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搞活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项改革,已经进行了15年。但是,我们不能不冷静地看到,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仍有三分之一的亏损,三分之一的潜亏,大多数企业步履维艰,“活”不起来,日子过得并不“流洒”,上述问题的症结在哪?笔者认为,国有企业“活”不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的原因在干企业改革仅停留在浅层面上,未向深层次进军,没有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国有制企业体制与模式,特别是未能改革企业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企业运行方式的基础。为了使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能够真正成为自主经…  相似文献   

2.
围绕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已进行十多年了,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有些企业甚至出现“雄风渐减”趋势。症结何在?实践证明,关键在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所有权的直接利益驱动机制和产权的刚性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企业改革如果不触及产权这个核心问题,将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产权改革问题是深化企业改革,盘活国有企业资产存量,搞活大中型企业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这是我国长达十多年改革探索得出来的结论。从1984年开始,我国围绕搞活大中型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盈亏包干制、两步利改税、承包经营、贯彻《条例》转换经营机制等阶段。其间曾有意无意回避了产权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搞不好的深层病理透析──兼论劳资共有是搞活国有企业的真正途径周占文"要花大力气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这句话,我们已经提出许多年了。结果却总是步履维坚,积重难返。原因何在?搞国有企业改革,我们不可谓不努力,用殚精竭虑来形容,一点儿也不算过份。为...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难中之难。经过多年探索,我党已明确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基本方针。但由于受到体制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牵制,客观地说,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没有迈出最后的门槛。要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解困的目标还必须加把劲。一、什么是改革的初衷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或者说什么才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这点原本是清楚的,即要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转换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经济活力不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小虎 《经济师》1996,(11):68-69
应用盈亏平衡分析原理优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资金结构杨小虎一、问题的提出江泽民主席在上海、长春召开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座谈会上说:"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资本金和债务的比例不合理,负债率过高。这是多年来的各种复杂因素造成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合理,...  相似文献   

6.
矫正角色的错位—各就各位──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胡显中,孙晓林当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效益不佳、资金严重短缺、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一些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角色错位。因此,解决办法只有:各就各位。角色错位的表现之一,是政府办企业...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改革的五大认识误区误区之一:国有企业或企业集团脱离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等于实现了政企分开。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套用级别,人治现象日趋严重。原有的"婆婆"放了权,企业的最高领导者一跃成为"老板加婆婆"。误区之二:企业规模的扩大一定形成...  相似文献   

8.
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路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岩  叶蜀君 《经济师》2004,(10):163-164
国有股比重过大所产生的责权利不对称局面 ,是一些国有企业改制未能有起色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在相对落后的国有中小企业层面己基本解决了产权改革问题 ,但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层面产权改革还不够全面、深入和彻底 ,可以说在新的一轮国企改革中 ,核心问题就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基于这种认识 ,文章以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为例 ,初步探索其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支持及路径安排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大有可为膝增寿编者按搞活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许多西方报刊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危机四伏,朝不保夕;国内一些人士也认为国有不如私营,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与建立市场经济有根本性的矛盾,国有企业搞不活。国有企业真的是“没治”了吗?...  相似文献   

10.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不关心中国国有企业的命运,不能不关心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前程。中国国企改革是从哪里走来的?将要走到哪里去?现在已经走到了哪里?它的前途命运怎么样?对这些问题作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和回答,不仅是国人十分关心的事情,而且也是世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下面谈些个人的看法与想法。回国有企业改革的巨大意义怎么认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不仅是个国家级的课题与难题,而且是个世界级的课题与难题。在当今的中国和当今的世界,国有企业不改革,就不可能发展,甚至难以生存;国企要想发展,就必须…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能否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与前途。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改革进程中,一些制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资金不足、债务负担过重问题。一、资金不足、债务负担过重是制约国有全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资金不足,一直处于…  相似文献   

12.
母涛 《经济学家》2003,(2):124-124
(一)重构中国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解决现在中国国有企业中股权不合理的现象,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让法人股上市流通,因为法人是一个机构或群体,它持有大量的股权就可以作为一个长期的稳健的投资者,并且法人持股可以对一些长期性、基础性的项目给予巨额的资金支持,如果以法人股作为市场的核心,无疑很大程度上会减少个人股的投机性。具体做法是:1.加强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促进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实现国有股的法人化。将国有股份转变为独立的法人股,或是把国有股委托…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思考林诗良思考之一:必须解决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资金问题。据资料反映,资金短缺是80%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这是改革政策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搞活大中型企业首先碰到的问...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三角债”的症结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绿野 《经济纵横》1996,(10):11-15
国有企业“三角债”的症结与治理何绿野一、"三角债"是企业间商业信用的扭曲我国企业间存在的"三角债"问题,在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历史上均找不到此物。但商业信用早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产生,到资本主义社会已广泛发展。在商业信用条件下,卖者把商品赊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迄今 2 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虽然没有普遍采取东欧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方案 ,但是围绕着“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目标不断深入 ,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并使得现阶段国有企业所有权和控制结构成为了下一步中国经济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条件。这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在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以及通过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来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上迈出…  相似文献   

16.
债转股的本质是银行不良债权证券化。它是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企业的部分债权债务关系,转化为管理公司与实施债转股企业之间持股与被持股、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如何对债转股的改革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克服其负面影响,以达到其预期效果,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债转股:国企攻坚改革和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要举措1.债转股有利于支持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当前负债率过高,利息支出多,财务成本非常大,是许多国有企业亏损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要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问题。实施债转股,将符合条件的重  相似文献   

17.
有企业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家千户企业中山西12户亏损企业的典型调查,全面分析了亏损的基本原因,并根据问题症结提出了企业扭亏增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求得进一步解决大中型国有企业困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辽宁自然垄断型国有企业改革整体上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为从根本上促进自然垄断产业的长远发展,激励自然垄断型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减轻财政负担,满足社会对自然垄断产业尤其是公用事业长期的、稳步增长的需要,必须重视并加强对自然垄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本文揭示出辽宁自然垄断型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理论症结,旨在新的视角下,探寻推进辽宁自然垄断型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国有企业的公有民营化改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国有制并非公有制唯一的实现形式, 更不是公有制永恒的存在方式, 而只是国家存在时期内的公有制的一种存在形式。所以, 如何找到一种既能保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又能体现民营化优点、吸收私有制长处、克服国有制的弊端的适合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乃是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正是从这一考虑出发, 笔者在肯定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民营化方向的同时, 提出了适合于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公有民营的概念, 并把它视为具有中国式社会主义特色的国有企业民营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正>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大体上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同时起步的。十几年来,“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一直是反复强调的改革主题。但是从结果看,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展最为缓慢。对此,人们可以有许多理由提出批评或抱怨。然而,经济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提出“要改革”的问题,而且应对为什么“改不动”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可能“改得动”的问题作出解释。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方面的问题更为深刻,因而更具有挑战性。其实,国有企业改革中“努力”与“结果”的不对称现象本身具有很高的分析价值,这种分析不仅对真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可缺少,而且将有助于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有更为切合实际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