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当前房价增长过快,地王频现的现象,指出现行的土地招,拍,挂出让方式是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土地招,拍,挂利弊分析探讨如何抑制广州增长过快的房价,并提出相关其他抑制房价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哈尔滨市士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化,士地市场管理工作逐步加强,土地市场建设日益发展,特别是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公平、公开、公正的土地市场交易环境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彭盛 《新经济》2014,(4):31-31
我国的房价近几年来居高不下,并且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上升趋势,为了抑制房价上升过快的现象,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税收是一项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对于房价调控而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土地增值税务征收的数额较大,而开发单位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躲避相关税务的征收。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经验,就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避税行为作出如下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增加土地供应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所采用的常用的政策之一是增加土地供应的数量,但这一措施在现实中并不总是有效的。笔者构建了一个简化的房价与地价的决定模型,分析了政府的土地供应数量对房价和地价的影响。笔者认为,政府调控措施的效果依赖于具体的市场条件,特别是投机现象的严重程度和预期房价对地价变动的敏感程度。如果一个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机现象,则增加土地供应的政策有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而不是降低房价。  相似文献   

5.
易斌 《财经研究》2015,41(2):66-75
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实施了多轮房地产调控,调控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住房需求抑制和土地供给调节两种类型.对于这两类调控政策效果的优劣,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文章通过构建考虑信贷摩擦和房地产抵押担保效应的新凯恩斯模型,考察了住房需求抑制和土地供给调节这两类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的调控效果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抑制住房需求在促使房价下跌的同时,也会减少房地产投资和财政支出,进而降低总产出,但有利于增加私人消费和优化社会资本结构;而增加土地供给在抑制房价方面同样有效,且对宏观经济特别是非房地产部门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从整体上看,在不考虑土地供给限制的情况下,相对于住房需求抑制,土地供给调节可能是更优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6.
《环境经济》2004,(6):8-9
为制止乱占滥用土地,防止突击批地,抑制一些行业、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发布通知要求。  相似文献   

7.
从当前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情况看,局部地区出现了投资增幅过大,空置房面积增加过多,房价上涨过快,土地供应量过大的现象,显现了过热苗头,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增大,销售增幅下降;二是部分地区商品房供应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近一段时期各地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出现争上大户型,建高档商品房的现象,一些地区甚至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地上建高档商品房,这种现象一方面造成当地房价上涨,另一方面造成适合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8.
持有环节征税是治本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政府的政策不是要打压房地产价格, 而是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并保持价格稳定。根据供求状况,房价上涨是趋势。因为,我国面临的正是一个土地及房地产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方面,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城市化的高度增长、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房地产  相似文献   

9.
卢永刚 《经济师》2010,(7):38-39
2009年是我国楼市疯狂飙升的一年。房价上涨过快的根源主要在于房地产业的开发利润居高不下、地价的过快上涨和投机需求过旺。应对之策是疏堵兼顾,即通过开征物业税、重新分配土地出让金、建立健全住房管理制度、打击房地产业的偷税漏税、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等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土地供应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上海市为例,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预期的房地产价格模型分析土地供应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是:土地供应能通过预期作用对住房价格产生负影响;土地供应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1.研究结论为:为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政府增加土地供应的措施是可行的;稳定土地供应有助于稳定房价;土地囤积将减弱住房价格对土地供应变化的时效,应抑制土地囤积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土地增值税的征收应缓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力  周充 《财经科学》2007,(4):105-111
我国推行土地增值税已有十余年,但其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2001年以来土地一级市场的交易方式改为"招、拍、挂"后,土地增值收益已提前一轮完成分配,表现在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形就是大部分项目没有形成土地增值税税负.为此,房地产实业界和学术界对土地增值税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激烈争论.本文在对土地增值税进行简单理论分析后,以成都市代表性楼盘以及成都市部分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增值税税负水平为支撑,从微观和中观层面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再结合全国数据佐证本文基本结论--土地增值税应暂缓征收.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我国目前房价过高的现状,指出土地垄断和土地、房产投机是形成房价过高的两大主要原因,探讨了抑制房价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弘 《经济前沿》2007,(10):33-37
针对我国房价上涨过快的现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但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仍然出现部分城市的房价涨幅很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以及适合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普遍供应不足等现象。为什么政府在进行多次调控后还是未能有效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呢?本文认为,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角色错位与失位,是造成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混乱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房地产的价格日益高涨,出现了过高的房价与消费者过低的收入问的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根源是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直接导致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财政收入大部分流向中央.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凭借其在土地市场的垄断而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合谋,提高土地的拍卖价格,通过土地财政来增加地方收入.而投机者的大量入市,客观上增加了对房地产的需求,使得房地产的价格加速上涨.要遏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势头,需在严格调控投机者入市、严格控制异地买房,建立全国统一和完善的住房信息统计系统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房地产问题还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它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财政税收体制,从制度上制约房价的进一步上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房价似乎陷入“调整一观望一再涨”逡巡往复的“怪圈”,高房价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房价过高与土地财政化、住房结构不合理、政府官员涉足房地产关京密切,这就需要改变“土地财政”、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打击房地产领域的腐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人民生活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了反映我国"土地财政"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以研究"土地财政"与房地产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高房价是造成高地价的重要原因;住房偏好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能够解释37%的房价波动;普通商品生产部门技术冲击以及家庭住房偏好冲击引起的投机性住房需求是我国财政收入过度波动的主要原因。较低的房地产投机交易成本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对经济结构的不利影响,在增加投机性住房交易成本的同时,应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并通过对住房需求的严格监管实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7.
张鹏 《发展研究》2011,(6):82-83
“新国八条”出台后,各地房地产交易量大幅下降,但房价却未出现显著回落。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特征限制了需求管理政策所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因此,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必须进行供给管理。目前应当参照房价调控目标设定地价涨幅目标,并在当前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时期暂时冻结地价。冻结地价不仅可以降低住房建筑成本,还可以增加土地供应、降低房价上涨预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国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抑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积极培育大众房地产市场,是当前政府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具有不完全市场经济的特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是房地产市场局部扭曲与出现部分泡沫的主要原因。在各地高房价下隐藏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形势下,抑制房地产贷款强劲增长态势,限制炒房,压缩暴利,是控制房地产风险与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房价涨幅过快的城市,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房价稳中有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保持房地产业的长期繁荣。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我国目前房价过高的现状,指出土地垄断和土地、房产投机是形成房价过高的两大主要原因,探讨了抑制房价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辽宁房地产市场现状为例,对城市房价增长过快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调整土地政策、严控信贷风险、加强售后服务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