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股价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介绍了理性预期股价模型和适应性预期股价模型 ,并对两种模型的定价方法和实证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 ,得出了较理性预期模型而言 ,适应性预期模型对于成熟股票市场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结论对我国股市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1994年以来的经济数据,通过建立ARIMA模型和二阶段OLS模型对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中性理论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内中国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与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都有显著影响,且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影响更明显;但从长期看,预期货币与非预期货币对产出的正负效应相互抵消,中国货币政策表现为长期渐近中性。  相似文献   

4.
5.
在介绍我国通胀预期测量与估计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差额法、正态分布概率法、均匀分布概率法和Logistic分布概率法下通胀预期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通胀预期的理性或适应性的判断取决于我国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所服从的分布,均匀分布下的通胀预期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并且这种分布直接影响着政策制定部门抑制通胀的侧重方向。  相似文献   

6.
7.
理性预期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没有考虑到理性预期的影响。因此,受到理性预期学派的批评。文章明确引入理性预期,建立了基于中国数据的月度宏观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分析了宏观经济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宋彭 《经济与管理》2005,19(8):91-92,112
通过对1990-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数据进行检验,否定了在此样本区间内消费主体的理性预期消费假设;并利用样本数据建立了满足统计检验要求的且与实际拟合较好的消费模型,得出结论:消费习惯和可支配收入的变动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股市的理性泡沫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周春生  杨云红 《经济研究》2002,(7):33-40,62
传统理论通常把证券市场的泡沫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混为一谈。近期的研究却表明在一个完全理性的市场中 ,泡沫依然可以出现。本文首先对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理性泡沫的可能性提出多种理论解释 ,认为下列原因导致了我国证券市场泡沫的存在 :( 1 )上市审批制 ;( 2 )可供投资的证券种类少 ;( 3 )政府的托市行为 ;( 4)卖空机制的缺乏 ;( 5)套利机制缺乏有效性 ;( 6)上市公司很少分红 ,投资者买卖股票只是为了获得买卖差价。其次 ,我们通过分析所得的结果 ,提出应对理性泡沫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理性投机泡沫理论,采用方差分解法对2005年5月到2012年9月上证综指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的严重程度进行实证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同动态自回归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该方法能更有效地检测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严重投机性泡沫。  相似文献   

13.
作者通过人民银行发布的《全国储户问卷调查综述》中关于物价预期的原始数据,假定居民的物价判断分别服从差额法、正态分布、均匀分布以及逻辑分布的情况下,分别计算了不同分布下的通胀预期,并对其进行了适应性与理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胀预期形成机制的的判断主要取决于我国居民对于物价的预期所服从的分布,这直接影响着我国抑制通胀的手段与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赵振全  姚刚 《时代经贸》2008,6(3):157-160
本文以上海深圳股票市场为例,对上证、深证综指的5日收益率、10日收益率、20日收益率进行了多重分形分析.结果表明在各个时间标度上Hurst指数均表现为持久性特征,可见中国股市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的分形特征,这一市场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基于线性范式的有效市场假说是不适合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股市中政府定位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政府在股市中的定位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了政府保持对股市的适度干预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观点,本文还从政府监管的历史轨迹中找出一些有益的变化。说明政府是如何努力完善监管手段和提高对股票市场运行规律认识的。事实上,政府在股市中的定位是不断变化的。它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消费与居民收入以及股价变化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不存在财富效应,与国内其他相关研究结论不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消费与居民收入以及股价变化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不存在财富效应,与国内其他相关研究结论不同.  相似文献   

18.
作为“金砖四国”中的成员,中印两国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比较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后两国的股市波动性特征,对中国股市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借鉴意义。文章利用ARCH族模型对上证综合指数和印度孟买30指数日收盘价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比较解析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印两国的股市波动性特质,分析表明可变性和波动集簇性是两国收益率波动均呈现出的明显特质,而且印度比中国有更强的显示度;此外,中印两国股市收益正的风险溢价表现不显著;杠杆效应在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和印度孟买30指数收益率中均有体现,而且杠杆效应在印度股市的影响要高于中国股市。这对于确保中国股票和证券市场持续、稳定、强劲发展具有显著的理论说服力及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沪市为对象考察了我国股市的“规模效应”和“时间效应”。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中国股票市场并不存在西方国家股市普遍出现的“小公司 1月份效应”。但小公司“规模效应”表现显著 ,其中小公司股票在 3月份和 8月份的相对收益率明显强于市场指数 ,而剔除风险因素以后 ,统计数据显示小公司效应几乎在全年大部分月份都有较显著表现。分析上述“异象” ,我们认为 ,中国股市复杂的市场结构和制度背景所导致的小公司股票独特的流动性问题 ,是小公司股价存在持续超额收益率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0.
周宏山  路维春 《经济问题》2007,330(2):105-106
包括股票价格指数在内的许多金融和经济时间序列的动态特征,常常可以用随机游走或均值回返假说来描述,使用Zivot、Andrew(1992)和Lumsdaine、Papell(1997)提出的内生结构断点根检验方法,以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指数为例,考察股票指数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A股指数符合随机游走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