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城中村是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近期的征地重点,调研结果显示城中村失地农民对土地征用、利益补偿和保障服务满意度不高。征地过程不透明,征地补偿费标准不统一,农民分得补偿经费比例过低,缺乏对被征地农民安置和就业的配套措施,安置措施不能确保对失地农民的长效保障等是主要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应明晰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给予农民直接参与征地谈判的权力并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完善风险共担筹措安置资金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围绕土地征用问题,各利益主体间矛盾重重,纠纷不断,失地农民上访频繁,某些地区甚至还引发了暴力冲突,征地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政治问题。根据笔者自己的亲身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并不是农民反对征地,相比这么低的农业种植收益率,很多农民反而乐于被征地,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征地问题,其主要原因是:①农民觉得征地补偿标准太低,政府征用和出让土地的巨大价差,让农民觉得不合理、不公平。②虽然国土资源部公布了土地征用补偿的参照标准,但由于本身的补偿标准太低,补偿标准的弹性度很大,各地并没有完…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也是农民主要的财产形式,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首要是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从当前农村土地征用和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看,大量的征地矛盾中存在着公权侵犯私权,行政权侵犯财产权的根本问题,例如:征地范围过宽导致滥用征用权,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导致利益分配不均,征地程序缺乏导致政府权力失衡等等。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的推进使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急剧上升。由于土地产权不清晰、征地范围不明确、征地权行使和征地补偿不规范及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立法,防止征地权的滥用;完善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制度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①征地问题仍然是农民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尽管国家按照相关的条例要给被征地的农民相应的补偿,但在实际的补偿工作中,被征地农民得到的补偿并不合理从而造成了利益受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被征地农民是一种正常和必然的现象,问题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而在博弈过程中一些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本文通过分析征地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以及征地过程的委托代理来说明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受损及所处的被动地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补偿? 农地征用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因此要补偿;而且因为补偿不公,所以要提高补偿,使征地更能体现公正,保持公平。于是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统一年产值倍数,应按照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则,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确定。经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当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高补偿标准执行。根据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的新版“征地补偿标准”,如果给予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合计按30倍计算,仍不足以使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话,当地人民政府将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土地征用补偿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土地征用补偿过程不透明、征用补偿方式简单化和征用补偿费用不及时,已引发土地征用中的诸多矛盾。因此,应采取明确征地补偿具体项目、留存比例和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针对性措施,以保证土地征用等工作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以苏州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德明 《生产力研究》2005,(8):44-45,10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许多农民被迫成为失地农民,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被政界和学界所关注。本文从土地功能演变角度阐述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然后以苏州为例,在评价现行征地安置补偿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并对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破除阻碍农民增收的制度障碍。1.改革现有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1)对《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进行修改,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的主体,强化农民对承包经营耕地的财产权和处置权。(2)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其他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不得启动国家征地权。(3)全面建立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取得制度。(4)彻底改革征地补偿费用计算和分配办法,特别要把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费用纳入计算内容。(5)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征地补偿标准以耕地常年产值为依据,以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的发展建设,与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发达国家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为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宝贵借鉴.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可通过提高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方式、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保障系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转用,农民失去了可维持生计的保障。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关职业技能水平低下,而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他们处于劳动力市场上竞争的弱势地位。根据国际经验,促使失地农民摆脱弱势地位的有效措施是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这不仅能直接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而且能间接引导其走向未来发展之路。文章从教育政策、税收金融政策、财政与土地政策等方面分别探讨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保障系统。通过这些政策的组合与创新,充分发挥正效应,减少征地冲突和障碍,从而达到提高失地农民培训效果,提升其自身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适应城市生活以及满足再就业教育的需求,进而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相似文献   

12.
生态作为一个生物学的范畴,运用在社会科学当中已形成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它所确指的平衡、持续、整体分析思路是有别与系统分析法的一种更为全面的研究方法。失地农民可以看作是自然生态失衡下所产生的一群特殊弱势群体,建立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简单地照搬原有城镇模式,而应从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生态的基础物质条件入手,系统把握当代农村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持续、与自我调适性,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寻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产生了规模不小的各类弱势群体,而失地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文章试图从国际视角出发,通过详细的文献梳理,对西方反社会排斥实践尤其是补偿性教育进行经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与国内已有做法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补偿教育是国外反社会排斥公共政策的研究热点。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发现西方不仅从生存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了援助,而且用补偿教育的手段对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进行了本质提升;反之,国内对失地农民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补偿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培训的运用。所以,文章建议国内应从社会责任观的培育,发展性公共政策体系的建立以及法律、金融措施保障三方面展开深化研究。这对提升弱势群体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而走出"边缘化困境"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初期,为了满足农民的温饱诉求,党和政府逐渐认同了农民推出的“大包干”做法;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为了满足农民外出从事非农就业的诉求,党和政府赋予农民自主流转其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权利;现在,为了满足农民享有土地财产权益的诉求,党和政府应赋予农民土地股份的权利,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按份共有的改革目标落到实处。股权是集体经济的基础。改革初期以含义模糊的承包权替代含义清晰的土地股权,是为了达成改革共识;现在以含义清晰的土地股权替代含义模糊的土地承包权,是改革深化和认识与时俱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国外关于农地流转的理论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比较国内外农地流转,中国农地流转率偏低,土地私有化并不必然带来有效土地市场的建立,土地租赁市场已经成为农地资源配置的最主要方式.农地市场的发育不仅取决于农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制度环境、经济环境、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也是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实行农地制度创新,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发展农村金融与保险市场,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培育中国土地市场,推动农地流转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土地增量储备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机理与土地增值收益测算,以便于确定增值收益分配。依据土地增值原理,可以将土地增值分为“相对增值”和公共增值两部分,并建立“相对增值”和公共增值的计算模型。利用重庆市近年的土地储备交易数据和相关资料,测算出近年来农民集体在土地征收环节的相对增值约占到总增值量的23%,而公共增值约占77%。研究结果显示,现行土地征地补偿制度对农民利益损害严重,应改革征地制度,保障增量储备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7.
农民权利配置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情况。本文力图明晰农民收入增长中权利配置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找到解决对策。本文首先对农民权利配置与农民收入关系做了理论及描述性分析,进一步实证分析了1994-2011年农民权利配置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以来,国家配置为主的配置方式,与国家支农支出、农地流转比例、农用机械总动力有关的权利配置和其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系数的匹配不当,收益权配置为主的配置偏好共同导致农民权利配置效率偏低,影响到农民收入增速长期低于GDP增速。本文建议控制直接补贴规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适度控制农地流转的比例及速度,引导农民开设家庭农场,扶持专业化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农民权利配置效率,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18.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户是土地流转和经营的主体,农户行为对土地流转规模、流转制度和流转模式具有一定影响。随着土地流转的频繁发生,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必然会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特征,探索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对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土地流转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贵州省为调研区域,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元,在获得样本农户土地流转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特征,寻找土地流转的微观因素,为促进农户土地合理流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而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附着于土地之上的一系列权益,但是其他形式的保障形式却没有相应建立起来。因此,失地农民群体的权益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在征地过程中的有关利益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博弈,从博弈层面探析了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机理,并阐述了形成目前土地收益分配格局的经济原因,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及有关制度建设,提出了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可操作性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地根经济视角下土地政策反周期调节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地根经济论"与土地"三位一体"属性相结合,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土地宏观调控的作用机理,这一机理包括实物配置、价值配置和产权配置三个方面。本文认为,基于"三位一体"属性和地根经济论,把握土地政策参与反周期调节的作用机理,有助于形成更加清晰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