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论大学生人际冲突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绿色人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研究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并调适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冲突现象的透视和分析,对大学生人际冲突的主要因素、调适策略以及和谐校园的构建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信誉: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社会资本,是社会性相互作用中人际合作所产生的资源.社会资本的主要形式有关于互动模式的共享知识(隐含知识)、人际关系与社会网络、信誉和信任、合作的规范等.信誉之所以成为社会资本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于(1)它是人际互动过程中彼此合作的产物;(2)其建立和维护需要投入资源,同时也能产生收益;(3)它同样是一种资源存量.信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信誉缺失的严重后果可以反证信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的主体,从本质上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最一般表现形式.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之基石,人际关系和谐不仅决定社会和谐的稳定状态,而且体现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文明程度.必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人际和谐理念,倡导人际和谐文化,培养人际和谐道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结合一些著名学者对影响企业人际关系的因素分析,文章梳理出人际距离等影响企业入际关系发展的七个最基本要素,并深入分析、比较了它们在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构成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个结构形象、层次分明的"瓶状"人际结构模型,为企业建设、发展生态人际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关系质量理论为基础,在分析供应链关系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供应链关系质量的维度。通过实地走访与统计分析,检验人际关系对人际信任、企业间信任以及供应链关系质量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人际关系对人际间信任、企业间信任和供应链关系质量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实证研究对正确理解人际关系的商业功能和提高供应链协作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范涛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重视社会结构的特征,阐明了价值观念和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内涵。集中讨论了社会资本的定义、来源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社会资本在我国社会中的具体表现,揭示了我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及其规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分析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的概念,以及我国在借用这一概念时所赋予它的含义之间的差异,并旨在探讨如何寻求用本土化的概念来构建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本文认为,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概念是:人缘、人情和人伦.重点对人缘进行分析概述并将其与西方人际关系心理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杨光燕 《时代经贸》2007,(7Z):109-110
本文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以及融资理论出发,论述了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是先选择内部融资,然后选择债权融资,最后才选择股权融资。与此相反,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却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特征。文中笔者着重分析了西方再融资理论不适用于中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顾客承诺的相关理论,从顾客与服务人员人际关系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情感与认知对顾客承诺的影响机理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人际关系的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都可以通过人员信任影响人员承诺,进而企业承诺,而情感成分还可以不通过人员信任而直接影响人员承诺,进而企业承诺。结论提醒企业管理者重视顾客与服务人员的人际交流,尤其是情感交流;同时应做好人员承诺向企业承诺转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尹超 《经济视角》2010,(10):27-28
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支出也随之水涨船高,传统朴素的人际互助与交往正在被异化成令人生厌的功利性人情礼俗消费。本文对S村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现状进行描述,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倡导适度的人情礼俗消费,以减少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人际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1.
任何翻译伦理受主体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国传统翻译伦理主要建立在义务论的基础上,而西方翻译伦理则以功利主义为基础;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注重体现人际关系,而西方翻译伦理则强调文本关系。这对现代翻译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了社会资本存在结构、认知和情感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高参与工作系统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参与工作系统通过员工和组织间的信任关系对创新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当认知信任很高的时候,由于搭便车、过度投资等原因,认知信任的上升反而会降低企业绩效。情感信任对组织创新绩效一直具有积极的影响。以往在中国情境下进行的研究发现,高参与工作系统更有利于提高人际网络联系的紧密程度,从而不利于结构洞的形成和组织创新的发生。虽然本文没有发现高参与工作系统对人际网络紧密程度的影响,但是发现人际网络紧密程度对于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高参与工作系统可能是一个悖论。虽然高参与工作系统可以提高组织信任关系和相互忠诚,但也降低了结构洞和弱联系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研究迁移模式对农民工重构人际网络的影响。迁移意愿在迁移模式影响人际网络的过程中起到显著作用;迁移距离和迁移规模对两个阶段人际网络都产生负影响,迁移时间对两个阶段人际网络都产生正影响;农民工在初级人际网络建立阶段群体差异不大,呈现"内卷性"群体特征,迁移距离和迁移时间都不显著,而在新型人际网络构建阶段群体差异显现,三种迁移模式均显著,构成新型人际网络差异性的重要原因;受教育程度、就业身份等显著影响人际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非参数马姆奎斯特(Malmquist)指数估算我国2000~2009年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分析了人均GDP、人口密度、教育水平、城镇化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给定资源投入情况下,东部的生产率增加值大于中部、西部,同时污染排放还小于中部、西部;人均GDP与TFP呈倒U型曲线,即环境要素生产率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关系;教育水平与环境要素生产率正相关,城镇化率和人口密度与TFP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西部业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为严峻的环境形势。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私人资本在西部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拉动内需、实现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BOT”投融资方式的应用无疑是上上之选。  相似文献   

16.
顾惊雷 《经济经纬》2007,10(3):77-80
企业内外有别的人际关系使得经理人能力得不到发挥,这一问题在我国企业中表现相对突出,但学术界对该问题并没有引起广泛重视.本文拟对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测度展开研究,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提取出表征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四个关键维度,然后对这几个维度进行信度和结构效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表征模型,最后根据模型评测样本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省区水平上的面板数据,借鉴Kiel处理面板数据的方法,对西部大开发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政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的物质资本投入虽然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该政策并没有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西部大开发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并没有显示出其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n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networks of access to resources in the professional trajectory of micro-entrepreneurs operating in an urban informal African economy. The analysis of social networks is rooted in Granovetter’s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framework combined with the dynamic and discursive concep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of Harisson White (embeddedness and decoupling). Life stories of micro and small entrepreneurs in Bobo-Dioulasso (Burkina-Faso) are analyzed by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network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f access to resources is a long-term process. A co-construction of social networks and economic activity is observed; it challenges the argument that social capital is a substitute for a lack of personal resources. The growth of small and micro activities is linked to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a social network, and even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ccess to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9.
韩民春  乔刚 《技术经济》2020,39(8):85-94
本文利用中国分省份面板数据,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实证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和工业机器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工业机器人显著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并且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有显著影响,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进一步考虑比较优势,发现高资本密集度有利于工业机器人发挥经济增长效应。从地区异质性角度看,东部地区遵循比较优势,机器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但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都存在违背比较优势的情况,抑制了工业机器人的经济效应;最后,进行影响机制检验时,发现工业机器人主要通过资本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但人力资本中介效应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