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依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核心-外围分析方法和条件logit模型,将浙江省90个区县分为核心区、次核心区、次边缘区和边缘区,研究1998-2013年制造业企业在省内迁移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迁移企业数量的增加,迁移活动涉及区县数量增多,促进全省企业迁移网络密度增加。但是三大核心城市仍为企业迁移活动的高发区域,其他外围城市仍为低发区域,依托核心城市形成的三大迁移板块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迁移活动仍具有较强的区域性。②来自四类区域的企业区位再选择偏好存在时空上的差异性。目前,次边缘区已取代核心区,成为核心区与次核心区企业再区位的首选区域。③企业迁移受多重因素的驱动和制约,浙江省制造业企业迁移与一般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出企业迁移区位再选择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企业迁移的理论基础及其演变脉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迁移作为一种企业成长战略,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实施。企业迁移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新古典区位理论、决策行为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等。综观国外的企业迁移理论研究,经历了从企业迁移的的动机、影响因素、决策过程,到对区域政策的影响、迁移企业绩效的影响等演变过程。而我国学者对企业迁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今后,关于企业迁移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企业迁移到新的发展区域后,如何根植于当地的社会和创新网络之中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将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3.
企业迁移对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及区域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544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杭州市内企业县际迁移、同一区(县、市)内部企业跨乡镇街道迁移特征,进一步剖析企业迁移的动力机制,并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企业迁移绩效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杭州市西湖区、江干区等近郊区是制造业企业主要的净迁出地,主要迁往余杭区和萧山区等远郊区。②余杭区、萧山区及江干区等区域内部企业迁移活动频繁,中心城区内企业迁移相对不活跃。县区内企业迁移具有有序性,呈现出扩散与再集聚并存的特征。③迁移企业具有规模衰减性,迁移企业数随企业规模等级的增加而递减,半数以上迁移企业的总资产位于107.0~2 262.7万元之间。④制造业企业迁出和迁入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开发区和高速公路建设对企业总体兼具虹吸效应和挤出效应。⑤对于总体样本及同县区内跨乡镇街道迁移样本而言,迁移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但跨区(县、市)迁移企业的绩效与对照企业无显著差异,在采用不同绩效指标、差异化的匹配方法计算后结论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迁移会对劳动力供给的空间配置产生影响,最终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一般包括产业高级化和产业合理化.本文选取2002—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模型对劳动力迁移和制造业的高级化和合理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劳动力迁移会促进流入地制造业合理化程度的提高,但不利于制造业的高级化.只有在外资规模较大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较高的地区,劳动力迁入才会对本地的制造业高级化产生积极影响;外资规模、人力资本积累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都有利于增强劳动力迁移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未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先进制造业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迁移的特征、决定因素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系统探讨了中国企业迁移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决定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引导企业迁移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中国企业迁移经历了单一行政搬迁时期、境外迁入为主时期、内外资迁移并重时期和企业迁移加速时期四个阶段;中国企业迁移活动日益频繁,迁移方向主要是下行流迁移,迁移方式以扩张性外迁为主,具有距离衰减特征,行业分布和目标区域呈现多元化;影响中国企业迁移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是企业内在因素以及外部资源票赋、成本差异、环境变迁、政府政策、企业间相互依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发展趋势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企业迁移将会进一步加速,并呈现出日趋多元化的趋势。作者认为,为积极引导企业迁移尤其是“东企西移”,要实行东西部地区互动,改善中西部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政策,防止出现污染转移。 相似文献
6.
7.
徐满容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35):33-33
目前,随着我国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也呈现了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营运资金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那么,营运资金政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个好的营运资金政策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的经营环境和销售渠道,更能够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9.
在制造业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东部的都市圈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增长速度最快的制造业聚集区。本文在构造了产业聚集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东部都市圈制造业空间聚集的特征,并认为制造业在东部都市圈的聚集是在区位因素、制度因素、历史因素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的必然结果,是在市场化进程逐步推动下形成的,因此对各级政府来说应该按照制造业集聚的市场规律消除市场失灵和阻碍集聚的政府规则,积极推动和促进城市制造业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应用企业资源观和组织学习理论,旨在检验R&D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其作用机制。来自浙江永康市139家制造企业的数据表明,R&D投资对企业绩效各个维度的影响并非一致。具体而言,R&D投资和企业利润呈倒U形关系,而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R&D投资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通过新产品作为完全中介变量的。本文的研究结果暗示,对于R&D投资到一定水平的企业,再增加R&D投资需要谨慎决策。此外,除了产品创新,企业管理者需要探索创新其他渠道,并努力发挥多种渠道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Industrial Policy and Firm Heterogeneit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ur concern in this paper is with firm-specific industrial policy. When R&D subsidies or taxes are differentiated among firms, the question arises as to which firms in an industry should receive such support. We analyze a situation where firms differ in their R&D technologies in two distinct ways: in the costs of performing R&D activities and in the output obtained from such activities. We find that the optimal firm-specific industrial policy is affected differently by the two sources of firm heterogeneity. Furthermore, a change in a firm's R&D productivity has an ambiguous effect on the optimal policy towards the firm.
