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主要指的是城市在建设中能"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雨水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因此,海绵城市也可以叫做"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的出现,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上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来说,我国已经确定了相应的建设时间表,并且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相应的建设方案.我国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使70%的降雨能够就地消纳和利用,减缓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污染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作为参与主体,存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基于上述问题,借助囚徒困境理论,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的策略选择。研究表明,政府应当兼顾长远利益,扫除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加大海绵城市投资力度,企业和公众也应当积极主动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从而实现三者利益最大化,以期能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解决我国城市水生态系统恶化的有效路径之一,本文以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大海绵体建设的路径,有效利用城市郊区空间的具体对策,希望对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邹萍秀  曹磊  王焱   《技术经济》2019,35(8):72
当前中国面临着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水问题,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及实践,并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为例,结合国内外雨洪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构建了以分区而治、内外联合为主的“弹性”雨洪管理系统。将校园划分为3个子排水分区,阐明“海绵城市”的理念。校园设计提出了保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修复来减缓施工造成的损害,并在设计和施工中使用低影响开发(LID)实践等设计目标,以期指导我国海绵试点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环境经济》2015,(Z1):38
财政部最近发出通知,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推进,针对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通过解析澳大利亚城市水管理目标的转型及水敏城市设计(WSUD)演进过程,将水敏城市设计演进分为萌芽、产生、示范及应用4个阶段,进而分析其演进中的成功经验与前沿趋势,为我国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景观规划设计以启示与借鉴。认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行政与制度建设、设计科学依据、项目监测与评价、项目示范推广,以及处置序列合理组织5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突破,从而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也是城市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城市政府认真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改进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的城市设计应具有降低城市内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净化城市水等功能.海绵道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设施能够大幅度减少城市不透水铺装面积,大幅增加雨水渗透比例,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能够降低行车噪声,提高雨天行车安全性.鉴于此情况,本文针对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海绵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将城市雨水有效地收集、蓄存、利用,因而能够起到防治城市内涝和缓解城市水资源缺乏的双重作用。但是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用地紧张、水体污染等方面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结合山地城市济南市的地貌、水文特点,提出了山地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合理对策。具体对策包括:结合城市化过程的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注意灵活多样的雨水收集、蓄存方式相结合以降低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本;科学设计集、蓄水设施以防止城市雨水污染;充分利用城郊空间以破解海绵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兼顾就地滞洪、减少雨洪灾害、控制非点源污染、资源化利用雨水、美化城市环境等多个目标的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这个系统的建设意味着从传统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社会技术转型。参照澳大利亚的发展过程,研究显示在海绵城市发展前我国城市大多数还处于"城市高效排水控制阶段",并在国家大力推行之后迅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转化依赖于社会技术体制主导的发展路径。我国的大量推广对这个发展路径非常有利,但同时也会伴随快速发展中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政府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应该从宏观到微观三个层面承担更多的角色,从进一步构建社会大环境、创新管理机构和社会技术体制、促进机构合作和研究、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等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的迅速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