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茂利 《经济师》2003,(10):203-204
文章结合我国增值税的出口退 (免 )税政策 ,分析了出口货物退 (免 )税的会计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婴 《时代经贸》2011,(24):86-87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并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一种措施,它即有利于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也鼓励各国的商品以不合税的价格公平竞争。我国的退税原则是。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彻底退税”。本文主要通过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的计算办法分析发现由于我国的征退税率不同,我国出口货物并未实现“零税率”,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出口退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而现行出口退(免)税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发展出口的“瓶颈”。本文分析了现行出口退(免)税管理模式的缺陷,并就构建适合经济发展的出口退(免)税管理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对我国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或免征其在国内各生产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即对增值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对于出口的货物,不但在出口环节不征税,而且还可以退还以前纳税环节已纳税金,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国务院另行规定的除外。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5,(8)
依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出口货物退(免)税进行的政策调整,在十堰经济开发区开展调研,分析出口退税新政对开发区出口企业的影响,提出了新政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对我国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或免征其在国内各生产和流转环节按税务局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和消费税,即对增值税出口贷物实行零税率,对于出口的贷物,不但在出口环节不征税,而且还可以退还以前纳税环节已纳纳税金,使出口贷物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国务院另行规定的除外.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 在会计和税收实务中,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的增值税-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其中:"免"是指出口环节免征增值税;"抵"是指所有进项税先用于抵顶内销应纳增值税;"退"是指未抵顶完的进项税可以退.  相似文献   

8.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5年我国全面实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以来,出口退税政策对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实现贸易平衡,财政部、税务总局于2007年6月18日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7]90号).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6,(7)
"增值税出口退(免)税"是增值税学习中最难的一个内容,也是整个税法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之一。所以作为税法教学的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以一种简单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来讲授该知识点,并让学习税法的学生不再对该知识点产生畏惧心里,能较好的运用和掌握该知识。"增值税出口退(免)税"不管是在概念政策的理解上,还是在计算上都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其中关于"免、抵、退"税的计算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和运用。文章结合在税法教学中所获得一些经验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知识点的反馈意见,对"增值税出口退(免)税"知识点进行了解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政策快讯     
通知指出 从2001年1月1日起,对1993年12月37日前批准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俗称老外商投资企业),其自营或委托出口货物由原来执行的不征不退政策一律改为出口退税办法,具体退(免)税的计算办法按现行自营生产企业的“先征后退”或“免、抵、退“办法执行。  相似文献   

11.
出口货物退(免,Export Rebates)税,简称出口退税,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货物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由于影响到外贸企业的切身利益,外贸出口的数量愈大影响愈大,因此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于外贸出口有着非常大的制约力,能够直接影响到地方,甚至国家的外贸出口情况。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地方外贸出口的外贸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江苏外贸出口看出口退税与国际接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出口货物实行退(免)税政策是国际惯例,完全符合WTO规则。江苏外贸出口“九五”期间突飞猛进,以年均40%以上的增幅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强有力支持。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必须学会按WT0规则办事,充分运用规则赋予的权力和5年过渡期,努力对现行出口退税政策进行改革、调整和完善,使我国的外贸出口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出口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促使出口增长,一个重要的选择是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深化退税体制改革,包括出口货物免征免退制、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合理分担制,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和简化退税手续等。  相似文献   

14.
张洪光 《经济师》2014,(1):142-143
文章从"免、抵、退"税的原理入手,对"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进行推导解析,厘清"免、抵、退"税的经济含义,以便相关财务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免、抵、退"税的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济研究》2018,(3):157-170
简政放权改革是否可以释放增长红利,是政策制定者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利用2001—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基于2006年开始的生产企业出口退(免)税审批权下放的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了出口退税管理制度的简政放权改革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退(免)税审批权下放对企业出口绩效产生了显著而稳健的改善作用,使得企业出口额增加约12%、产品质量提升约7%,产品价格下降约6%,且这种改善作用基本上不存在时滞,并具有持续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公共权力委托—代理失灵越轻的地区,审批权下放的改善作用越大;从企业所有制类型看,审批权下放主要改善了非国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出口绩效;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审批权下放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资金约束作用于出口绩效。以上发现对于认识当前简政放权改革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浩 《经济论坛》2006,(23):60-61
1.为适应退税方法人为地划分生产和外贸企业两种类型“。免抵退税”和“免抵”税最大的区别在于“抵”税,由于抵税的存在,使得两者的计税依据不同。在“免抵退税”中,出口收入是主要的计税依据,而“免抵”税中,购货价值是主要的计税依据。两种计税方法要求的企业记账方式完全不同“,免抵退”税基本符合现行的会计制度“,免退”税则要求出口企业的外销与内销税金应分别记账,外销的进项税金不得和内销进项税金混合以避免抵扣的发生,这种记账方法在进出口经营权没有放开的时候可以很好地执行,当进出口经营权已成为企业的一般权利,越来越多的商…  相似文献   

17.
“免、抵、退”是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实行的增值税退税计算方法,该方法逻辑性强,涉及概念多,不易理解。对“免、抵、退”的计算思路进行推导和解析,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格局使各国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我国政府相应出台了许多政策法律鼓励企业"走出去".出口企业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呈现增长趋势.而出口业务势必给涉及出口业务的财会人员增加了许多压力和难度.特别是财政部制定了对生产型自营出口企业一律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后,要弄通免抵退税几种情况的账务处理,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显得极为重要,在此浅谈一下.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留抵税额;应退税额的勾稽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扩大对外劳务输出的经济背景——货物出口相对缩减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国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致使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如表1所示)。表1数据反映出三个信息:(1)虽然2010年、2011年货物进出口贸易都比上年有不小的增长,但2011年的增长速度与2010年相比,增长速度放慢了不少;(2)从2009~2011年,货物进口额增长速度均高于货物出口额的增长速度;(3)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在逐年缩小。这说明中国的货物出口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压力,货物出口相对缩减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出口创汇的能力也受到相应限制,这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房地产税的概念、功能及种类,揭示了我国房地产税存在的问题:税种设置不合理、重复征税、税负不公等。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建立健全房地产税所必须构建的合理制度环境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置相应税种、减少房地产税费负担、公平税负等相关的配套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