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总体结构上看,我国的工业化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在技术层面和产业分工上看,也还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位置,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化还是建立在以低成本和扩大规模取胜的基础上。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处于低端的位置是否意味着我们会长期固定在低端的基础上,是否意味着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推断.我们只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对此.人们是存在不同看法的。我们认为,尽管我国目前工业主要还处在技术的低端和产业分工的低端位置.但是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完全可以在世界工业化的领域里,包括从劳动力密集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广大空间占据竞争优势.寻求大国的新优势就是要在既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将竞争优势向技术密集的方向开拓。  相似文献   

2.
比较优势原理对发展中国家的误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军 《经济论坛》2005,(15):7-9
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力量有限,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结构提升缓慢,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也因此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受到更大的制约。例如反倾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成本优势和科技水平的局限性难以逾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适宜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成品,进口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之上。  相似文献   

3.
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中部崛起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涛 《生产力研究》2007,(18):109-110
中部崛起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表明:目前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而言,其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因而中部应基于要素禀赋结构选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他类型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以及自然资源型产业,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其资本积累速度;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相对变化,中部地区逐渐增加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生产工序国际分工和生产制造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制造业凭借低成本制造优势以及比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用投入产业法对中国制造业垂直专门化程度进行测算,并将15类产业按照产业要素密集程度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四大类别,结果表明VS比率增长最快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位为资源密集型产业,最低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5.
产业升级中的中国劳动成本优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最大的比较优势。我国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劳动成本上升和劳动效率下降的趋势,这是产业分工的低端劳动力资源数量过剩和产业分工的高端劳动力资源数量不足的具体表现。在产业分工的低端,劳动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的规模优势上;而在产业分工的高端,劳动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势上。劳动力资源在产业分工低端的规模供给,无法替代产业升级中的产业高端的素质需求。我国面对产业分工水平提升的要求,劳动成本优势的发挥应该依靠高效率克服高成本。产业分工知识含量的提高,要求提高产业工人的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6.
比较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的选择与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倍受关注,且存在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的争论,二者都主张利用动态比较优势,但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本文分析了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赶超战略的缺陷,认为目前中国尚不具备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发展战略的条件,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实施赶超只能欲速则不达,导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善,抑制比较优势的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符合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入世后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高科技产业链条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中国经济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此中国应加大教育的投入,在用人机制上进行制度创新。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化,逐步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地缘相邻,资源禀赋、生产传统十分接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部门结构也基本相似,在国际贸易中两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均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由于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技术资金实力也不雄厚,中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不具有优势,但得益于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相对高效。进入21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990-2004年我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IRCA)进行测算,并利用测算结果对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十五年间,我国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从比较优势已经转变为比较劣势,显示出我国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资源匮乏的局面;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上逐渐显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自始至终都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但是,已经开始呈现弱化的趋势。第二,简单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长期经济增长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贸易利益损失,也就是说,劳动力要素的福利会使经济增长出现恶化的趋势。我国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要协调好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建立国民创新机制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朝阳  陈煜 《经济学》2006,5(2):579-590
本文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否遵循了巴拉萨的阶段比较优势理论?在分析时,把出口产品分成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并计算这三大类产品在1980-2000年期间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比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基本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并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10.
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国际技术溢出、产业内资源再配置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并就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讨了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将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外包出去,会对相对工资产生静态负向影响,并且这一效应在技术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越明显;但随着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相关的生产技术提升,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分工缩小工资差距的效应会逐渐减弱。本文利用19952009年中国工业细分行业的样本,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基本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但分工缩小工资差距效应的减弱趋势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12.
信息产业的产业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无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韩国、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约而同地将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因此研究信息产业的产业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何处 1.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裕,人均土地面积和人均资本都相对稀缺。以纺织品出口为例,在目前纺织品出口前十名国家中,我国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仅0.62美元,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尽管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发展,但即使到本世纪的上半叶,我国仍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劳动力成本仍将在较低水平。从这方面看,在今后的数十年内,我国在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2.客观分析我国的出口结构。最近20年以来,中国出口结构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下的“逆”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结构向非熟…  相似文献   

14.
发挥比较优势,寻求区际间的互补效应,是我们设计经济发展思路的最重要出发点。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资源约7.3亿人,占世界总量的26.3%,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无疑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否遵循了巴拉萨的阶段比较优势理论?在分析时,把出口产品分成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并计算这三大类产品在1980—2000年期间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比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基本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并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中国出口结构变迁的数据分析后得到三个发现:一是作为全球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比重快速下降。二是出口结构不断转向包含更多人力资本的技术类产品,表明劳动力要素禀赋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制造业中的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出口竞争力还很弱,预示着提升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是未来出口结构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地域分工原理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水平的分工基准,即把我国传统的按生产要素禀赋形成的垂直型产业间分工的分工单元细划,把分工单元由产业转化为产业内的工业部门和工业产品,逐步实现高增长率产业内的各个部门或产品在区域间分工,二是在产业内各工业部门水平分工的基准上按相对优势分工。  相似文献   

18.
是否需要继续发展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比较优势"的利弊之争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争论焦点。文章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立足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认识和处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澄清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误解,拟对我国出口产业的战略调整提出一定的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使用投入产出表计算中国制造业的外包率,并根据制造业要素密集度的不同,选取三个代表性产业分别分析服务外包对这些产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服务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小,在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中,服务外包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效果最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实证分析:1998-2008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中国比较优势长期维持在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制成品上,并且优势不断加强。传统的分类分析高估了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通过产品的技术分类分析发现,在真正的中、高端技术产品上,中国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并且比较劣势不断恶化。今后应努力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加快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的步伐,提升制成品的技术含量,积极开发高端技术产品,力求真正在中、高端技术产品上获得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