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效应研究起步比较晚,信贷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基于信贷渠道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更是比较少,而现有的经济措施往往又忽视了信贷政策区域差异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会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区域经济差异扩大,也影响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成果。因而有格要对国内外学者基于信贷渠道视角关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翔实的综述,从而为未来进一步研究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问题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2.
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货币政策体系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环节——货币政策的传导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保费收入、股本融资以及银行信贷规模等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检验了区域金融结构差异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重要影响。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发现保费收入、股本融资等区域金融结构间的变量差异在统一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着非对称性,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区域效应。改善货币政策调控的经济效应,提高货币政策传达的效率,需要政府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完善区域间巨大的金融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走在世界前列,货币政策能否继续发挥预期效果值得深思.本文将数字经济比重引入NK-DSGE模型,从价格粘性视角,研究数字经济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相比于传统经济,商品价格粘性不显著,动摇了货币政策非中性的微观基础;数字经济弱化了货币政策效果,既降低了增长效应的社会福利,又加剧了通胀效应的社会成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于美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符合数字经济深度发展的现实.数字经济环境下,相比于促进增长的目标,货币政策应该更多关注币值稳定,此外,宽松的货币政策应配合财政政策引流并加强托宾Q的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4.
刘海明  李明明 《经济研究》2020,55(2):117-132
本文基于贷款期限结构的异质性视角检验了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经济效应。首先,企业短期借款占比越高,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越大,说明较短的贷款期限会放大货币政策冲击对实体经济投融资的影响。其次,短期借款占比越高,紧缩货币政策条件下过度投资和经理人代理成本下降得越快,说明较短的贷款期限会强化紧缩货币政策与代理成本之间的负向关系。最后,短期借款占比越高,紧缩货币政策条件下企业绩效上升得越快,说明紧缩货币政策条件下贷款期限产生的治理效应超过了流动性风险效应。从非对称效应的角度看,期限结构视角下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强于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从异质性的角度看,对于成长期的企业、高成长性行业以及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而言,紧缩货币政策条件下短期借款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减弱。本文从贷款期限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具体机制,对于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总需求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区域中有结构性差异的金融体系对政策冲击的不同反应,产生出不对称的区域分配性政策效应。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货币政策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区域分配性效应进行实证考察,以便提出在操作目标和执行机制层面配合总量性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视角,从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渗透程度差异的实证分析着手,分析了金融结构差异导致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分配效应的机制和效应,由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经济金融化现象日益严重,宏观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更加复杂多变,货币政策的实体经济效应趋于弱化。基于此,本文从企业金融化视角,借助TVP-FAVAR模型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动态效应及其有效性。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是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重要传导机制,且具有时变效应;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存在期限特征,企业金融化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投机套利动机”随期限而改变;企业金融化显著影响货币政策动态调控效果;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相比,新冠肺炎疫情下货币政策与企业金融化动态机制的宏观效应更为显著。本文主要创新在于从企业金融化的关键机制诠释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时变效应,为抑制过度企业金融化、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参考借鉴,且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质押比例、私利侵占与违规行为视角,考察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压力增大时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受到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发现,紧缩性货币政策条件下,股权质押企业会削减质押比例,使得控股股东私利侵占行为有所减少,同时对违规行为起到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二级市场股票流动性对货币政策的治理效应产生影响:在股票流动性低的组别,其对质押企业私利侵占的治理效应更强;在股票流动性高的组别,紧缩货币政策对质押率的负向影响更大,对质押企业违规行为的正向治理效应更强。本文还证实了在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正向治理效应最终能够显著提升质押企业业绩。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静  彭月兰 《生产力研究》2006,(3):87-88,149
我国目前没有法律意义上承认的地方政府债务,因此,在研究政府债务对货币政策影响时,只是涉及中央政府债务。但现实中地方政府间接举债、变相举债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地方政府过多举债和支出会削弱中央政府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能力。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金融资源之争,以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宏观货币政策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有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讨论是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国际货币联盟中,它们同样适用于单个国家内部,特别是内部发展差异较大的大国内部。鉴于目前国内对基于跨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比较详尽的介绍,而有关一国内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还没有一个系统的介绍,本文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机制、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成果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角度对这一领域相关的成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启动内需、遏制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显著,经济区域化差异的直接表现为各地区金融发展不平衡,区域金融经济发展差异影响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导,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此通过分析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突出金融体系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基础上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建议。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就是货币政策具有真实效应,能够对真实经济变量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货币政策能够在保持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杨晓  杨开忠 《财经研究》2007,33(2):4-15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主要是统一的全国性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的不同需求。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的不同影响。其中,东部地区对货币政策最为敏感,中部、西部依次减弱。文章认为,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可以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某种程度的灵活的区域性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2009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措施,说明了2009年金融运行情况和特征,分析了2010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提出了货币政策建议。本文认为,2009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环境宽松,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2010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在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因此需要在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均衡增长,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的短期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经济的不同作用,货币政策可分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过去的6年里,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处于相对稳健的状态。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就是因为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对2004年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回顾及对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的实施效果的分析,我们判断,在2005年或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5.
论股票市场对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力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赤  吴丹 《当代经济科学》2002,24(4):21-27,43
面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通货紧缩状况,货币当局实施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银行体制上的缺陷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股票市场并不能在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之间有效地发挥传导作用;货币政策本身也受到了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为解决问题,应当在股票市场、企业投资环境和货币政策本身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2006年第1季度—2009年第3季度的时间序列资料,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以及物价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我国GDP增速在2009年第2季度已开始上升,并预计我国经济将在2010年第1季度走出通货紧缩。但根据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美国在两次石油危机和本次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操作的国内国际经验,综合考虑国际环境和国内情况,本文得出了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的时点和退出力度选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来自信用观点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货币政策的"信用观点"为理论前提,运用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直接融资还不发达、东、中、西部地区的银行体系特征还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背景下,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通过各地区的银行体系进行传导时,将通过影响各地区银行系统提供信贷的能力而影响各地区私人部门的信用可得性,从而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最终表现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为此中央银行必须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理论总结与对中国经济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两个新的视角对中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进行了重新探讨:一是特定货币政策环境下公司融资结构调整;二是产权异质性条件下的信贷配给。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独立信贷渠道的确存在,然而,其作用机制并非是基于像上市公司这样的企业的微观融资结构调整效应,而是经济中国有与非国有并存的产权异质性所导致的信贷配给效应。对于上市公司,独立信贷渠道的作用是微弱的,这一结果对于公司行业及规模是稳健的。实证结果同时显示,与通常的预期不同,在获取银行信贷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国有投资受银行信贷变化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将货币政策分解为紧缩性和扩张性,利用S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紧缩性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将更加倾向于加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结构、企业状况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倾向的差异,是导致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s provide a static two-country new Keynesian model to teach two related questions in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unilateral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s and the gains coming from the coordination monetary rules. They concentrate on “normal times” and use a thoroughly graphical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questions at hand. In this setting monetary policy is conducted using interest rates rules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between nations does not necessarily create the cas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 particular, they show that the conduct of optimal national monetary policies does not make any difference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as this creates a situation where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operates “Near 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Equilibrium” (N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