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西部地区的产业总体上增长稳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与东部地区差距依然较大.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西部地区现有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则存在着资源优势弱化、区域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环境绩效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同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产业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分析也进一步说明,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若仍以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来实现经济增长,可能会加速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因此,西部地区只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好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才能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生态化将成为西部地区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内蒙古永业集团为例,论述西部地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进行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阐述中西部地区资源依托型产业如何实现由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向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转变的基本策略、路径和模式等。  相似文献   

3.
产业生态化是破解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生态化发展中资源环境等多重制约的必然选择。文章立足于西部地区,以陕西省为例,对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性及产业生态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探究,发现陕西省两系统间为中度耦合,协调性较差;产业生态化水平的因子综合得分逐年上升,技术、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和资源消耗利用情况在成分得分系数矩阵中载荷较大,进而在分析陕西省产业生态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调整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合理的低碳产业结构。采用案例分析法,立足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探索不同地区产业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径,提出各类地区生产方式生态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服务与经济发展均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是一个地区健康稳固发展的重要前提。文章在荆州市域县市区的尺度上,考察土地生态产出和经济产出的耦合协调度,以生态服务价值和GDP为参量,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研究2009~2013年荆州市各县市区生态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促进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分类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2009~2013年荆州市8个县市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均逐年下降,而GDP逐年上升,两者之间的负相关性显著;(2)全市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0.6,0.8],处于良好耦合协调水平,其中沙市区为低度耦合协调生态损益型,江陵县为低度耦合协调拮抗型,荆州区为中度耦合协调生态预警型,石首市为中度耦合协调磨合型,洪湖市、公安县、松滋市为良好耦合协调同步型,监利县为高度耦合协调共生型;(3)荆州市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态势,分别实行经济生态化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化发展模式和生态经济整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建设需要,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受到过度开发,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理念不符.在绿色发展导向下,对过度依赖资源的产业进行优化是必然的趋势,产业生态化的目的是在经济与生态处于协调的情况下,使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于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思路和对策的研究由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首次提出为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平衡发展指明了方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既有各自独立的含义,又相互联系、互为前提。文章对当前二者逻辑内涵、实现路径进行了具体分析,阐述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各自的实施范围,并列举了赤水市两化融合推进的成功案例。最后把二者作为前后相继、互为前提的演进过程,从产权设定及法律政策层面提出了重点推进内容;分析了在社会管理、公共推广等方面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在旅游与生态环境矛盾趋于加剧的背景下,生态化可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同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产业生态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具有重要生态战略地位的秦巴汉水区域为例,提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同时指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以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的生态化为根本形成推力系统,以旅游消费模式的生态化为重点形成拉力系统,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形成支撑系统,以产业生态化发展环境的营造为手段形成保障系统,推动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西部经济和生态环境互动模式:产业互动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西部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强化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发展.产业互动是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互动的思路是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西部特色产业作为依托点,以建立生态工业园作为产业互动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走绿色发展之路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是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必然选择。本文从西部地区现存发展模式的困境出发,对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机遇进行了研究,对西部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条件和挑战做出了总结与分析,并对西部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模式及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西部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不是单一的,而是有机统一体,包括微观绿色产业格局的形成以及绿色发展制度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推进产业生态化和工业生态园区的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状况而言,是十分迫切的任务.生态工业园区所具有的工业链条、循环经济模式、经济外部性以及企业之间的复合共生等生态化发展特征是推动当地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结合四川省工业园区发展的现状,从理论上探讨了工业园区发展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实践上.研究了推动四川省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的不断推进,产业、城市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也频频出现。