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减缓,我国经济波动也呈现出稳定性趋势.文章通过建立具有货币政策干预的产品市场均衡模型,对我国实际产出波动率进行了成分分解,并将实际产出波动的来源归结为需求冲击、供给冲击和货币冲击的作用.通过这些经济冲击方差序列的度量,又对实际产出波动率进行了冲击方差序列的回归检验,发现我国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强度的逐渐平稳是经济周期波动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供给冲击对实际产出波动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仍然需要坚持需求管理的政策导向,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
3.
对建筑业周期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对于我国建筑业总产值的变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导致我国建筑业产值波动的重要因素的结论。还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周期波动对建筑业周期的作用,提出了建筑业应对周期变动、稳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冲击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制度变革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经历的影响最深远的整体性、持久性的外生冲击之一,制度变动的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变动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制度冲击改变我国经济周期特征进行了检验,并通过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和开放度三个制度冲击变量检验了其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其结论证明:在我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冲击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婷  庞东  杨灿 《财经研究》2006,32(4):115-125
经济制度变革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经历的影响最深远的整体性、持久性的外生冲击之一,制度变动的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变动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制度冲击改变我国经济周期特征进行了检验,并通过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和开放度三个制度冲击变量检验了其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其结论证明在我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的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讨论了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中的应用,并分析了货币政策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技术冲击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一个较为一般的动态一般均衡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技术冲击的长期影响。以此为基础,我们使用SVAR方法识别出导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技术冲击,并且估计了它们对产出和通胀的动态影响,以及对二者波动的贡献率。结果发现,技术冲击虽然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成因,但其贡献要远小于现有的其他实证结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周期波动是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总需求的波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总需求则主要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总供给冲击或与总需求冲击的组合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不稳定。总供给冲击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创新的冲击、农产品波动冲击和能源与原材料冲击。  相似文献   

9.
李永升  刘浩 《当代经济》2009,(13):142-145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将经济理论、经济史、经济统计三者相结合,创立了关于经济周期分析的系统性理论.本文以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把1978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轨迹按时间区域分为了三个基本阶段,努力实现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再认识,并以此为基础,为应对本轮经济周期性波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双重稳定和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宏观政策调控的重要任务。基于带有时变参数的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与动态溢出指数方法对中国金融周期的波动特征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关联动态展开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关系。整体而言,金融波动对经济波动的溢出影响较强,而经济波动对金融波动的定向影响则相对较弱。进一步地,基于包含潜在门限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的反事实模拟分析表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运用有助于实现经济与金融双重稳定的调控目标。平抑经济与金融波动有必要建立健全财政政策短期功效与货币政策长期功效之间的协调机制,并进一步强化价格型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机制,以更好地应对内外部金融冲击,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波动一直是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中的经典问题,而经济周期拐点的及时识别对政府前瞻性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企业投资经营战略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我国目前尚没有权威机构对经济周期进行实时监测和发布,因而在划分经济周期和拐点识别时,往往局限于一种方法,不同方法有效性的比较缺乏一个基准参考。文章对国内外研究经济周期及其周期拐点定期的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依据经济周期定期方法的研究脉络,对主流的方法进行评述,并对我国经济周期定期进行展望,希望能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特征和经济走势预测方面提供一些方法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股市周期与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政策的稳健性选择是不断变化的,文章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波动如何影响企业的投融资行为,进而如何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稳健性程度。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中国股票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导致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进而表现出随股市周期变化的稳健性特征,即在股市上行周期,企业会计政策的稳健性减弱,而在股市下行周期,企业会计政策的稳健性增强。文章的结论为投资者及监管部门加深理解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Fiscal shock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sponse of hours worked and real wages to fiscal policy shocks in the post-World-War II US. We identify these shocks with exogenous changes in military purchases and argue that they lead to a persistent increase in government purchases and tax rates on capital and labor income, and a persistent rise in aggregate hours worked as well as declines in real wages. The shocks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short lived rises in aggregate investment and small movements in private consumption. We describe and implement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whether standard neoclassical models can account for the consequences of a fiscal policy shock. Simple versions of the neoclassical model can account for the qualitative effects of a fiscal shock. Once we allow for habit formation and investment adjustment costs, the model can also account reasonably well for the quantitative effects of a fiscal shock.  相似文献   

14.
政府换届、经济政策与政治经济周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梳理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比较中西方国家该理论前提、内在逻辑的差异,并从实际出发提出相关命题,建立计量模型,运用中国1953年~2008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会"召开周期 (中央政府换届)与经济波动周期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中央政府换届导致地方政府交流周期,政绩考核晋升机制使地方政府产生纵向、横向上的竞争,并形成周期性的经济发展举措,进而加大了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中央政府政治周期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顺周期特征,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项目竞争、软预算约束以及货币信贷倒逼机制,扩大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顺周期性;在受到国际经济危机异常冲击时,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表现出平稳经济波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沈骥  曹星 《经济与管理》2011,25(12):9-15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其国内的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HP滤波法并使用1978—2009年度数据以及2008—2010年季度数据对中美两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动性研究后发现,中美经济周期协动程度随周期变动且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中国经济增长潜力高于美国且经济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为此,应加强对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预测与中国货币政策制定、施行时机的把握,从而做到提前反周期操作。  相似文献   

16.
欧元体系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元区集中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权力分散的财政政策 ,已有 4年多的实践历程 ,实践表明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性较差 ,欧盟的机构设置与政策结构的设计的确存在缺陷 ,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缓解内部冲击与价格稳定首要目标已处于两难境地。实现统一的“大财政”,通过财政转移 ,重新配置资源 ,以帮助成员国吸收不对称冲击的影响 ,是提高欧元体系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紧缩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检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效果依赖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积极财政政策也有可能通过货币需求的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等,产生对于实际产出的紧缩影响.本文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时变参数模型,通过估计货币需求相对于实际产出的弹性系数,发现我国的财政政策仅在1996年前体现出显著的"紧缩效应",而在1996年后"紧缩效应"逐渐减弱和消失,这说明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和期限结构发挥了比较稳定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8.
FDI流量变化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周期影响一切经济活动,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也必然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本文以实证方式利用世界FDI和世界GDP增长率的历史数据分析了FDI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并作了相应解释。  相似文献   

19.
农村政策性金融与财政支农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桂堂 《经济经纬》2005,(4):132-134
政策性金融的产生及其作用的发挥,实际上就是财政职能不断强化的一个产物,改革开放中后期以来,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功能趋于弱化,其原因在于:财政实力被过多地削弱,公共产品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过分倚重商业性金融的支农效应而弱化了财政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为此,应当健全财政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持续投入机制与补偿机制,协调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财政还应承担起对政策性金融业务监督管理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先确定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消费波动与产量高度相关、投资波动大于产出的波动、净出口与GDP呈反周期变化。然后分别用封闭经济模型、小国开放经济模型和考虑了政府购买冲击的小国开放经济模型对中国经济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封闭经济模型仅能解释产出、消费和投资波动的48.26%、24.39%和98.50%;而小国开放经济模型分别可以解释68.70%、69.51%、98.50%和TB/GDP率的97.42%;考虑了政府购买的小国开放经济模型的解释程度分别是83.91%、81.95%、99.63%和TB/GDP率的209.68%。比较分析表明开放经济模型比封闭经济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并且随着政府购买引入到开放经济模型,该模型对经济的解释能力显著提高,说明这一模型更符合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