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技术快速变化的开放经济环境下,装备制造企业如何强化组织和战略管理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是当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结合动态能力理论,依据装备制造产业的特征和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应从战略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培育装备制造企业的动态能力体系。通过学习、协调整合和重构实现装备制造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核心流程;并进一步指出企业知识的链接、管理技能和简单化原则是发展和部署装备制造企业动态能力的主要驱动因素。对于在全球化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装备制造企业如何发展并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董秋云 《生产力研究》2012,(4):196-197,241
要在动态的外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具备随着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改变当前战略的能力,即动态战略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生态系统,企业必须选择并构建恰当的生态位,不断进化以适应企业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说,企业生态位的进化能力也就是企业的动态能力。文章运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来研究企业动态战略能力,从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企业动态战略能力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唐春晖 《当代财经》2003,(10):68-70
有关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解释,有一个从静态外生-静态内生-动态内生的演变过程,企业的动态能力战略观正在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理论前沿。将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动态能力的核心本质是知识,知识形成的动态机制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企业面临的环境是不断演进变化的,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动态环境相匹配进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强调系统的、动态的、过程的和辩证的观点,在对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和整合的基础上,构建了支持动态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了基于技术积累的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过程、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其网络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支持动态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5.
相关多样化、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重化工业企业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是影响企业动态的重要因素。演化经济地理学用相关多样化考察集聚经济外部性影响,保护市场的联邦主义和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则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考察地方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中国重化工业的特殊性,文章考察相关多样化、地方政府竞争与重化工业企业动态的关系。通过时空特征描述,发现重化工业企业动态具有空间集中特征,其进入、退出、成长和衰退分布格局具有相似性。实证结果表明,重化工业企业动态同时受到相关多样化导致的路径依赖和地方政府竞争导致的路径创造的影响,相关多样化和为GDP而竞争显著促进了企业进入和企业增长,显著减少了企业退出和企业衰退。为GDP而竞争通过改善市场经济环境和提高城市化水平强化了相关多样化对企业动态的作用,而政府补贴则因为扭曲市场经济和选择性补贴弱化了相关多样化对企业动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面对动态、复杂、不确定环境,动态核心能力重构成为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保持与提升的关键。围绕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演化规律,提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重构的关键维度,构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周期性重构方式,并设计相应的重构支撑策略,旨在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有效重构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7.
龚一萍 《生产力研究》2011,(12):237-239
在一个动态环境和剧变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具备动态能力的企业,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动态能力发展的障碍源于企业自身的核心刚性、组织惰性与路径依赖。企业的动态能力要保持长久不衰,必须创构一种由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组织学习构成的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依存的区域产业组织,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转型受制于集群结构与自身因素的双重影响。超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转型的核心是战略转型,组织变革服从于企业战略转型。战略转型能够改变中小企业的成长轨迹,突破中小企业成长极限,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中小企业转型既需要整合产业集群内相关主体的资源与能力,又需要培育和提升转型企业的动态能力,实现转型企业内外部资源与能力的协同效应,通过协同实现转型。基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将中小企业置于产业集群环境下,着重探讨超竞争环境下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转型的主线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面临经济贸易全球化,创业企业如何协奏组织行为与组织能力、成功实现转型以应对剧烈变化的环境,已经成为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选取蒙草生态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资源配置模式与动态能力的相互作用,揭示资源配置模式与动态能力的演化进阶机制,剖析企业战略转型的内在机理过程。研究发现,①企业利用动态能力捕捉转型动因、促进企业形成与动因适配的资源配置模式,进而保证转型成功;②与各阶段动态能力适配的资源配置模式经历了资源转移内化-资源修补拓展-资源传衍共享的演化过程;③资源配置模式演进促进动态能力向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不断进阶,确保企业维持动态、可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战略转换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剧,静态的资源价值判断标准已不能适应企业动态竞争的需要。资源的独占性和不可替代性已不再总能保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基于能力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企业战略应通过能力优势来适应环境变化。虽然这种战略有助于企业重视挖掘自身潜能,并通过创新提高自身能力,但往往忽视资源配置的效率,缺少将这些能力与外部环境相连接的桥梁。所以,单纯从基于资源的思路或基于能力的思路来考虑战略转换问题是行不通的,而动态能力观正是一种将基于资源和能力整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多主体协同创新是促进产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结构—动力—绩效”分析框架,在结构上主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的高校、核心企业、政府、金融、中介、上游企业、市场及用户等主体进行分析;从新技术驱动力、政府支持力、中介和上游企业支撑力、金融提升力以及市场需求拉力方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因素;从专利占比、产品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最后,以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动力—绩效”框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主体协同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2.