文章从产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水平、生态化水平出发构建了产城融合生态化动态耦合指标体系,以13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产城融合生态化耦合协调度处于良好耦合和初级协调的水平,离优质耦合相差较远;产业经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度和资源禀赋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产业经济与生态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与城镇化水平呈负向关系。最后从产业、城市、人的发展等方面围绕生态化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运用向量协整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借助湖南省1995—2014年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从资源约束条件和环境约束条件两个视角,探讨湖南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实证分析表明:(1)从资源约束的视角来看,湖南省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相对稳定的均衡关系,尽管湖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以较高的能源消耗为代价,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综合比较来看,湖南能源消费的"高碳"刚性特征依旧明显;(2)从环境约束的视角来看,湖南在"三废"治理方面,废水治理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工业固体废物治理取得的成效其次,而工业废气的治理成效却并不十分明显。从研究结论来看,产业生态化发展是湖南省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提出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效率、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发挥生态产业价值链的协同效应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陕北地区的资源环境禀赋、现行发展模式及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实现陕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本文提出了陕北地区的"П"型发展模式,即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一方面,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大力推进能源化工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另一方面,在能源化工产业的支持带动下,实施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战略,为区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赢"。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当地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培育教育、物流、建筑等配套产业,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测度及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析方法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新世纪的战略重点之一。但是,未来西部地区的发展不能再重复东部地区过去工业化的路子,而必须根据西部地区的区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模式必须具备以下多个功能目标:(1)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2)能提高经济效益;(3)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增加就业;(4)能增加技术含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实现方式上,应该体现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工业部门选择上,尽量偏向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的部门;第二个层次是在生产方式上,尽量通过信息…  相似文献   

16.
"产品-产品"循环是一种以产品为主角的产业生态化,"产品-废物-产品"循环是一种以"废物"再利用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化。耦合既是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作用方式和机制,也是优化系统的一种创新手段。若能在上述两种产业生态化之间建立起一种优化的生态化耦合关系,将形成"资源-产业-环境"全生态化耦合优化机制,利用这种机制构建的技术经济模式可称之为耦合循环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有助于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优化和升级,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减量采掘和污染物的减量排放,有助于社会经济资源的综合利用。耦合循环经济将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孙继琼 《财经科学》2021,(3):106-118
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日益提升的变化趋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经历了从"发展滞后"到"保护滞后"的转变;(2)耦合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演化态势,耦合关系处于拮抗阶段;(3)耦合协调度日益提升,呈现从"失调"向"协调"的转变趋势,区域层面表现出从"上游当先"向"中游超越"再向"下游领衔"的演进路径;(4)预测结果显示,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在2022年突破0.8,进入良好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于研究矿产资源依赖型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质量耦合优化方案与策略,以宁蒙沿黄地带为案例,通过构建环境—产业双向耦合优化模型,模拟了不同技术进步情景下工业结构与环境质量的互动变化趋势,预测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优化双重目标的最优工业结构,并由此提出协调发展策略。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对于矿产资源主导型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优势产业控制环境污染排放的能力过低,如果不进行较快的技术创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已不能实现区域产业发展和污染控制双重最优目标。如果较快地推进技术进步,区域能够继续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基础,实现产业发展和污染控制的双重最优目标。因此,实现工业结构与环境质量耦合优化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如何推进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是实现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所在。在生产管理上,需要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完善环境保护与修复机制,同时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在工业发展模式上,运用产业生态化理念重组工业经济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与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推动产业体系的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生产力的实质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者叠加并有机协调而成的生产力合力。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的政策环境、经济基础和生态生产力主体状况等现实条件决定了它只有发挥自然生态的比较优势,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变社会生产力的劣势现状,大力促进生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优先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增强生态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才能走上以生态产品生产为支柱的特色经济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西部民族地区两个主体的生产力,实现两种生产力的正向耦合,形成强大的生态生产力合力,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稳步增长、增速不断加快。但承接产业转移出现了"速度"与"效益"的背离:唯经济增长的产业承接目标,使西部地区陷于"高增长低发展"陷阱;较强的资源禀赋依赖性,未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承接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性和被动性;承接产业转移无序竞争,加剧内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应突破传统承接产业转移路径依赖,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理念和模式,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从而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