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使中国总和生育率很快从1970年的5.8降到1980年2.24,接近世代更替水平。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第一代独生子女,长期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成长,被视为“小皇帝”、“小公主”。独生子女的社会地位在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取向。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种种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家庭伦理危机。解决大学生家庭伦理危机问题,已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80年实施以来为中国人口总量控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但是,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该政策的实施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性别比失调、独生子女教育以及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通过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的现实背景、实施效果及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反思,指出中国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完善与调整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3.
靳晓熙 《经济论坛》2004,(16):150-152
在过渡经济学研究领域,人们通常把传统体制的改革分为两种主要的方式或类型,即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所谓“激进式改革”,或称“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基于决策者是“经济人”的理论假设,强调“整体推进”和“理论设计先行”的观点和做法。而我国自1978年以来实施的是所谓“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策略。事实证明,这种独特的改革路径使中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对这一路径的研究正在成为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历史跨入了崭新的21世纪,回首特区20年的辉煌历程,计生工作为特区的辉煌添上了闪光的篇章。其中罗湖区计生工作犹如锦上添花,独树一帜:1995年被评为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先进单位;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八五”期间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0年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1年2月在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中又获得总分第一……这一串串荣誉的光环,凝结了罗…  相似文献   

5.
许宏俊 《经济管理》2003,(17):41-45
本文试图为解释转轨经济提供一个新视角:“细分-重构”论。透过这个视角,本文将改革阻力分成“细分成本”和“重构成本”,激进改革与渐进转轨可以对应于“细分推动型”与“重构拉动型”。20多年中国渐进转轨的进程可以在“细分-重构”逻辑中得到初步的梳理和勾勒,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可以得到合乎逻辑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把解决人口过多的问题放在破解“三农”问题战略的首位,即是把计划生育放在首位。为此,必须认清计划生育的基本矛盾———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的矛盾。搞好计划生育,生育政策是关键,而“治本”措施,即开展工作,促进群众生育意愿贴近生育政策的措施是根本,计划生育的“治本”应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应对生育政策实行变革,同时强化“治本”的各项举措。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组织在若干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并被很多学者赞誉为中国民主政治的“试验田”。但在村民自治发展过程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四个民主”却未能做到有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纪行     
1993年9月至1994年3月,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对俄罗斯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考察。所见所闻,总的印象是:一个国家,若没有政治的稳定,经济改革无法进行,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前苏联解体后,以激进著称的叶利钦,不顾俄罗斯的实际情况,出于政治目的,选择了激进的改革方案——“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不符合俄国国情,必然遭到失败。但  相似文献   

9.
蒙古经济转轨重大举措及社会经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国曾是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1990年代初伴随苏联东欧剧变后,蒙古国选择了东欧型激进改革模式,进入了向西方式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过渡”的转型时期。在十几年的激进式转轨进程中,蒙古采取了以对国有资产实行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初步成效。但激进式转轨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蒙古的经验教训对转轨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95年,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无论是激进者还是保守者,“自强”成为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观念,彻底改革地突然成了上下的“共识”,而改革的路向也一致向西转。作者还分析了这种追随世界主义的大势背后,却隐藏相当深的民族主义取向和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