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侧重于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以新的观点、新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侧重于生产关系理论的创新,使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人的其他关系融进缕缕阳光,更加规范化、理性化、人性化。两种理论的交互作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2.
孙雨嘉 《时代经贸》2007,(1Z):30-31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理论创新,而毛泽东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刻的理论联系,从发展观点本身到具体的发展方针,再到由科学发展观而引出的和谐社会思想,毛泽东思想都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我国存在的制约和谐社会构建的问题,除了体制和发展模式方面累积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在实践中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以,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7是石狮市认真落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石狮"的重要之一年.这一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强化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积极推动石狮各项事业在更高平台上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学所关注的生命系统中,维持和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生态学追求的终极目标。用生态学理论分析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种种失衡现象,并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能使我们理性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保持均衡发展的态势,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论述绩效工资制度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阐明绩效工资在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根据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行论证和建设,对于绩效工资制度在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进一步发展绩效工资制度,使之完善化,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美成 《经济师》2009,(11):233-234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和矛盾,是造成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种种不和谐现象的重要根源。中国农民工本身具有的量大、质弱、价廉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为解决这一现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消除制度性障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笑雪 《经济师》2010,(7):235-23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国家发展的先进理念,也是企业健康成长的指南针.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企业如果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就会进入误区,甚至会走向"死胡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责任的核心;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0.
甘信奎 《发展研究》2007,(10):88-89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新概念.它们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共同的特点.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它们各自的价值功能及内在联系,对于指导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学者基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视角,对产业演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由此,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演化三者关系出发,对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关系、制度创新与产业演化关系、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以及三者的协同演化关系四个方面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分析了不同主导模式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协同演化机理,并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研究以及我国企业创新决策、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在指导和促进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出台了大量公共政策。为厘清我国“双创”政策发展脉络,以中央政府近15年来颁布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政策文种类型、权威主体构成及发文数量、主题关联性、政策工具4个维度进行频数统计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具有文本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指导性、制定主体上的强权威性和弱协调性、主题关联上的全面性和合理性、政策工具使用上的多元性和间接性4个基本特征,并针对我国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特点和不足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层面和实践层面对科技园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认识不清晰、不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军民融合发展效率。通过梳理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相关概念,界定创新链概念,提出由“五链”融合形成的网络化创新链结构。进一步分析基于创新链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本质内涵和表现形式,提炼出创新链驱动的科技园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开展模式,分析其运行机理和表现形式,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扩展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为科技园区发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测算及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而对外技术依存度的高低成为衡量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当前对外技术依存度算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全新的测算方法,从技术依存度的内涵出发系统地构造衡量指标和计量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进行了测算,并简析其原因。结果显示,中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在快速提高,并处于很高的水平,表明我国的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非常高,经济技术发展受制于人,我国亟需加强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军事科技竞争的加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关键。在区域产业集群及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丹阳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集群实证研究,提出了涵盖产学研合作、R&D投入、专利质量、知识溢出、军民融合产业效率、创新环境6个方面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分配权重,建立了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江苏省各主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集群创新能力进行实证测评,针对各集群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创新能力提升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云制造联盟创新生态系统不同于传统创新系统,其成员创新行为也不同于一般企业创新活动,强调动态开放性,并体现“制造即服务”的思想。在阐释云制造联盟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云制造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定义,详细描述其形成过程及特征变化,构建云制造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分析其子系统组成及协同互动关系,探析云制造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为云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前,协同创新已成为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然而技术创新活动前期投入大,后期产出成果不确定等,导致其面临巨大风险。如何准确度量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协同创新风险,对于项目研发决策和实施中的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对现有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度量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套针对产业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风险度量方法体系。首先,针对产业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特点,构建风险度量指标体系;然后,将非线性规划组合赋权与物元可拓理论方法相结合,构建基于组合赋权的物元可拓模型,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风险进行建模度量;最后,运用该方法体系对大连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集群创新是提升集群竞争力与稳定集群市场地位的重要途径。伴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与实施,我国集群创新与发展呈现出数据化、跨界性及广泛性等新趋势,也对集群创新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分析我国集群发展现状及“互联网+”环境下集群创新趋势,揭示“互联网+”与集群创新相融合的综合价值,从企业、集群及政府层面阐述新环境下集群创新发展对策,可为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集群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得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必须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即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观点,并在探讨传统技术创新机制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0.
绿色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单纯追求经济数量扩张的传统战略失败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战略模式 ,是一种能够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走生产力发展的绿色道路 ;发展绿色生产力要变革传统战略思路和理论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环境伦理观 ;鼓励技术创新 ;加强法制建设和对环境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