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CHNS数据分析,父辈的贫困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源以及教育等途径传递给下一代,使得子辈很难真正脱离贫困群体.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步实现,绝对贫困人口数量逐步减少,但是在农村贫困地区,脱离贫困的贫困家庭子女的收入仍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社会阶层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人际关系的怪圈促进底层贫困人口向上层社会流动,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提升贫困家庭子女的个人能力,才能真正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收入及健康、教育、生活状况、卫生状况和食物支出五个非收入指标,构建了“收入导向型”多维贫困指数,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农村子样本,考察多维贫困的识别、追踪和流动性问题。在比较了6维贫困指标和多维贫困指标对贫困识别的效果后研究发现,仅依据收入、教育和生活状况三个维度即可有效识别和追踪贫困家庭,并且在这三个维度下均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村家庭跳出贫困陷阱的概率显著低于一般收入贫困家庭。研究表明,扶贫政策应当在减少收入贫困基础上更多关注多重剥夺对贫困家庭整体福利的影响,并致力于提高贫困家庭的持续脱贫能力以增强其跳出贫困陷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贫困家庭贫困度综合测量指标体系建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地测量贫困家庭的贫困度,采用准则效度的检验方法,选择了城市贫困家庭的住房状况、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月支出、月收入、负债情况等变量进行测量,并转化为标准分的形式,构建一个定距层次的贫困度测量的综合指标体系.用该指标体系测量贫困家庭的贫困度,比收入法更准确,比支出法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城市贫困问题,这影响着城镇化的质量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辽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的现状是:城市贫困人口数量逐渐下降;贫困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均需提高。导致辽宁城市贫困的原因既有个人及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为了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完善省市两级贫困人口大数据平台;建立需求导向的分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社会及自立性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5.
“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是国家为解决落后地区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在对待由于“经济贫困”所导致的“心理贫困”问题上,该政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背景与现状。分析了该政策的实施对“心理贫困”的影响,对“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实践上的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教育救助制度对于保障弱势群体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家庭的脱贫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故此专家学者在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方面做了不同角度的深入研究,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以期对我国教育救助未来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层面下的我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对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的自助保障功能。我国城市贫困迅速发展的一大诱因是城市贫困者的社会资本下降。提升城市贫困者的社会资本,是缓解我国城市贫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和民间组织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8.
张楠 《时代经贸》2009,(12):12-13,11
现阶段,城市贫困群体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城市贫困群体问题,促进和保障贫困群体的就业、生活与福利,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本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城市反贫困的一些应用对策,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城市贫困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邓遂 《经济研究导刊》2013,(27):258-259
在临海地区整体走向富裕的同时,部分临海家庭正挣扎在贫困线上。目前临海家庭贫困主要表现为认知观念性贫困、社会风险性贫困、临海社会转型性贫困、临海经济开发型贫困和家庭结构性贫困等五大类型。家庭贫困是家庭自身原因与社会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消除、减少临海家庭贫困存在宏观的社会原因同时,更需要依据具体贫困家庭的具体贫困成因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长期多维贫困、不平等与致贫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研究》2016,(6):143-156
本文利用Alkire&Foster(2011)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和Foster(2009)的持续时间分析法,构建了长期多维贫困与平均贫困持续时间指数,以CHNS数据为样本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分析了我国的长期多维贫困程度,并通过多层回归模型探讨了致贫的宏微观因素。研究发现:长期多维贫困指数不仅能测度家庭贫困程度,还能反映贫困家庭平均贫困持续时间;相比城市家庭,农村家庭长期多维贫困发生率更高,但随着贫困持续时间的延长,城乡贫困家庭的平均被剥夺深度出现了明显的逆转,城市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相对于农村更为严重;户籍制度能解释城乡家庭长期多维贫困发生率差异的43%,且能解释城乡贫困家庭的贫困不平等程度的17%;家庭的户主特征、社会关系、人口规模与结构、户籍制度等因素对长期多维贫困发生率及不平等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公平正义、建设充满创造活力社会的需要。