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和区位熵指数法分别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和金融集聚指数进行测度,运用动态面板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对金融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银行业集聚和证券业集聚的TFP增长效应与区域因素有关,银行业集聚对TFP增长的贡献大于证券业集聚。保险业集聚对TFP增长效应存在消极作用,其中,以中、西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金融集聚促进TFP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利用我国2010~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各省份金融发展具有空间相关性,其中东部省份仍然是金融空间相关性最强的地区,金融集聚的不平衡性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其中银行业的溢出效应最为明显,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溢出效应较弱,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与金融行业结构不平衡相互交织,最终导致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从微观理论着手将面板模型拓展至空间维度讨论了中国产业协同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拥堵效应,并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且与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间也存在先促进后阻碍的非线性关系。机制研究证实了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潜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因地区间差异明显,东、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呈倒“U”型关系,而中部地区则呈线性关系。基于上述结果,本文给出了推动中国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对进一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布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对绿色和环保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源头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率。通过建立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超效率DEA、Moran’s I等,对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验证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呈现出区域差异性,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特点;区域差异源于局部集聚性和集聚阴影效应;银行业对中部地区生态效率溢出效应明显,证券业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生态效率的溢出效应明显,保险业对生态效率溢出效应不明显,金融密度对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溢出效应明显。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金融集聚现象对推进经济带建设与能源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06—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金融集聚对于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金融资源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金融集聚主要通过金融发展环境、银行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而证券业集聚由于发展现状对于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对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文伟  王文启 《产经评论》2020,11(2):96-111
综合考虑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识别出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旨在促进大湾区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水平提高。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区域内金融集聚、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比较行业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整个金融业来看,大湾区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没有显著的统计意义上的关系。从金融子行业来看,保险业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银行业集聚和证券业集聚对科技创新均没有明显影响。金融(各子行业)集聚与购房压力的互动均对科技创新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金融集聚、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的统计意义上影响具有门限效应,呈现出非线性影响机制。在低、中度购房压力区域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在高购房压力区域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此同时,在低、高度金融集聚区域内,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没有明显的统计意义上的影响;但在中度金融集聚区域内,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地区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政府扶持政策对科技创新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但存在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作用划分为集聚效应和与其他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利用中国252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重点探索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作用。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明显,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在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集聚使集聚区内部的金融产业和相关产业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发展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水平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引入区位熵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方面分析了31个省市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然后利用2003—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借助时刻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发现金融集聚对我国东、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银行业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贡献度明显大于证券、保险业。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区域间产业集聚特征差异显著,高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均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二者协同集聚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双重门槛,当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度和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度均介于第一、二门槛之间时,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最强。仅少部分省域两产业集聚度介于第一二门槛之间,能够有效发挥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09—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并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发挥积极部分中介效应,即产业协同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由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基于行业异质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部分中介效应强度高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末以来,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并表现出由孤立与阻隔向关联与协同发展的特征。企业的空间集聚以及其他创新支持机构的集中,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了创新资源共享,形成了创新优势的互补和增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系统推进和创新绩效的规模递增。  相似文献   

12.
翁钢民  潘越  杨秀平  宋娜 《经济地理》2020,40(1):214-225
协同视角下对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发展格局的动态把握是驱动旅游经济永续发展,优化要素供给的重要依据。运用LISA时间路径、重心轨迹、复合系统协同度等模型,对2009—2017年我国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发展格局的时空动态及三者所构成复合系统的协同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三者省域间发展均渐趋于空间均衡,过程中旅游产业呈现"溢出效应",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则以"独立效应"为主。②三者局部时空格局动态变迁路径差异性显现,旅游产业最为稳定,省域间以协同增长占主导;科技创新稍弱,协同与竞争并存;现代金融稳定性最差,以空间竞争为主。③复合系统总体协同度较低,实现优质协同仍需较长时间。④协同格局经历了由局域性集聚分布—垂直分层—"胡焕庸线"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杨潇 《时代经贸》2020,(11):45-47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对省域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展开研究。得出结论,省域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 具有促进与抑制双向关联与非线性复杂关联,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地区间金融政策支持与协同合作、匹配金融产业聚集模式、提升金融产业 聚集层次的政策建议,旨在充分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助力省域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金融集聚使集聚区内部的金融产业和相关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通过特殊的传导机制对周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2003—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证明了金融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银行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贡献度明显大于证券、保险业且逐年递增;保险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有益”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融集聚使集聚区内部的金融产业和相关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通过特殊的传导机制对周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2003-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证明了金融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银行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贡献度明显大于证券、保险业且逐年递增;保险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有益"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曾刚  耿成轩  翁旻 《技术经济》2021,40(2):56-64
基于区位熵指数描述了2012-2017年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格局,同时,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面板模型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京津冀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利用偏导数矩阵的方法对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分析了产业集聚和其他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第二,当前阶段,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引致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为负,起抑制作用;第三,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集聚作用较弱,产业资源错配、缺乏协同共享机制现象明显;第四,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入、技术创新、外商投资等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和金融投资对京津冀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存在密切产业关联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首先,利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度2003—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以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进步和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区要强化一体化发展意识,突破区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风险投资是驱动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助推器。逐步完善风险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推进中部地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是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必然选择。基于中部地区科技投入及成果产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创新官产学研平台及协同机制、促进人才引进集聚以及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以期提高中部地区风险投资发展水平,促进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作用关系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发现,区域内部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效率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门槛效应显著,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支持作用存在阶段性差异;通过测定Moran's I指数值发现,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效率在空间上具有协同变动趋势;政府科技支持、人力资本储备和对外开放度均可推动科技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20.
金融作为经济增长核心助推器,对其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经济效应准确识别,是沿海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建立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网络识别区域的金融空间关联关系,基于此设计金融关联空间权重矩阵,对金融空间关联的经济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间金融发展具有稳健的空间关联性;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向促进效应,金融发展能有效拉动本区域经济状况,对周边区域经济正向拉动效应相对微弱。建议从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城际间金融交流合作,鼓励金融创新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金融发展正向溢出效应,拉动沿海地区蓝色经济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