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广东经济数据为基础的回归分析表明,对于改善区域创新环境而言,企业研发效率最高,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研发效率次之,高校研发最差。因果检验进一步指出,企业研发与工业相互推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研发受到工业和企业研发的负向拉动,高等院校研发只是单方向推动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该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采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6》的分析数据,对全国区域创新环境的四个分量进行经验讨论,对影响创新绩效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市场需求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正影响,但影响相对有限。因而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优化创新环境,采取行政、金融支持等手段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外高技术产业区发展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新产业区理论的分析,认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区的进一步发展,应当借鉴新产业区的发展理念,使高技术产业区真正成为国家经济的增长源、产业组织的孵化器,促进经济积极、持久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彦普 《经济师》2002,(12):89-90
文章分析了FDI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高FDI质量是进一步吸引外商投资的基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使区域成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 ,经济本地化为吸引外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区域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外商直接投资 ,也需要区域创新环境的支持 ,而外商直接投资会对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推动区域创新环境建设 ,反过来又刺激了外商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5.
石峰  戴冬阳 《技术经济》2013,32(1):40-43
从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区域创新系统环境、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理论、基于演化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等方面,对国内外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指出了现有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建区域创新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2001~2006年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以揭示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以及地区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知识正在成为创新的核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从重商主 义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政治经济中心从“贸易”向“生产”;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演进时,政治经济中心正从“生产”转向“发现、发明和创新”。知识正在成为创新的核心,知识创新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面临这一历史重大变迁及其带来的挑战,国家  相似文献   

8.
首先利用熵值法从基础设施环境、创新性教育、主体、投资、制度、金融环境以及市场化程度7个方面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包容性创新环境进行测度。利用2011-2015年数据检验包容性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包容性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最后,为了营造良好的包容性创新环境,提出东部地区要避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极化效应”,形成对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涓滴效应”,中部地区构建创新的“洼地效应”以及西部地区形成“本地市场效应”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超效率模型测度了2009-2012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大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比较分析了政府研发资助、市场化等环境因素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高校创新效率最高,企业参与创新活动的强度与三大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政府研发资助是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阻碍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提升。对外开放对企业和高校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对科研机构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同时,应注重发挥劳动者素质对企业和高校创新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原始创新是我国新世纪科技发展的战略新思想.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对区域进行原始创新的可行性和显著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与湖南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琳 《经济地理》1999,19(3):74-77
知识经济的兴起,给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湖南作为我国的一个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科技实力相对雄厚,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首要条件。本文认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成为湖南发展知识经济的切入点,并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知识经济测度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伟忠  杨英宝 《经济地理》2002,22(3):285-288
文章论述了知识经济对河南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总结知识经济测度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价河南经济的知识投入,知识产出和储存,知识流通和扩散以及知识学习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测度结果表明:目前河南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中下游,与美国差距很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知识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优势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芸 《经济地理》2001,21(1):1-3
文章从区位论的角度探讨了区位优势在不同社会时期内函的变化,通过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新定位及重要作用,以及知识经济的特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知识经济时代区位优势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英明  牟莉  姚士谋 《经济地理》2001,21(2):146-149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货币化和信用化基础上的金融经济。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与区域金融结构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推动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与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永庆 《经济地理》1999,19(6):18-22
知识经济的兴起必将对人地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一个新型的人地关系体系必将逐步形成。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也面临机遇和挑战。面向知识经济革新、发展经济地理学,强化经济地理人才培养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李娟文  王启仿 《经济地理》2000,20(4):6-9,25
本文简介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及划分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出发,以北京,广东,湖北,西藏自治区为例,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现状及地域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主题公园的区域经济影响、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永文 《经济地理》2005,25(5):694-697
主题公园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继名山大川和文物古迹之后出现的一个新亮点。主题公园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驱动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等。但不合理的主题公园建设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文章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认真探讨了主题公园合理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区域物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机理与实证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维林 《经济地理》2011,(9):1493-1498,1510
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及耦合结构进行模型设计和仿真实证,分析了其三大作用子系统及多重嵌套反馈回路,结合天津滨海新区案例,模拟了自适应、物流系统适度超前和其它产业优先三种发展模式下的协同演化路径。结果表明二者存在自适应调节机制,物流适度超前短期内会略微减缓区域经济增速,但长期则能使区域经济增速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正反馈机制” 的存在既是新经济出现持续高涨的原因,又是新经济出现市场失灵的关键原因。高新技术变迁一旦在核心技术处于垄断地位之后将陷入“闭锁” 状态,从而限制创新的方向只能局限于原有的“技术范式”之中,并导致盈利空间加速性下滑。这种盈利空间的加速性下滑将反映在纳斯达克指数急剧下滑之中,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 以及“国际股市共振效应” 的传递,加速经济的波动,从而导致新经济周期的形状既不同于“V”,也不同于“U” 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区位选择、地区差距与区域经济分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业的空间分布存在“倒U形曲线”。为了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落后地区地方政府采取贸易和要素管制政策。这种政策导致发达地区产业的提前进入,出现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地方保护性政策得以产生并不断被自我增强,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分割。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能够改变地方政府的最优政策选择,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