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文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环境发展为基础,社会发展为目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从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科技系统四个子系统出发,构建了18个指标组成的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直辖市2008—2013年的低碳发展指标进行处理,得到量化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四直辖市低碳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排名次序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2008—2013年北京和上海低碳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天津和重庆的低碳发展水平在2011年出现了微小的拐点,2011年以前均为负增长,自此之后呈正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2.
王毅 《环境经济》2007,(10):64-64
首部《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近日出炉,北京位列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指数第一。但因交通、住房等因素影响,无缘宜居城市。该报告在中国城市论坛2007年北京峰会上发布。此次宜居城市评选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均落选前十名,可见上述城市在宜居建设上存在着难点。  相似文献   

3.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是科技、经济、文化集聚的城市,城市创新能力的强弱预示着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在给出城市知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环境创新能力构成的基础上,设计了城市创新能力的六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北京创新能力综合值最高,依次是上海、天津、武汉、重庆。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北京、天津、上海与重庆四直辖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评价,并针对各个直辖市提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技术经济》2018,(3):122-130
对功能性机构集聚能力进行了界定,构建了包括城市战略资源丰裕度、全球互联互通保障力、功能性机构运营便利度、功能性机构雇员生活宜居度和城市创新力5个维度的功能性机构集聚能力评价模型,以及包括44个指标的功能性机构集聚能力评价体系,并以香港、北京和上海等10个"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以及纽约、伦敦和巴黎等5个全球城市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对标测评。结果表明:所选的15个样本城市可分为4个层级;"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样本均未进入第一层级,它们在城市创新力和功能性机构雇员生活宜居度方面全面落后于第一层级城市;北京和上海在全球互联互通保障力和城市战略资源丰裕度方面有较好表现,但北京在功能性机构雇员生活宜居度方面与上海存在明显差距,而上海在功能性机构运营便利度和功能性机构雇员生活宜居度方面存在明显劣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构建了生态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居民满意度的视角对苏州城市生态宜居度进行了调查、统计和模糊评价。结果显示:苏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科教环境等方面发展较好,而在人居经济和政府决策等方面表现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苏州城市生态宜居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2004年、2009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综合适宜度进行评价和比较,进而运用空间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呈现出逐步提升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缩减;大多数城市人居环境类型保持稳定,向上转移的城市数量多于向下转移的城市数量;人居环境适宜度表现出较为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了由浙江东部向江苏梯度递减的态势。最后指出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根据不同区域采取相应措施是提高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和缩小人居环境区域差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李雪铭  李婉娜 《经济地理》2005,25(3):383-386,390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大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利用较为客观的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分别求出了1990年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和系统间的协调度值,定量分析了13年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一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并结合实际提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国内37个代表性城市的人居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研究,总结了影响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条件仍是决定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城市综合宜居水平仍然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0.
《技术经济》2015,(10):53-60
构建了总部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3年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和西安11个中心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熵权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灰色关联理想点法计算了各时点的总部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各中心城市在不同时段的总部经济发展状态、发展趋势及2007—2013年其总部经济总体动态发展水平,为研究2007—2013年中国11个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明  李雪铭 《经济地理》2007,27(1):99-103
文章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人居环境的内涵,在国内首次将遗传算法全局寻优和BP神经网络局部寻优相结合的改进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人居环境评价中,并对中国35个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判定,揭示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及各城市在国内人居环境中的相对水平。结果表明该模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辽宁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时空演变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培育  李雪铭  冯凯 《经济地理》2011,31(10):1638-1644
通过建立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辽宁省14个省辖市在1994、1999、2004和2009年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对人居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依据评价结果揭示了辽宁14个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综合演变、主成分演变趋势,进一步研究了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时间演变和空间演变。通过分析4个时间断面上的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等级分布图和空间插值效果图,揭示辽宁14个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扩展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可拓学的新疆主要城市宜居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城市宜居性研究现状,引入可拓学评价方法,构建城市宜居性的可拓学评价模型,对新疆15城市2005—2009年的宜居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新疆15城市宜居性不断提高,其中,城市的非农人口比重、经济、设施水平提高较快,而城市环境的改善较为缓慢;15城市中,仅有5城市宜居性较好,其余11城市宜居性较差。因此,新疆主要城市的宜居性不理想,要提高城市的宜居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聚落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 物。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及命名承 载了极其重要且生动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区域人地关系变迁及 传统人居环境特点的重要依据。以京西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 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解析与空间分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 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 从水文系统、山地地貌、建材能源、军事驻防、商贸交通、 宗教信仰6个方面深入分析聚落命名及分布中所蕴含的自然 与文化地理特征,从而形成对研究地域整体人居环境的全 面、客观认知,为新时期传统山地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实践 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的人居实践饱含原创定向智慧。水作为重要的人居要素是早期人居发展的依凭,亦是实践之对象,从整体环境观角度对其进行关联而系统的考察,有助于揭示早期多层面人居实践与自然环境间关联调适智慧。综合文献与考古材料二重证据并结合地景格局,从区域、流域与城邑3个层面提炼涉水实践智慧:区域层面主要体现在治水实践顺应于自然规律的疏导与调蓄策略,是基于人居开发与环境资源利用间协同智慧的体现;流域层面反映在城邑群化分布与异态营建的综合适水上,互通交融的网络化水系搭织是人居展拓需求下的智慧营建;城邑层面则表现在择址、营城的因任思维和识时务的迁城避患方略。区域、流域与城邑不同人居层面的涉水实践内容相互嵌套,隐含完整的逻辑链,为后世人居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先秦时期的人居涉水实践智慧反映出先民尊敬自然、顺应山水规律的实践思维,而“循自然之理,助自然生长”觅因得境的实践观,与绝对自然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研究对象,以DEM和1998、2008年秦安县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8—2008年秦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秦安县人口和聚落密度较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秦安县不同高程与坡度上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与面积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③聚落沿道路与河流集聚分布的趋向十分明显,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数量迅速减少;④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安县乡村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对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坚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聚焦伊犁河谷草原人居环境背景资源、活动方式、规划建设的三元一体,将草原人居环境作为三元互动、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尝试寻找一种构建荒野、乡村、城市共存融合的草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主观需求为准绳,寻找及保留草原人居环境演化中相对稳定不变的基因,构建草原人居环境CVA三力评价体系,建立草原人居环境发展CVA量化模型,以求指导草原人居环境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推行这种模式不仅可为中国西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也将使伊犁河谷成为多种人居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南京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预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华生  徐瑞祥  高中贵  彭补拙 《经济地理》2005,25(5):658-661,672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文章在人居环境尺度链中选择了城市尺度作为研究层次,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指标值进行预测,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人居环境的预警系统,并进行了初步的预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   总被引:64,自引:1,他引:63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对城市人居环境概念的剖析入手,制订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通过问卷调查对杭州城市人居环境作了评价,归纳总结了关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3点结论和有关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