JEL classification: O 31; L 52; F 13 相似文献
JEL classification: O 31; L 52; F 13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农产品流通企业扩张形式全面的理论梳理, 研究总结了二种类型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扩张基本规律,即纵向扩张和横向扩张,并对中国农产品企业扩张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企业扩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业政策是否有效已成为当下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文章聚焦2005年中国汽车工业国产化政策,并结合同时期的税收减免政策,利用2002-200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制造业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整车厂商对零部件厂商的纵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国产化政策提升零部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机制,但市场规模的扩张和短期内市场垄断程度的上升也使零部件企业产生了技术改进的惰性;(2)国产化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内资企业、非国有企业更多地从整车厂商的技术溢出中获益,外资企业则更多地从市场规模的扩大中获益,国有企业生产率受该政策影响不显著;(3)国产化政策与同一时期税收减免政策之间的关系存在两面性.国产化政策下,受税收减免的FDI向本土零部件企业发生了更多的技术转移,受税收减免的企业本身却缺乏效率改进的动力.上述结论带给新一轮中国工业改革的启示是:国产化政策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是有效的,特别是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政策导向有利于为新产业主体建设打下基础;但是产业政策同样不应被过度使用,制定政策应该重视政策工具在不同阶段的有机组合,取长补短,使各产业政策形成合力进而保证企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趋势,以中国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品是否有利于提升公司价值;使用金融衍生品究竟增加了企业的风险还是降低了企业的风险?企业价值和企业风险关系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品提升了公司价值,但未必能提升经营业绩;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公司的内生性风险,有利于企业价值提升,而系统性风险与企业价值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本文研究结论对中国上市公司合理使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开发区的高速增长到底是源自寻求“政策租”所导致的短期“虚假繁荣”,还是通过集聚效应推动企业迅速成长而形成的长期表现?回答好这一问题,对于开发区政策的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完善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对此却语焉不详。文章在识别开发区企业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开发区对企业进入、退出和成长的作用,以及开发区增长效应的可持续性,揭示了开发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1)开发区会吸引高效率企业进入,并降低开发区内企业的退出风险,从而使得开发区内净进入企业数目显著增加,这意味着开发区政策是吸引企业入驻并加强集聚经济的重要因素;(2)开发区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就业增长、生产率增长和销售增长,这表明开发区政策和集聚经济的增长效应十分明显;(3)企业“入驻”开发区初期,“政策租”带来了短期的快速增长,而开发区内自我加强的集聚经济对企业成长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开发区的增长效应具有可持续性。文章肯定了开发区实践对企业动态成长的长期积极影响,这不仅为开发区政策绩效的评估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而且也为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经济“二重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内部区域经济的开放属于某种"二重"开放--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以中国区域经济开放的"二重"性特征为前提条件,分三个层面实证考察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中的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因素:一般层面的"二重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之间的关联性;省际层面的制造业集聚诸因素中的"二重开放"因素;时间与地域有别层面的"二重开放"集聚效应差异.借助成熟模型进行的数据分析表明.在这三个层面, "二重开放"的制造业集聚效应均明显可鉴.研究还显示,入世前,国际开放的制造业集聚效应大于区际开放;入世后,区际开放的制造业集聚效应超过了国际开放.国际开放与区际开放对制造业集聚影响力度的改变,与中国区域经济"二重开放"路径模式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使用1998—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研究了企业规模对专利产出和专利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U型关系,外观设计专利与公司规模呈倒U型关系;三类专利的专利密度都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U型关系;企业的知识存量、成立时间、财务杠杆、所有制类型等企业内部因素以及市场集中度、企业所处区域等外部环境因素都对企业的专利产出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企业创新发展路径假说。 相似文献
19.
企业规模异质性与产业集聚: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本文检验了企业规模异质性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的互动联系。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因素对制造业地理集中具有显著影响。按素密集度对制造业的分类回归进一步表明,上述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劳动力与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相关性不稳健,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结果是稳健的。这意味着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规模分布具有地理集中倾向:大市场集中分布了更多大规模企业。这一结论表明制造业集聚具有规模异质性:小规模企业通过集聚经济,促进生产率提高形成制造业集聚,大规模企业则通过集中分布在大市场而形成制造业集聚。另外,从制造业集聚的驱动力量看,制造业集聚的强化效应与地区异质因素两股力量都在推动制造业地理集中,由此可以判断制造业集中趋势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20.
Firm survival or reproduction does not occur as a matter of course. Especially under circumstances in which uncertainty and equivocality prevail is firm reproduction potentially problematic. Uncertainty prevails when there is insufficient or inadequate information to assess a situation, equivocality when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is multiinterpretable. Firm routines, social networks in a firm, and an organization’s identity can explain how a firm reproduces. We offer suggestions as to which of these will contribute to firm reproduction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