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我国国债市场始于1950年,当时财政部发行了1.48亿“分”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8年,“大跃进”使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国债发行工作也被迫停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处于一个“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特殊时期。从1981年起我国恢复了国债的发行,到现在已历时17年。本文从定性的角度出发,对过去门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行分析,再就今后发行规模作一预测并提出相应建议。一、对过去17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且总体呈现一种膨胀态势:1981-1987年为第一阶段,其特点主…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历史和现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尝试过发行地方债,如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地方经济建设折实公债等,中共中央还在1958年4月2日作出过《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决定》,决定从1959年起,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确有必要的时候,发行地方建设公债,作为筹集建设资金的一  相似文献   

3.
<正> 从1990年起,中国的经济运行将遇上一个新的难题,即还债高峰期。它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治理整顿和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若不及时对债务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良策,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将发生很大困难。一、中国国债的历史回顾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主体向国内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及公民个人发行的债券,如国库券和各种公债等;它是按照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是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货币流通和投资,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杠杆。新中国建立初期,百业待兴,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我国在50年代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都相当低,国债的平均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政府公债的发行开辟了政府动员国民储蓄的新时代,也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事实上,公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当时的金融市场,成为银行券的发行准备、储蓄存款的保证、银行放款的抵押品、金融业的投资筹码以及维护经济稳定的筹码;公债的交易也推动了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然而,文章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利率对公债价格没有解释力。这说明政府公债还没有完全与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公债价格应该还受到很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或制约。1921年和1932年的公债整理对债信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公债收益率的下降则是理性的回归。而法币改革则使政府摆脱了公债的财政制约。  相似文献   

5.
一、公债发行方式   公债发行方式是指作为公债发行主体的中央财政代表国家与广大公债投资者之间推销与 购买公债的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直接公开发行和间接公开发行两种基本形式。 直接公开发行是指作为公债发行主体的中央财政自己办理发行手续,直接向公债投资者推销 其所发行公债的方式,由于需要办理各种手续,推销时间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发行 成本较高,且难以确保发行计划的实现,只有购买者将公债作为一种储蓄手段并对其流通性 要求不高时,方可采用此种方式。间接公开发行则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参与推销公债。…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对旧中国公债的研究,一直局限在北洋、国民党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由财政部以各种名目所发行的国家公债上,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另一形式的公债——由银行团与政府之间直接就某项资本的运用,以公债形式而达成的放款。其实,这种公债并不是个别经济现象;与因财政需要而发行的公债相比,它也更加集中地反映了中国近代金融资本与财政、产业的内在关系。民国十年(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部(以下简称甲方)与由中国、交通、金城、上海等二十二家银行组成的经募车债银行团(以下简称乙方),就购买铁路车辆而达成的八厘短期购车公债就是一个例证。现将合同原文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7.
公债运行机理分析王雪云我国的公债发行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公债理论的研究也在1986—1989年达到了高潮,时至今日,公债理论在我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几个互相联系的缺陷,第一,研究公债发行的多,研究公债使用、偿还和流通的少;第二,研...  相似文献   

8.
杨培新 《经济纵横》1990,(10):27-32
<正> 一、鼓励企业、地方投资以克服市场疲软现象我国1950年、60年代和1981年三次制止通货膨胀以及外国的经验证明,制止通货膨胀都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级为抽紧银根、遏制物价上涨势头;第二阶段为搞活市场、搞活企业、重新进入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我们已取得抽紧银根、制止物价上涨的初步胜利,正在进入第二阶段。其任务是艰巨的。联邦德国1948年发行新马克制止通货膨胀,但发生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的严峻形势。后来是依靠美国马歇尔计划,借给数十亿美元,才恢复煤矿、电力、钢铁生产,除消失业,稳定货币。日本1950年执行道奇计划消除财政赤字、制止通货膨胀,也带来经济萧条。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把日本变成军需供应基地,带来战时繁荣,才结束萧条局面。我国1950年3月制止通货膨胀,由于当时按小米、折实单位发工资,人民购买力较少下降,由于私人工商业降价销售,薄利多销,才较快地完成调整工商业、搞活市场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和日本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历史悠久.目前在我国人们对于地方政府是否应当发行公债存在着争议,发行公债作为政府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完善财政分税分级体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问题,从财政学角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通过对发行地方公债的利弊研究,以及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完善改进,提出了对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可行性探究.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发行公债对弥补我国财政赤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公债发行的规模必须适度,并提出我国的适度公债规模应是:广义公债依存度在10%~15%之间;广义公债负担率在7%~10%之间;偿债率控制在5%;公债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同步,年增7.5%~10%。  相似文献   

