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了30年。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体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国内发展潜力,对外开放利用国际资源潜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持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间内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2.
海洋领域援外培训与国际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援助培训是由我国提供经费,通过双多边渠道,以研讨、研修、培训的形式向受援国专业人员传授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科技产业技术,并提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为受援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其自身的发展能力,促进其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援助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的能源援助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值得关注。文章以亚洲26国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了1992—2013年能源援助是否降低了受援国的碳排放,并对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影响进行检验。研究表明:(1)能源援助在受援国内产生了有利的碳减排作用,该碳减排作用会随着受援国人均收入的提升而呈下降趋势;(2)贸易开放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加剧受援国的碳排放,但能源援助有助于降低两者引起的碳排放增长趋势;(3)受援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存在双重碳减排作用,即不仅降低了本国碳排放还有助于加强能源援助的碳减排作用;(4)2013年中国未通过贸易开放水平和技术水平门槛,能源援助对中国的碳减排作用还会随着贸易开放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而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对外援助中的经济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援助是大国推行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在促进受援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服务于援助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在研究发达国家对外援助的总体战略考虑和政治、外交目的时,其背后的经济  相似文献   

5.
战后国际社会对韩国的发展援助,为韩国实现国内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韩国开始从受援国向援助国转变,逐渐建立了一套结构完整、分工明确的援助管理体系,其援助的有效性和透明度不断提高,并主动接受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的监督和审查。韩国希望借助自身发展经验,突出其发展援助特点,建立在援助领域的独特性,提高韩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业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但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旅游业应发挥"保增长、扩内容、调结构、惠民生"功能,实现包容性增长。关注国民福利的改善和提升,实现旅游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最优政府规模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优政府规模是学术界和现实社会长期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现有文献的梳理,从经济增长、国民福利以及政治经济学等角度去审视这个焦点问题。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指导我国政府规模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R&D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沿的部分,它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R&D模型将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归结于知识生产函数中两种投入要素——知识和资本的规模报酬,并且把经济的长期增长模式区分成三种类型:稳定性均衡、非稳定性均衡和半稳定性均衡。文章首次对知识生产函数进行实证检验,以此来判断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对2004-2006年中国24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稳定性均衡的类型,新知识的生产对知识和资本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经济会在某个增长率稳定下来,劳动力和资本存量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比例和储蓄率的上升,在长期内都不会改变这个稳定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际援助的理论有多种,主要是三种: 1、两个“缺口”的理论。这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界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两个“缺口”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投资资金不足与外汇短缺。长期以来,无论是援助国还是受援国都采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和推行援助与受援政策。争取外援和贸易上的优惠待遇。2、在发展经济学中,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援助国之所以要提供援助,有其政治和经济动机,以及利己主义的经济动机。其中政治动机最为主要,特别是援助国早期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大多是为了稳住受援国的统治。在这方面,美国表现最为突出,其早期的每个援助计划都与它改变国际形势的政治意图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稻葵  徐欣  江红平 《经济研究》2012,(9):46-56,71
本文首次系统地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前沿计算方法,试图回答中国投资率是否过高这一重要问题。本文首先计算了两个投资率:一是境内投资率;二是国民投资率,即(境内投资+对外投资)/GDP。通过横向的对比,发现无论是境内投资率还是国民投资率,即便考虑高经济增长率,中国经济都远高于世界各国。其次,采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准模型,利用中国的参数进行校准,并且进行稳健性检验,运用逆向积分法模拟中国经济福利最大化的投资路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上世纪90年代平均境内投资率低于福利最大化的投资率6%,国民投资率4%;2002年后,平均境内投资高于福利最大化的投资率5%,国民投资率12%;1990—2008年实际投资相对福利最大化的投资路径总福利损失约为5.9%,相当于每期损失约3.8%的GDP。最后,本文进一步分析,如果适当地降低国民投资率,同时改善投资效率,中国经济的GDP增长率并不会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