绿色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应对政府和公众环境关切的重要战略选择。企业如何以及在何种情况下能依靠绿色管理提高绩效成为重要研究问题。整合资源基础观和战略更新研究,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以阐明绿色管理如何通过战略更新的中介作用影响绩效,同时分析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基于288家企业的实证结果表明,绿色管理与企业战略更新、战略更新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战略更新对绿色管理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竞争强度正向调节战略更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正向调节战略更新在绿色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有助于从战略更新视角深化对绿色管理影响企业绩效路径机制的理解,对企业成功实施绿色转型有重要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阶段化、具体化和程序化,它是执行战略规划的支撑,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以致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受到了严峻挑战,取而代之的是动态竞争战略。本文在分析动态竞争战略之特征的基础上,对动态竞争战略下的全面预算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与动态竞争战略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Strategic alliances have been regarded as a potent tool of technology polic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visible hand’ has not been dynamically understood as a useful means of building up firm capability. To see how strategic alliances help small-sized firms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a government-supported strategic alliance fo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Using a two-stage model from the network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via a government-sponsored strategic alliance, the network factors embedded in the alliance significantly help the firm develop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by facilitating technology diffusion among alliance members and improved firm-level technology capability. Thus, technology policy in the form of strategic alliances appears to serve as a ‘visible hand’ that homogenously upgrades firm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diffuses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5.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演进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淳鸿 《经济问题》2007,332(4):23-25
竞争优势理论经历了古典综合论、竞争优势外生论、竞争优势内生论和动态综合论四个发展阶段,它是一个从注重企业内外环境静态匹配到注重企业外部环境到注重企业内部环境再到注重企业内外环境动态匹配的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16.
As an important part in uniqu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on one hand, promote the success of enterprises, on the other hand, influenc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Especially,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have the influences on the two factors of building up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s-strategic change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further influe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is paper involves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nd on the approaches of establishing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相似文献   

17.
依据多元化企业特定战略需要合理配置董事会与经理层成员之间的职能背景构成是董事会咨询职能实现的重要路径。本研究结合不同类型多元化企业战略管理特征的差异性,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董事会职能背景特征对多元化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与经理层成员职能背景的互补性是促进"友好型"董事会发挥咨询职能的重要实现路径,即随着企业多元化程度的提高,应逐步提高(降低)董事会中拥有财会(核心)职能背景的成员比例、降低(提高)经理层中拥有财会(核心)职能背景的成员比例。研究结论对于指导多元化企业董事会咨询职能建设、实现多元化战略的价值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企业价值创造的期权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期权博弈理论将战略管理领域企业价值创造的内源观和外源观进行了有机结合,由此可以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来源做一全面综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企业价值的实现主要是实现即时现金流价值与期权灵活性价值之间的均衡以及期权灵活性价值与战略占先价值之间的均衡。“西红柿花园”提供了一个进行投资时机决策的平台,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在不确定和竞争环境中投资期权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 :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labour-managed (LMF) and a profit maximizing firm (PMF) in terms of final out-come and occupation,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actual possibility for a firm to be financed from outside. A simple case of moral hazard in the credit market is analyzed. A bank, for limited funds, can finance one of two potential firms, a LMF or a PMF, both with similar project size. The Italian case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law n. 142/2001 has equalized the position of workers and members of a LMF as (own) firm creditors during a liquidation. This has an effect on the structure of creditors priorities in case a firm goes bankrupt and, in particular, on money-lenders likelihood of getting their loans back. It is argued that, before the law, the LMF had in general an advantage on the PMF, from banks viewpoint, for it faced a lower moral hazard problem on effort contribution. After the law, even though the direct consequence seems to be a draw back in LMF credit-worthiness, the model shows that, on given conditions, this type of firm remains more competitive as a bank borr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