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传统生活方式聚居的村落,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社会系统交融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环境文化。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村落建设传统破碎,乡村环境文化断裂。建设美好乡村,必须统筹推进城乡现代化,大力弘扬优秀乡村环境文化,合理规划村落建设与保护,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从我国传统村落环境营构展开讨论,通过对我国当代乡村景观发展和研究,梳理和总结出新农村建设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中国乡村景观建设的方法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是生态学、地理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阐释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和阶段判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系统的转型升级和质的飞跃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转换。在基础上,借助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阶段分为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并构建了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和动力机制,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伟 《江南论坛》2014,(1):48-49
正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看,"美丽乡村"建设与近年来被纳入国家文化保护工作重点的"传统村落"保护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生发的文化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由于个别地方政府官员、村落居民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的属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不过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5.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功能导向与资源禀赋,可为乡村景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6.
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各地的乡村居住空间改造在过度理性规划下普遍暗含着对人性化的漠视与缺失,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从芒福德的人本主义出发,剖析目前乡村居住空间改造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引起人们对协调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视和反思,并结合人本主义对乡村居住空间改造方式提出建议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正在政府的倡导下大规模开展,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如何传承传统生态文化值得思考.文章对当今农村居住环境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指出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民居生态文化理念进行研究与剖析,提出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应注重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运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规划治理理念,结合农村发展现状,创造出和谐、理想的农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要战略,以江苏省泰州地区为例进行传统活化研究是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对“传统村落”“活化”等概念的“题中之义”进行解读之后,通过剖析目前泰州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的“实然之境”,提出应当从资源整合、组织保障、“文化元素+”融合模式、人才引进四个“必然之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泰州地区传统村落的活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乡村居住形态演变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表征。在科学界定乡村居住形态的内涵基础上,选择长沙市近郊10个村落为样本,基于网络数据平台,运用数理统计与可视化方法,识别该地区乡村居住形态于转型期呈现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其居住形态呈现出高度依赖城市生存的生产近距兼业化,面向现代需求的生活方式城镇化、基于价值输出的产—居空间功能重组化、源于城乡流动的社会网络关系松散化等表征关涉到了乡村从文化观念到空间营建转型的多个维度,且最终都呈现在物质空间的各个层面上。进而,从国家战略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乡村社会网络重组及多元文化冲击等方面研究乡村居住形态演变的机理,从而预判大城市近郊乡村居住形态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0.
苏州乡村人居环境演变与改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州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和社会系统,探讨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元素及其演变,最终提出其改善与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杨忍  陆进锋  李薇 《经济地理》2022,42(3):190-199
伴随城市化和乡村空间消费化转型,大都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经历了多维度的空间重构。文章聚焦于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多维演变过程与机理,从乡村地域系统的认知视角出发,尝试构建乡村的“物质—社会—文化”多维空间系统解释框架,以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瓜岭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剖析传统村落多维空间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从物质、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来综合理解乡村的空间系统,能更为立体和全面地认知乡村空间演化的过程与机理。(2)改革开放以来,瓜岭村的物质空间向旅游服务功能转变,社会空间呈现出开放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文化空间历经了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过程。(3)瓜岭村的多维空间演变受外部因素诱导和内部多维空间相互作用驱动,社会环境、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是主要的外部因素,而内部多维空间系统的相互驱动则以社会关系为核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民族地区乡土村落因具有独特的民俗特点、优美的自然田园景现受到大众的青睐.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从乡村旅游的角度出发,以白族村落——周城为对象,分析当前乡村旅游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种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于韧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及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从景观秩序稳定、地域功能多元、营建主体适应3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函数,并据此对湖南省4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4个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结果整体发展状态较好,且内部差异明显。(2)3项准则层中,表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延续发展基础的景观秩序稳定层评价结果较好,而表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自身优势属性、促进系统转型适应的地域功能多元层和营建主体适应层评价结果差异较大。(3)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问题集中在多元主体权力失衡和文化基因传承无路2个方面。最后,依据体检评价结果,从加强社区增权和实施文化补偿2个方面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差异化修复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居民生产劳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包括乡村居民居住、生活和活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人工环境,涉及乡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近3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已经有了较大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改善。从总体上看,尤其是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后,乡村人居环境变化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乡村人居  相似文献   

15.
乡村聚落变化及发展型式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快速城镇化引起乡村聚落的巨大变化。中国过去乡村聚落的变化轨迹以及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后乡村聚落的格局为中国乡村聚落未来发展提供参照,但现代化过程中乡村资源经济利用的人口承载力奠定了乡村聚落发展大势的基础。在国内外聚落比较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乡村聚落形成条件及变化,提出城镇化发展中聚落发展的四种主要型式:规模粮作村,专业化农业村,旅游专业村和居住型村落。此外,还会有不同形式的混合村落。  相似文献   

16.
将传统村落脆弱性的客观评估与村民主观感知有机结合,有利于打通传统村落保护从政府供给端到民意反馈端的逻辑脉络,双向联动建立传统村落长效保护机制。基于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传统格局、村域自然环境等维度构建传统村落历史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运用CRITIC法、层次分析法及综合指数法对传统村落历史环境主客观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明两者之间的适配性和差异性。研究表明:(1)传统村落历史环境客观脆弱性均值为0.51,高度、中度、低度脆弱性村落分别占比53.85%、30.77%和15.38%,分维度脆弱性为传统格局>历史街巷>历史环境要素>传统建筑>村域自然环境。(2)传统村落历史环境主观脆弱性均值为0.55,高度、中度、低度脆弱性村落分别占比46.15%、23.08%和30.77%,分维度脆弱性为传统格局>传统建筑>历史街巷>历史环境要素>村域自然环境。(3)历史环境主客观脆弱性的适配性存在尺度差异:从整体来看,76.92%的传统村落在主客观脆弱性上保持匹配,表明村民对历史环境脆弱性的客观事实具有一定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发展,中国乡村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趋势。以江苏南通光卫村为例,从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状态、社区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乡村建设现状分析,以期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乡村建设和发展是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问题.其中,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论.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运动"主张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乡村社会进行改造.建国后,乡村文化建设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入新世纪,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具有新的内容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开发的基本单元,区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的识别对乡村规划和旅游开发至关重要。为了准确识别区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在景观基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的概念,以湖南省9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选取4类11个代表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指标构建了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村落景观之间的相似度,采用聚类方法,发现湖南省存在7个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并通过拓展景观基因识别方法,识别出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最后,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划分出7个分区,并构建了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图谱。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存在不同的景观基因,依据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差异,结合流域分布、行政区划等数据,划分出宗亲文化村落景观区、湘楚文化村落景观区、苗土文化村落景观区、梅山文化村落景观区、宗亲商贸文化村落景观区、侗族文化景观区和多民族融合文化景观区等7个景观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甘肃境内几个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分析发现传统村落因过度的"资本化"和"旅游化"而使"地方性"正在流失,而"非地方性"的嵌入成为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新困境。提出回归村落,适度开发,保持"地方性"才是破解"千村一面"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