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效率大大提高,其能源消费强度从1978年的17.32降低到2003年的1.46,降幅超过10倍以上。文章运用Zhongxiang Zhang对Park的能源消费效率分解修正模型,分析了1995年~2003年产业结构因素和真实能源消费效率因素对总体能源消费效率提高的贡献度,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995年以来中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各个产业部门真实消费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薛睿 《经济研究导刊》2010,(33):195-196
当今国际社会,低碳经济迅速发展,这要求以低碳能源的大力发展为基础。中国能源消费存在环境和供应量的制约,中国应当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升中国能源安全程度。低碳能源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中国应当从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政策三个方面支持低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鼓励低碳能源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最近,国际能源署发布信息,指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对此国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纷纷予以驳斥,对该组织发布的能源信息的可信度提出怀疑,中国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也正式向世界发布中国能源消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还不是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地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璐  余露  薛冰  陈兴鹏 《经济地理》2019,39(8):146-152,176
家庭能源消费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能源转型与能源地理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基于半结构式问卷和访谈,对青海省7个市州的440户家庭用能信息进行调查,并从农区、牧区以及农牧交错区的分类视角揭示家庭能源消费差异特征,分析影响家庭非商品能源使用的因素。结果表明:以畜粪、秸秆、薪柴为主的非商品能源消费占家庭能源消费主体,煤炭逐渐成为主要家庭能源类别,清洁能源使用率低。在家庭能源消费总量上,牧区最高,农区最低,农牧交错区介于农区和牧区之间;农区以秸秆、薪柴为主要家庭能源,牧区以畜粪为主,农牧交错区兼具了农区和牧区的能源消费特征,三大区域具有典型空间差异特征;家庭非商品能源消费模式受能源价格、家庭规模、能源可得性、家庭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影响。鉴于此,文章提出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提升农牧民节能意识以及构建面向能源清洁化和低碳化协同能源政策框架是家庭尺度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2014年6月25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60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国经中心理事长助理、《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研究》课题组组长吴越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特征、矛盾、总量、道路、目标、路线图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6.
能源结构的合理化直接影响一国经济、能源、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基于对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定性分析,利用我国2000年以来的能源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行业结构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模型,从生产侧与消费侧全面、系统地分析能源结构。结果表明,我国能源结构整体来说具有高碳化的特点,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占比不合理,生活能源消费以液化石油气、煤炭能源为主;虽然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较低,但是其生产与消费增速较快。  相似文献   

7.
在对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分解的基础上,利用Fran觭ois Lescaroux(2008)的方法、matlab数据处理软件对2001—2010年8个生产部门能源消费数据集中研究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等要素分解模型。通过因素分解,重点分析可再生能源逐渐替代耗竭能源过程中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长减缓了能源强度的下降,而主要支持能源强度下降的还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产业结构变动在一些时期是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在有些时期为能源强度减缓下降或上升做出贡献,其影响并不固定。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降低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是指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率.笔者以2005年可再生能源替代率为基点,通过GM(1,1)模型对2006年一2009年期间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进行分析,并对2010年~2020年期间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预测发现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将达到13.67%,相对于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5%的目标.中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激励政策应该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以1981-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人口数和GDP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经济发展、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这一时期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发现:经济发展拉动了人均能源碳排放的增长,能源强度的降低抑制了人均能源碳排放的增长,能源结构的变化在研究期内先对人均能源碳排放起促进作用,然后起抑制作用,其拐点出现在1997年,但研究期内贡献不显著.近年来,能源结构的贡献却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蔡莉  马远 《经济论坛》2013,(7):47-50
本文通过对新疆农业生产性能源消费现状及结构进行分析后认为,新疆农业能源消费以石油和煤炭为主,电力次之。并且自1990年以来,煤炭和石油在新疆农业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逐渐降低,而电力的比重在逐渐上升。本文还对2001~2010年新疆和全国农业能源消费弹性进行比较分析,对新疆主要农业能源的消费弹性进行研究。最后针对新疆农业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及利用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运用协整理论,研究了1953--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与实际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和实际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建立了能源消费与实际GDP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并通过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和实际GDP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存在能源消费到实际GDP的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存在实际GDP到能源消费的长期格兰杰因果关系。采用HP滤波技术分离出能源消费和实际GDP的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对能源消费和实际GDP的趋势成分、周期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和实际GDP的趋势成分之间存在共同趋势,能源消费和实际GDP的波动成分具有相同的波动特征。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能源消费与实际GDP之间的协整关系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共同波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李泓泽  王宝  郭森 《生产力研究》2012,(3):134-135,138
