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中国水资源安全的形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水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文章从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势、供用水变化、水资源量与质的变化、水资源安全环境以及未来水资源的需求出发,全面论述了我国水资源安全的问题,提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我国的水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面对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方向,水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安全预警机制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分析了水资源安全概念三个层次的基础上 ,提出了水资源安全预警机制原理的架构 ,并对建立水资源安全预警机制的前景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以期引起更多的人对水资源安全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安全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群 《生产力研究》2005,(2):132-134,F003
水资源安全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持久的繁荣兴旺,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资源是“资源的资源”,其可持续利用已成为21世纪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体系的构建,对各目标进行了均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以期使我国尽快实现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均衡发展基础上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空前的繁荣,同时也给城市水资源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通过构建以水资源承载力为测度方法的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的优化模型,对成都市未来年份的适度入口容量加以预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保缺水型城市水资源安全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合理利用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可持续发展是进入到21世纪我国发展的主题。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促使水资源可持续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目前状况以及水资源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措施,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治水理念发生了较大转变,治水实践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但在水资源管理体制上,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管理水资源,水行政与水服务职能基本未分开,还保留着计划经济的基本架构。中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治水制度长期滞后于治水需求的累积结果,要解决中国的水问题,必须对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大的变革。在国际上,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是多数中等发达以上国家在其发展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共性问题,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在20世纪下半叶对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了变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借鉴国际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个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资源安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国家资源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资源安全”便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水资源(本文专指淡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  相似文献   

9.
生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水资源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也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同样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要素。在生态安全视域下,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特别是农业水资源利用面临诸多困难,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危及生态安全。文章从生态安全等相关概念入手,对我国当前的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重点对生态安全和农业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进行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实现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双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的农业安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1世纪我国的农业安全面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粮食基本生产要素供给短缺以及农业生产体系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增长的内忧,存在着依赖性发展和在世界体系中边缘化的风险。鉴于21世纪我国农业安全难以乐观的演化态势,必须制定面向21世纪的国家农业安全战略,采取有效的国家行动确保我国的农业安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矿产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确立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多目标准则;在全面分析影响区域矿产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素,区域资源基础及潜力因素,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因素,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因素,资源安全储备因素,区域外资源可供性因素,配套资源及基础设施支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模和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计算模型;就河北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多目标准则下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在时间维度上的优化配置问题,为合理规划和调整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在分析我国流域水资源概况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流域机构的权力缺乏、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水资源统一管理、流域管理信息采集难度大、流域规划监督无力等。同时,指出了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水资源管理的主导类型由供给型转向需求型,水资源管理手段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水资源管理的目标由工程目标向综合目标转变,水资源管理的模式由分割管理向流域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凌 《经济与管理》2005,19(4):8-10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也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中国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资源稀缺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传统范式上对资源稀缺性的量度具有诸多缺陷,市场机制在旧有生产方式上对资源利用的自我调节不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良策。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及其理念下的资源稀缺性问题的分析,指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资源稀缺性表征指标不足以完整地反映资源稀缺性,因此有必要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来思考资源的稀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许长新  田贵良 《财经研究》2006,32(12):16-24
传统的水资源投入产出表的计量主体多样,单位不一,不仅难以直观体现水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也不利于统计计算。文章提出水资源投入产出表一种新的编制思路,建立其中的投入产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社会水资源利用结构、产业水资源生产力、产业水环境冲击影响三种社会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述了《淮流规》中水资源配置规划的主要内容与实际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水资源供需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估计不足、对水资源的制约作用估计不足、对水资源工程预测过于乐观和需水预测偏大等,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水资源配置规划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外水资源管理模式对湘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配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流域人口不断增加并向沿岸城市迅速集中的背景下,湘江水资源管理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问题,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借鉴国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机制,对湘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以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水资源公平配置,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水域旅游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好旅游区水域旅游资源意义重大。文章以图们江水域景观旅游区为例,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出应注重水域的生态保护,开发适合的水域旅游产品,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最终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循环经济是保证我国水资源安全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水资源新战略的理想选择。循环经济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新的水资源制度安排和水资源经济运行方式,使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既符合水循环自然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实现水循环与经济循环的和谐统一。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  相似文献   

20.
论循环经济下的水资源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十分严重,面临水资源危机。循环经济是我国水资源新战略的理想选择,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下的水资源法律调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综合决策、混合调整、全程管理和公众参与原则,应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实际国情,构建完善的水资源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