍盛行至为相关.而这种模仿--套利机制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基于人力资本介质流动和产品介质反向工程的特有技术溢出渠道.从实践来看,以人力资本为介质的流转渠道是其主要方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先入企业与跟随企业的两方动态博弈模型,解析了这种模仿--套利机制与人力资本介质流动技术溢出效应的交互作用,以及其对双方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产生抑制作用的内在机理,指明这种状况下集群微观企业创新动力集体缺失困境形成的必然性.并针对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模仿--套利机制的成因进行分解,据此提出扭转这种困境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本土企业面临的外部知识源爆炸性增长及合作创新收益捉襟见肘的窘境,以中国本土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创新获利为研究视角,探索中国管理情境下企业非正式独占性机制的表现特征,以及企业非正式独占性机制与开放度对本土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共同作用机制,旨在揭示企业创新获利过程中内部要素的优先级,并验证企业非正式独占性机制与开放度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共同作用。研究结论顺应了创新获利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丰富了创新系统和开放式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20.
运用共生理论的协同进化研究方法作为指导,率先从进化的角度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创业者与所在产业集群的互动作用。基于此,构建了基于知识资本化的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者学习的旋转互动模型,深入探讨了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将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过程与新产品,并结合"模仿"与"创新"两种手段来实现集群整体技术效率改善与技术前沿移动的事实。论证了创业活动是影响知识资本化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仅仅有科研投入和知识开发是不够的,提供知识溢出的渠道和知识商业化的途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在推动经济的同时应该加大对科研知识学习与开发的投入力度,鼓励大学与培训机构对知识的开发与创新,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带动知识溢出与集体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