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4 毫秒
1.
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多种类型消费者(城市市民、城市非市民及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城镇化对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选取全国176个城市2001年到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提高能够推动城市消费率的增长,但城镇化速度过快则会阻碍消费率增长。实证显示这一关系在我国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区别,中部城市比东部城市更容易通过扩大人口规模来提高城市生产能力和消费率增速,而东部城市只有通过提升农民工福利待遇,才能够促进消费率增长。进一步,本文还通过参数估计给出了我国城市人口集聚效应的产出弹性。  相似文献   

2.
低消费率对中国经济危害的实证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探讨消费率低位运行对中国经济的损害及提高消费率的对策。论文首先用数据对中国的消费率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低消费率形成的原因,以及消费率长期低位运行对经济的危害并用数据加以论证;最后提出了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增加中低阶层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提高中国消费率以提高消费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际消费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消费率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区际消费差异的情况及原因可以发现,现在东部处于消费率基本稳定时期,中西部处于消费率下降时期.区际消费率差异是由于东中西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引起的,最终消费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不公.在不影响发展的情况下,加大国民收入向居民分配的额度,可以有效提高东部居民消费率,维持住中西部居民消费率,从而缩小区际消费率差异,提高最终消费率.  相似文献   

4.
消费率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河北省最终消费率是偏低的,居民消费率低是造成最终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因素,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又是造成居民消费率低的主要因素。应适当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支出预期,积极发展信贷消费,提高消费率。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消费率的现状概述消费率又被称为最终消费率,概括讲就是社会的总消费占GDP的份额的多少,它包含有政府消费率与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消费率由61.6%降至二十多年来的最低点53.6%,平均每年降低1.6个百分点。近几年来对消费率现状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涉及。他们认为,总的说来,剔除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消费率的基本走势是下降的(李姝,2002),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低也是显而易见的(罗红卫,2003),有的学者还认为由于种种潜在机会的存在,这种低下的消费率是应当而且是能够提高的(陈宏、潘海岚,…  相似文献   

6.
刍议消费率及投资率与我国的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芳梅 《经济问题》2006,(9):9-10,61
通过纵向与横向对比,可以得知,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率持续走低。在高投资、低消费下,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从长远来看,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必然会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深入分析目前高投资、低消费发展趋势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得出高投资、低消费并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这一初步结论,并提出应采取有效对策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最终消费率大幅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带来的影响已经引起普遍关注。这些年,国家在提高消费率方面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但作用还不明显、持续性不强,消费率下滑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因此,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提高消费率的思路,结合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消费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中低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本文认为,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长期的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通过探讨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有助于优化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变化特征及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提出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消费率明显偏低。河北省消费率偏低是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等多因素造成的。应从提高收入,减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等几方面入手,提高当前消费率,促进河北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的消费率高低的争论由来已久,很多文献提出通过收入分配手段提高中国消费率的构想,但是直到目前,理论上关于收入差距、消费倾向与消费率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仍不清楚。鉴于此,本文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收入差距和平均消费倾向之间的因果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性,从而从实证上回答了收入差距与消费率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提高消费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提高消费率的作用,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不旺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率偏低,削弱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要逐步提高消费率,提高居民收入,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提高消费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李莹莹 《时代经贸》2007,(2Z):19-20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整个社会消费倾向偏低,导致消费率偏低。提高消费率有利于解决内需不足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1990~2012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与消费率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前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对消费率的影响是负向抑制作用,而后期呈现出稳定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为提高消费率需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索洛模型分析框架为基础,通过理论模型推演,探讨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经济体满足最优消费率的条件,运用中国1978~2009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最优消费率为70%,且最终消费率一直低于70%。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产品相对过剩的巨大压力,导致相对过剩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最终消费率偏低,提高消费率是当务之急。分析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将有助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造成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相对于社会总产出(GDP)偏低的居民收入水平是根本原因,而由于收入差距过大以及传统消费观念等导致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提高我国的消费率的途径是:一方面不断提高居民的相对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采取有效的手段稳定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1990—2012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与消费率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前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对消费率的影响是负向抑制作用,而后期呈现出稳定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为提高消费率需不断加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国民消费率的波动来自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从1992-2005年的数据看,中国国民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尤其是农村消费率下降引起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消费倾向和收入占比的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引起居民收入占比的下降,另一方面又使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这两个因素都推动了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政府消费率虽然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政府消费倾向的下降阻碍了政府消费率的提高,也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上升和消费倾向的下降。为实现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两方面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角度来提高政府消费倾向,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9.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财政政策收入分配功能的角度就财政收支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全国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就财政收支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过高的税负率对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提高有负面影响,以间接税为主的财政收入结构不能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均等化,不利于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提高。财政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而保障性支出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率。因此改变财政收支结构,强化财政收支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宏观消费率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宏观消费率的下降程度应从宏观经济均衡运行的角度来判断,我国宏观消费率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宏观消费率的提高主要应从改善微观收入分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行国债刺激消费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