11.
约定:本文公债不包括外债。1.社会主义公债与资本主义公债相比应具有很高的债信。(1)由于发行主体的本质区别,使社会主义公债成为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高度统一起来的经济杠杆。社会主义公债运营要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象资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发行地方政府公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邓戬 《财经研究》2003,29(5):27-33,27
本文主张我国应准予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债,并由西部地区优先发行。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历史,然后依次从可行性、框架设计两个方面对地方公债的发行进行了论述。文章选择美日两国经验作为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进行借鉴的主要对象,同时吸取了我国多年来国债的发行经验,重点对地方公债的规模、品种结构、发行方式、发行主体、发行对象、利率和债期选择等7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地方公债的推出,一直伴随着关于其存在风险的争议。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认为中国地方公债的历史变迁证明,中国地方公债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即以中央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缺点则具体化为中国地方公债制度在发行审核、发行定价和信息披露制度上的不完善,并由此派生出中国地方公债客观存在着偿还风险、发行风险和资金违规使用风险。防控中国地方公债风险的必由之路是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1981年恢复内债发行以来,到1992年已累计发行各种国债1675.81亿元。10多年来,公债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补充来源,对平衡财政预算、加强重点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积累与消费比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债的发行已成为我们的一项长期国策,对财政经济的影响深刻而久远。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债发行的越多越好,它也有其客观的数量界线。从第三世界国家外债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内债债台高筑,从而使经济陷入瘫痪、走向“滞胀”的事实来看,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特别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为减轻中央财政的债务负担 ,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 ,发展资本市场 ,我国有必要发行地方公债。当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地方公债的顺利发行需要在债券的发行主体、种类与规模、发行方式、期限和利率、债券的信用和评级及二级市场流通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同时为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 ,确保地方公债的按时还本付息 ,需加强对地方公债的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同时无论从公平角度还是从效率角度,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要求地方公债的存在。发行地方公债可以完善分税制、减轻中央政府的债务压力及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中国,随着各种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各个经济领域体系的日益健全,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可以说已经基本上成熟了,发行地方公债在中国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说,地方公债的发行既有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因此,应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地方公债制度。  相似文献   

17.
尝试发行地方政府公债,促进西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是一国尽快走出经济低迷状态的重要手段 ,但单纯通过中央政府发行公债来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在目前的中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本文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发行地方公债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债风险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不能偿还债务,引起国家财政信用危机,造成严重的经济波动;另一种是指政府因公债绝对或相对规模过大,只能靠挪用其他正常资金或发行新公债偿还到期债务。1.债务依存度和财政偿债率偏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公债风险较集中。公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公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比率,公债偿债率是当年公债不定期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国际公认的标准是25%~30%,公债偿债率国际警戒线为10%。我国这两项指标,尤其是中央政府公债依存度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1991~2000…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关于地方公债发行问题一直是公共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赞同与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虽然赞同的意见占多数,但通过对当前中国地方公债发行的相关制度安排、地方政府投入管理及国内市场环境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条件和时机尚不成熟,应该缓行,盲目"准入"可能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0.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为此,我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希望通过扩大内需的举措来拉动经济增长。为增强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和扩大投资的能力,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但从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现状来看,还面临一些新问题,包括地方政府可能会盲目扩大预算额,地方公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大,地方公债资金的监管及偿还问题,这些都需要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