本文认为,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可通过加强城市贫困人群心理救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有效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的贫困状况与影响因素——兼与城市居民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农民工成为城市贫困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从收入、生活消费、居住、社会保险和子女受教育等多个维度,讨论了农民工的贫困状况,考察了农民工贫困的影响因素,并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系进行了比较。文章发现,按常住人口口径计算,农民工的贫困发生率略低于城市居民,但按该口径计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农民工贫困发生率。劳动收入占农民工收入的绝大部分(超过95%),当农民工失去工作进而失去劳动收入时,很容易陷入贫困。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就业和失业状况,对于其贫困有着显著影响。从生活消费、居住、社会保险和子女受教育等多个维度观察,农民工的贫困状况也令人担忧。农民工长期处于低保制度救助的真空地带,如何将农民工纳入低保制度的救助范围,提高低保救助水平和瞄准效率,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贫困空间分异与反贫困政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渐严重,贫困人口行业固化、区位固化和群体固化逐步形成。由于中国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同步,城市贫困状况和人口构成呈现出地域、行业、城市等级的空间差异。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救助制度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为遏制城市贫困日益恶化,有效破除城市贫困固化态势,应在现有的城市反贫困政策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多元化社会救助制度,重构贫困人口聚集区地域格局,提升贫困主体反贫困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越过50%,进入城市型社会,逐渐的转型使得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而城市贫困问题并非中国个例,世界上处于城市化各个阶段的国家都面临不同程度、不同特征的城市贫困问题。该文选取英国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巴西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以这四个国家为例,对其若干城市贫困治理的政策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对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女性贫困、代际传递与和谐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代际传承角度审视长期贫困的复杂性、持久性,是近年来经济学研究贫困问题的一个新视角.鉴于女性在抚育后代、家庭未来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使我们认识到贫困的代际传递与性别差异存在很强的关联度.贫困女性欠缺足够的营养健康、医疗保障和完整教育,弱化了她们对子女的早期喂养能力与早期教育能力,限制了子女成年后社会竞争力和自我提升能力,抑制了子女未来创造财富的能力发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长期贫困程度、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2年的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农村的长期贫困与暂时性贫困。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更多呈现出暂时性消费贫困的特征,并且贫困家庭脱贫后进入高收入阶层的机会较小;离贫困线越远,其脱贫能力越低,离贫困线越近,其返贫的比例越高。远离区域经济中心、家庭负担较重、小孩老人较多的家庭容易陷入长期贫困。村支书的年轻化对于中下层贫困阶层摆脱长期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政治资本、劳动力素质和居住条件是影响中等贫困家庭脱离长期贫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了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关联性,并依据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双重识别标准下农村家庭的不重叠性,从家庭人口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资本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和村庄地理环境角度,对农村收入贫困家庭和多维贫困家庭的致贫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土地流转、当地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越利于两类家庭摆脱贫困;(2)土地面积、组织成员、当地教育条件、地区类型对于两类家庭具有相反的影响;(3)劳动力人数、户口类型、家庭经营、住房拥有情况仅对收入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社会地位、地貌特征仅对多维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未来扶贫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的致贫因素采取差异化的扶贫方式.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农村贫困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有5000多万家农民仍未解决温饱问题。相对而言,城市贫困问题则很少有人关注。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城市贫困日益突出起来。消除贫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我们应当避免国家在接近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贫困问题。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城市贫困不同于农村贫困,它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而且表现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研究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经济改革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并不断扩大。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社会体制结构变迁方面的宏观因素,也贫困者个体自身方面的微观因素。而现行救助政策及具体措施方面还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偏低、低保救助对象的审核工作存在盲区、救助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对贫困群体自我救助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不仅对解决潍坊市城市贫困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国范围内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目前泰国贫困状况的回顾,阐述了贫困家庭的基本状况,并深入分析泰国贫困产生的内因及外因,介绍了泰国的反贫困措施。最终对泰国贫困问题总体评价,由此指出泰国整体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