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历经十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主线,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把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放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引导作用,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载体,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十年经济转型的宝贵经验。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国内重工业化发展速度和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开采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系统总结这些经验,对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7,(3)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伴随其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逐年提高。选取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阜新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U和NU国际标准值方法判别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就不同时期而言,阜新市先后经历了工业化引导城镇化(1991-2001年)、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阶段(2002-2003年)、工业化再次引导城镇化(2004-2010年)3个阶段,并对各阶段阜新市采取的积极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战略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促进资源型城市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还不够协调,一方面,大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游离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另一方面,低水平、重复、粗放的投资行为持续发生,这些劳动密集型项目,对技术升级和结构转型形成反向锁定效应,无助于推动城镇化发展。同时,我国工业投资和城市可开发空间日益受到限制,大城市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进入瓶颈期,而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农民将继续脱离土地向城市和工业、服务业部门转移。以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如何完成几亿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任务?我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城镇化道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是什么?我们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7次年会"上有幸听取了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王辉龙副教授关于上述一系列问题的看法,现将要点加以整理以访谈形式刊出,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4.
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将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22.5万亿~49.4万亿元,未来十年可拉动经济增长3.5~6.8个百分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后半期,城镇化速度由递增转为递减,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8%~60%,在2040年左右达到70%~75%的峰值。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两个滞后"、"三个不协调"和"四个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重物轻人、高代价、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战略,走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绿色低碳、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战略要立足农村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体制转轨的基本国情,着眼于推动体制机制由"双轨制"向"一元化"转变、发展重点由"扩空间"向"提功能"转变、空间布局由"板块式"向"网格化"转变,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发展"。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工真正彻底地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城镇化包容发展;二是坚持城乡一体,以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平等双向流动为重点,加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力度,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坚持高效集约,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发展轴—城市群"空间结构,夯实"两横三纵"国家级发展轴,重点推进"10+6"城市群建设,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绿色低碳,以建设美丽城市为方向,确保城镇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加快推进制度创新,探索以扩大县级城市职能为重点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跨区域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制度,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全面建成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城镇化率由18%提高到51%,形成了一大批城市群,城镇化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改善人们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初衷逐渐背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基于此,文章对我国城镇化背景和历程进行了梳理,初步分析了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及城市生态系统脆性发生原因,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脆性结构及其发生机理,进一步探索如何预防城市生态系统脆性发生并解释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城镇化的质量。城市是组成中国城镇网络体系的关键节点,也是新型城镇化所强调的城镇发展内涵、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引领者和示范者。然而,传统以效率为中心的外延型城市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引领和示范能力。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求提升城市的引领和示范能力,这就要求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而当前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推进还遇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为此,需要大力促进城市文化的创新、城镇化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城市转型行为的主动调适,以有效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并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7.
正新型城镇化要实现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就要通过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优化城镇化布局、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无论对城市群布局还是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  相似文献   

8.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型城市曾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资源储量的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开始逐渐失去发展优势。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及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路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评价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是衡量国家转型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从转型幅度和发展态势两个方面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模糊层次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价了2013—2017年我国114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绩效,并对不同类型城市的转型绩效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国家实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后,城市转型绩效呈分化趋势,低值区域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等偏远地区,城市转型幅度较好,但发展态势依旧整体较差。第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均值最高,其次是成熟型和成长型,衰退型城市转型绩效最差,成长型和衰退型城市转型绩效组内差异较大。第三,油气类城市转型绩效最高,其次是黑色金属类、非金属、有色金属类,煤炭类和森工类最低。第四,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呈现东部地区最优,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最差,与城市发展态势呈现相似的分布特征,转型幅度在四大板块间和区域内差异均不大。最后,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煤炭和木材生产基地,近年来虽然资源储量大幅度减少,但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推进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不仅能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而且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经验,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智慧化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向。研究了我国城市智慧化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战略意义,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应对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信息化深入推进和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深入探讨了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特征与建设进展,并针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密集区。在东北地区"再振兴"战略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应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应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经验,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是实施规划先行战略;政策配套战略;提振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就业优先战略。同时,应实现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不断完善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持,进而更好地推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城乡发展转型中日益突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影响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也将损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梳理了相关理论,探究了转型期我国城乡资源环境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城乡转型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城乡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城乡二元体制的多重影响.当前城乡转型时期要通过市场及政策力量引导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并缓解大城市的资源环境压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将城市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沈刚  李士虎 《经济》2012,(10):134-136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8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铺就了一条通向繁荣的康庄大道.“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人们对城镇化带来幸福的诠释. 城镇化一直是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向春玲教授关注的领域,她带领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课题组”围绕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必将出现并加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转型.在记者的采访中,向春玲阐述了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巴赫 《经济》2011,(4):80-81
中国社科院2009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称,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城市化步伐在不断加快,城市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这个历史性时刻,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由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转型。在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要解决资源枯竭的发展困境,实现城市转型,规避城市出现的矿竭城衰、产业萎缩、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情况,就须搞好循环经济建设,发展新能源成为其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资源型城市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从而使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科学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的科学思路。主要的观点是:(1)推进资源产品向产业链的转型延伸;(2)推进城市由高碳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升;(3)推进城市由资源向价值型的转型拓展;(4)推进城市与区域由“二元”发展向统筹发展的转型创新。由此,开拓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主要行为主体,即政府和企业的特点及利益目标。从微观行为主体视角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推进转型和企业拒绝转型的利益冲突。采用多维博弈模型解释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和企业两个主要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而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推进城市转型、改变"矿竭城衰"发展轨迹是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考虑到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在转型战略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尝试从资源开发、空间结构演化、生态环境变化三个视角探究产业链延伸与资源型城市演化间的内在关系,并对安徽省铜陵市进行实证,以期为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城市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转换,城市必将面临产业转型的严峻考验.在全球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如何走出转型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在应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和作用正在逐渐凸显.尽管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但迄今为止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尚未形成系统性成果.本文在低碳经济引领下,以朔州市为例,从制定转型路径、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构建城市低碳能源利用体系、园地制宜建立碳汇体系、构建全民低碳生活模式方面,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为其他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