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78,自引:6,他引:178  
针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仅仅依赖于投入驱动的观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随后提出了四点中国经济存在效率提升的证据。接着在回顾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要与发达国家不同 ,并指出了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并找到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依据,从中发现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资本投资面临的约束条件和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不高使得中国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全要素生产率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维华 《生产力研究》2007,(15):143-145
经济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理解经济的增长,经济学家已经就经济增长给出了很多模型和理论。其中核算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个主要手段。然而今天常用的全要素生产率起源于对国民收入的核算,并由此形成了单位投入产出指数形式的计算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处理数据的需要指数法不断地得到完善。而通常用于经济增长核算的是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法,它只能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却不能直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模型法作为一种方便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伴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利用索洛模型法估算出我国1978-20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动因作简要分析,以考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效率。分析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卓有成效,技术进步效率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其在总产出中的贡献率为32。96%,仅次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劳动投入贡献率高。另外,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适中,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较为适应,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回归的方法对我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与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波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和空间很大。今后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应致力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与资本投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索罗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通过实证检验1978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定量分析改革开放进程中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笔者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属于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近年还呈现下降趋势。今后,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效率型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利用协整理论、方差分解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研究了国际直接投资、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直接投资(FDI)、全要素生产率(TFP)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推动的。此外,通过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发现,FDI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最大,据此提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创新型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增长核算法和基于LA-VAR模型的方法,利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据,对我国创新型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我国TFP总体上趋于下降,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正越来越依靠于创新型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创新型人力资本增长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的正向冲击对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长期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冲击对创新型人力资本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22,(1)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首次在报告中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领域。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让投入的资源(包含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其最大效用是终极目标。文章基于新古典学派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理论,通过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测算与比较进行实证分析,并提供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向效率型增长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东亚经济高增长的争论,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本文指出关于东亚经济高增长争论很重要的在于经济高增长的"持续性",通过考察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1985-2008年经济增长的实绩来验证争论各方的观点,最后指出中国从这场争论中可能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美国早期制造业集中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7  
本文通过引述Krugman的中心 -外围区域模型 ,详细分析了美国早期制造业中心从位于东北部、大西洋中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条件、过程。本文发现 ,美国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是与该地区人口数量特别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内部运输系统效率提高、暂时维持与制造业发达地区运输成本分不开的。联系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差距总体上是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 ,缩小地区差距的前提条件是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和地区内部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把握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经济理论演进过程的梳理和典型综合著作特色的案例分析,归纳出当前经济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从当前最富有代表性的克鲁格曼经济学理论体系与以往经济学综合著作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经济学发展正呈现出思想体系多元化、关注主题实践性、分析视野全球化以及观点表述案例化等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与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增长优劣进行比较的实证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出四种观点及理论支持.基于内生增长模型对银行主导金融体系与市场主导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两种金融体系在促进经济增长上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但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某些方面存在优势,因而作者认为目前中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促进经济增长上是有效的,强行将中介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变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政策可能是误导的.  相似文献   

14.
章玉贵 《财经研究》2007,33(2):70-79
文章结合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理论的演进,论述了比较经济学在中国经济理论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文章认为,比较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经济理论范式转换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理论的方法论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影响等。分析表明:中国经济理论是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在中国经济理论发展进程中和改革开放形成的中外学术交流的背景下,比较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府,市场与林业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林业再生产过程中,是依恋过去习惯的政府干预,还是利用“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调节,这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森林资源是否可持续发展标准来衡量,也就是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时不损害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两种城市空间结构动态模型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谭遂  杨开忠  谭成文 《经济地理》2002,22(3):322-326
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模型由于在时间上是静止,并且忽略了空间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因而是在均衡的状态下对交通,土地使用和环境系统进行描述,从而在指导规划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复杂科学的进展与对其对经济村理学的渗透,一些新的理论运用复杂科学的成果成功地对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模型进行了改造,本文正是介绍并比较了这样的两种城市结构自组织模型:Krugman的自组织模型与Allen的自组织模型,这两种都是基于组织理论,但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模拟了城市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助于规划者理解他们所必须面对的复杂现象,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型,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选择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经济和大国经济三个视角,理性地对中国长达3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浓缩式解读。通过归纳,我们寻找到了根植于中国经济体系中最为本质的三对关系。立足于对三对关系的剖析,发现了危机后中国经济体系的基本矛盾,对它的发现也宣告了中国旧有的增长模式确实走到了历史尽头。在此基础上,思索出解决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基本矛盾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及其实现手段,最终得出了后危机时期发展中国经济的基本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economic analysis, policy debate,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on soybean production, import and export, and impacts of GMO regulation on soybean foreign trade of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China's soybean production capability and discovers that the present yield of China's soybean plant system cannot satisfy the domestic demand. The paper also provides the method to solve such matters by using the result of a modified Cobb-Douglas model. In the third section of this paper, the impacts of GMO regulation on soybean trade and market in China are analyzed. In this section, we provide a methodological issue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such regulation on trade. The paper then explains the implicated result induced by such regulations.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些特点和经验教训中的重要方面作了回顾和反思,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比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要低,但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同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打破了改革的初始阶段必须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障碍,实现了改革与发展同步进行并互相促进,实现了渐进的转轨方式,降低了改革的成本,实现了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总体目标,树立了藏富于民和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思想.在总结改革的误区与教训中,分别对1988年夏季的价格"闯关"、国有企业的承包制、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作了分析.文章最后就如何评估渐进方式所带来的成本上升的风险、如何正确地发挥市场的功能和政府的功能、如何进一步培育要素市场、如何处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