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期,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行是必要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对于提升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重点探讨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希望通过加强二者关系的协调促进我国经济与金融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融深化是缓解金融压抑、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广义的金融深化是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的一系列促进金融部门发展的政策组合,但金融深化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金融自由化。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积极谨慎地推进金融深化,最大限度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同时需要通过改革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和开展国际协调等多种手段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3.
陈奇超 《经济研究导刊》2014,(18):104-105,109
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但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是复杂和困难的,目前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措施都需要对经济波动加以识别和判断,而这些识别和判断本质上同微观主体对市场的判断是一样的,都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一旦判断失误同样会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金融监管必须要跳出金融系统之外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4.
防范金融风险首先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金融改革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的关系 ;金融开放与金融管制的关系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约束的关系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面对WTO的加入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 ,我们必须趋利避害 ,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6.
黄培忠  赵元英  赵立 《经济师》2001,(2):133-133
近几年来,基层央行在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一方金融平安起到了实质性作用。但是,从目前基层央行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是目前基层央行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一、目前基层央行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1、金融监管目标模糊,重点认识不明确,影响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平安是基层央行金融监管努力的方向。但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界定明确的中介目标,导致基层人行在监管中往往难以抓住问题关键,在一些次要问题上耗费了过多…  相似文献   

7.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建初 《生产力研究》2006,(9):57-58,61
推行金融深化战略必须循序渐进,必须与其他改革措施相配套。稳定的政治和宏观经济环境是推行金融深化战略的基本前提,发展中国家应实行稳定化的宏观经济政策,严守财政纪律,避免采取过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金融风险的管理与防范能力的健全是实施金融深化战略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张利 《时代经贸》2011,(2):187-187,189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两大永恒主题。金融创新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而广泛的微观基础,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和避险工具,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在金融进步的道路上,我们既不能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更不能放松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本文在分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创新监管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最终对金融监管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金融的过度创新。或者说是因为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业务。在此背景下,对金融监管如何应对金融创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持国内金融稳定的前提下鼓励金融创新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对于我国在金融制度不健全、金融体系比较脆弱的条件下.如何把握好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的度与节奏,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2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危机频发,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将重点从合规监管转向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随着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和新金融形态的出现,迫切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确保国内金融稳定发展,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体系构建研究也是金融监管部门适应新时期金融体制发展需求,规避金融体系"大而不倒""逆向选择"等风险,积极应对监管机构改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金融国际化备受质疑。面对危机,应该客观地看待金融国际化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后危机时代,为夯实国家金融安全基础,防范金融危机,中国不仅不应放慢金融国际化的步伐,反而应主动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化演进进程,以缩小国间制度落差;借世界金融格局变革之机,积极参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秩序重构,提升话语权;在遵循一定协调原则的前提下,主动参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联手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紧跟国际监管趋势,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举,构筑国家金融安全的监管防线。  相似文献   

12.
冲销干预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表现出长短期不一致的特征,在短期内有助于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在长期内,冲销干预不仅会制约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削弱其独立性,累积金融风险,导致恶性后果。对此,应优化央行票据的期限结构,完善以国债市场为核心的公开市场操作,发展外汇掉期交易,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制度,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0年间的经济金融数据,应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法,考察我国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货币政策立场显著影响银行风险承担,且受市场结构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征的影响。这说明从金融稳定的视角来看,货币政策并非中性,我国应将货币政策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加强其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以促进经济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 ,货币政策效果如何 ,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本文回顾了中国两种不同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原因 ,认为近期内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不会发生变化 ,从长期来看有可能变为四大目标。尽管把金融市场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存在着操作上的困难 ,但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emerging market inflation targeters are more financially vulnerable than their non-targeting counterparts. It further assesses the extent to which targeting central banks are less responsive to financial imbalances, compared to those implementing alternative policy strategies. Based on a sample of 26 emerging countries, including 13 targeters,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monetary policy in targeting countries is relatively more sensitive to financial risks. However, despite stronger central banks’ responses to financial imbalances, the financial sector appears to be more fragile for targeters. Our conclusion therefore challenges the view that central banks, through their policy interest rates, can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t rather suggests that the control of inflation should remain the primary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 while a (macro)prudential authority would be in charge of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objective.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成因及其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抑制,农村金融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致使金融支农绩效水平低下,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加速进程。与已有较多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将分别从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困境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的规模、结构及效率与同期全国和城镇水平相比都较为滞后。同时,本文认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成因主要有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一刀切”式的金融政策、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以及现有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不断萎缩,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寻求了四点破解途径,即逐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绩效并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7.
非均衡博弈、央行的微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从当前金融稳定理论发展和中国金融稳定操作现实出发,构建了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居民部门的非均衡博弈模型,试图寻找最优金融稳定规则。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在当前的金融稳定政策框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与稳定政策组合存在多重均衡的可能;第二,基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于流动性的信息的不对称,金融机构具有隐藏信息和游说央行的负面激励;第三,中央银行出于对未来支付体系稳定的考虑,在与金融机构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均因此而丧失独立性;第四,居民不具备真正的博弈参与权,而只是博弈结果的承担者,其结果是承担真实或隐性的通货膨胀税;第五,根据以上博弈分析,建立最优金融稳定政策必须在微观机制和宏观机制上实施重新设计,包括金融稳定政策的“最后”性、中央银行的监督权赋予和保持距离型制度安排、金融稳定内含于货币政策,以及稳定与改革的分离和成本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on Nigeria’s monetary policy, using: trend analysis, error correction mechanism, and a structural model estimated with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The study found that financial innovation improves the interest rate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However, it increases the output gap and adds an element of uncertainty in the monetary policy environment as it increases the cost of implementing monetary policy and impinges on the potency of the operating target through its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money multiplier, money velocity, and demand for money.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经济金融体制下,金融不平衡的积累和破灭,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货币政策如何应对金融不平衡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话题。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在金融不平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金融不平衡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的不利影响,介绍了货币政策应对金融不平衡的几种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20.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s valuable because it helps the central bank to determine the proper course of monetary policy to balance growth and inflation. As China’s domestic financial markets deepen and develop further towards a market-based system, the country’s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 and transmission should continue to improve for managing economic conditions. Using a short-term key interest rate as standard monetary policy tool and time-varying parameter techniques, this study empirically demonstrates that China’s monetary policy framework is in the midst of transitioning to a market-based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