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处于新亚欧大陆桥东部的龙头地区,区位优势突出,它的建设与发展将对优化江苏生产力布局,建设陇兰经济带,呼应西部大开发产生重大影响。2005年,江苏通过了《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初,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写进了江苏省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成为江苏“四沿”战略(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张可远  沈正平 《经济地理》2005,25(2):173-176,184
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全省一盘棋的角度出发,江苏省依托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分别制定、实施了沿江开发、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等战略部署,旨在加快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缩小省域范围内南北发展差距。文章围绕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这一主题,通过优劣势的对比分析,论证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加快该产业带开发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2016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新形势下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座谈会上强调,推进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要认清时代背景、抢抓历史机遇,聚焦产业发展、突出扩大开放,着力改革创新、发挥政策效应,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快发展进程,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沿东陇海线和沿海在连云港交汇,要加强"两沿"的深度互动,加强陆海统筹,在港口组合发展、功能区联动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让沿海和沿东陇海线协力拉动江苏腹地发展.为此,连云港市对接东陇海经济带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与鲁南城市带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首先论证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与"鲁南城市带"在自然条件、战略地位、发展路径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其次通过数据的对比指出了"鲁南城市带"的发展对"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分析了"鲁南城市带"发展速度超越"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加速"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发展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2003年11月8日,连云港市在江苏省城南京举行沿东陇海线连云港段产业带发展战略咨询会,邀请部分江苏省领导及多名专家学者为连云港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献计献策。连云港市委书记陈震宁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连云港的沿东陇海、产业带建设的情况、思路和举措。建设沿东陇海产业带,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提高苏北工业水平,推动江苏省区  相似文献   

6.
连云港港是我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12个区域性主枢纽港之一和江苏省最大海港。在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特别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中,连云港港正发挥出中西部地区最经济、紧便捷出海口,苏北振兴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龙头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于东陇海产业带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宋林飞提出了三种模式:“一是立足于连云港地区、徐连经济带构成的发展,这是小发展;二是连云港和徐连经济带内外结合起来发展,这是中发展;大发展是要和全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就是要立足于国际市场,要和国际市场配置资源。”而决定东陇海产业带发展模式的关键,是在面对国内外生产要素的激烈竞争中,东陇海沿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经营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争取到更多的可移动要素。沿东陇海线是个资源富集区,在诸项资源优势中,最大的优势是东桥头堡的地位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无论是资源优势还是产业优势,与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地位相比,后者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现有研究在战略融合方面的不足,从与既有国家区域战略融合和省际间融合两个视角,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融合发展的意义。结合江苏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情况,提出江苏"一带一路"战略融合发展路径:一是由连云港节点城市向沿海地区、沿东陇海线区域融合;二是将江苏"一带一路"战略与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江苏"长江经济带"建设、江苏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总体规划以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进行融合。最后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五通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向节点区域融合与"一带一路"战略跟既有国家地方战略规划融合,加强省际间"一带一路"战略协同以及成立两个联席会议机制等4方面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目标,在战略重点的安排上,江苏选择了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布局生产力的“三沿”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充分发挥苏南、苏中、苏北三地比较优势,逐步缩小三地之间的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战略本身还存在着一个薄弱环节,即当前战略重点的安排,使得江苏南北梯度转移缺乏一个带有经济区划色彩的纵向联系纽带,这将直接影响到江苏经济社会的整体联动发展。因此,江苏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布局上,应结合实际需要,将“三沿”战略进一步调整为“三横一纵”战略,即在原有东西走向三大产业带基础上,沿重要…  相似文献   

10.
促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是统筹江苏区域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地应紧紧抓住海内外投资逐渐北移机遇,充分发挥当地煤电资源优势,树立社会诚信形象,同时应加大省级扶持力度,减轻地方不合理负担。  相似文献   

11.
长江沿线都市旅游的互动发展与创新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勇  邓念梅  刘名俭 《经济地理》2005,25(1):131-134
长江沿线各省市经济基础雄厚,旅游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势突出,具有都市旅游发展的良好条件。文章在分析长江沿线都市旅游的现状特征基础之上,对互动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长江沿线都市旅游互动发展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2.
长江沿江地区发展差异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沿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差异是我国东中西差异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差异原因主要是历史基础、区位、交通、政策和投资导向等的影响。今后应加速中上游开发开放,加强交通建设,在中上游重点扶持一批经济核心区,促进区域经济联合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沿线区域工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志刚 《经济地理》1999,19(6):67-70
新亚欧大陆桥( 新疆段) 沿线区域是新疆经济发展较快的开放区域,也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结构体系。本文从沿线区域的工业的现状特点出发,分析了区域的主导产业,阐述了工业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澳门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改革开放后澳门与珠江三角洲形成了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但合作的层次有待提高。高层次合作的前景和方向在于:基础设施的配合与协调;加强技术合作,促进两地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加强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金融业、咨询和信息业的合作;加强澳门与香港及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的经济合作,从而增强珠江三角洲和澳门经济发展的后劲,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施"皖江示范区"发展战略已有时日。如何在税收政策上更好地促进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顺利实施,加快缩小中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发展上的巨大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仍然是税收理论与实务上不可回避的问题。从皖江示范区所处的地理区位、开发时期上的相对滞后、人才的大量流失等方面考虑,在"皖江"实施国家层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符合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渤海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与滨海新区进行多方位区域合作的优势,研究二者的区域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非线性映射分析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与滨海新区的区域合作水平进行了聚类分析,为区域合作水平的定量判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结果表明:青岛、东营与滨海新区竞争性较强,合作水平较弱,济南、烟台、威海与滨海新区合作关系相对紧密,日照、淄博、潍坊与滨海新区互补性较强,合作前景较好。根据定量分析结果提出了具体的区域合作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鲁峰 《技术经济》2006,25(11):42-46
通过对沿淮低洼地类型的分析,提出适宜低洼地景观生态开发的几种类型和管理模式,提出应借助自然力,改变沿淮低洼地生态面貌的新思考: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修复和重建低洼地生态系统;提高低洼地的自然生产力、经济生产力、景观吸引力、可持续发展力,完成土地功能的转变。低洼地景观开发应与旅游开发充分结合,二者相互促进。茂密的芦苇和水苹、成群栖息水鸟和两栖生物,形成优美的湿地环境。是未来发展旅游的理想场所,同时可以适度地把湿地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并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点;既能加快安徽的发展,又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文章对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皖江示范区新时期新阶段的承接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沿江产业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江苏省沿江产业带作为研究区,构建了沿江产业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了不同等级评价指标的取值区间,采用沿江产业带1996、2000年的数据,运用模糊判断矩阵法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沿江产业带的土地资源基本保持一般可持续利用的水平,但是,生产稳定性呈下降态势,土地资源保护则处于弱可持续状态,研究结果为沿江产业带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