文章分析并选取了中国能源消费的五个主要推动因素,基于主成分、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中国能源消费与各解释变量间均衡关系及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进而分析了中国节能政策导向及其效果。结果表明:(1)存在从综合解释变量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2)人均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能源消费是有效率的。(3)调整及优化产业和工业结构、制定居民节能和合理购车激励机制及完善能源定价体系,对降低能源消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大国,这是全球化趋势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所产生的能源“替代消费”效应所决定的。中国的能源产业不仅满足了本国的需要,还在对世界能源生产方面做出了贡献。中国应该大幅度提高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例,降低煤炭等低能效能源的消费比例。增加能源进口是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必然选择。我国单位GDP能耗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只能期待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能源消费特点,以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和固定资产折旧为投入指标,以地区生产总值和环境正产出为产出指标,运用DEA方法构建能源效率评价模型,依据2008年各区域的相关数据,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能源效率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和评述,并对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FDI与中国省际能源消费强度间关系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素  王波志 《技术经济》2011,30(10):66-71
建立了能源消费强度和FDI规模的面板VAR模型和面板计量模型,采用1995—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能源消费强度和FDI规模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FDI规模对能源消费强度有显著的正向效应;FDI规模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保持在4.3%左右;FDI规模和能源消费强度之间呈典型的倒U型关系,说明能源消费强度随着FDI规模的增加而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的过程带动经济增长,同时对能源消费产生刺激和抑制双向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间通常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规律.通过建立脱钩模型,对中国1980年至2012年间城镇经济及产业与能源消费间的脱钩状态进行计算,发现总体上呈现“弱脱钩”状态.在从城镇经济整体、产业构成和能源强度几个方面分析了出现“弱脱钩”状态的原因后,提出了调整城镇产业结构、提高城镇用能效率和建立城镇居民健康消费模式三个建议,以促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实现“强脱钩”.  相似文献   

17.
《技术经济》2015,(12):83-92
在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的理论框架下,构建并推导了半参数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环境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如下:化石能源消费碳足迹较大的区块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且局部区域的化石能源消费碳足迹呈减小趋势;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环境影响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和空间滞后效应,其中时间滞后效应为0.8850、空间滞后(溢出)效应为0.6517,两者的贡献差距达15.18%;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环境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0~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很快,同时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生活能源使用方式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方式的改变最终渐近到能源消费种类结构,引起能源资源利用的变化.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主要表现为石油、天然气、其他电力对煤炭的替代以及煤的初级使用向清洁使用的转变,即生活能源使用的高级化和清洁化.虽然目前仍然表现出以煤为主的消费格局,但居民对成品油的消费日趋上升,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已呈现出石油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王锐  刘霞 《经济经纬》2007,(6):41-44
作为资源贫乏的能源消费大国,日本在国内致力于能源多元化、能源储备、节约能源和培育本国国际能源资本,在国际上展开与主要产油国能源外交,竭力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并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日本能源战略的走向无疑对能源消费日益巨大的中国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江华  邵帅  姜欣 《财经研究》2015,41(2):111-122
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实现能源总量控制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任务,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文章试图通过国际比较的视角来揭示城市化发展对能源消费产生的影响及中国现实.基于62个国家和中国30个省份的混合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框架下,就国际和国内的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考察,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我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情景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国内现实来看,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的倒U形关系,这意味着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随着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而且,中国的能源消费对城市化的弹性系数要远大于国际水平.情景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无法同时实现城市化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双重目标,只能通过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式来协调这一“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