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伟  何莉 《技术经济》2007,26(5):107-1121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本文运用Shorrock的分解方法分析对外贸易对中国日益扩大的省际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发现1978-2005年对外贸易对省际经济增长差距拉大的贡献率为33.77%。接下来,本文将对外贸易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机制归纳为乘数机制、技术扩散机制、集聚机制和竞争机制。最后,本文指出缩小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有利于平衡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外贸易政策是影响一个地区对外贸易水平,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要素。文章基于辽宁省对外贸易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合辽西北地区对外贸易的宏观政策,重点分析了出口贸易和招商引资两大政策存在的不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优化出口贸易和招商引资政策,并提出优化对外贸易政策、提高辽西北地区对外贸易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直观描述地区经济差距、地区进出口贸易结构、规模间的不同并统计度量,最后分析了我国东西中三地区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可能存在的联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对地区发展的变动,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努力实现向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靠拢。  相似文献   

4.
马丽君  敖烨 《经济地理》2023,(1):206-216
文章以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作为衡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指标,从“东西”和“南北”两个视角,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0—2019年的旅游发展差距进行了测算和地区分解,使用QAP方法对地区旅游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地区旅游发展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旅游收入的地区差距比旅游人数大。地区间差距是“东中西”地区旅游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是“南北”地区旅游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大于南北方地区,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差距下降速度快于南北方,表现为南北方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差距逐渐赶超东西部地区。各地区旅游发展差距排名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旅游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资源、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客源市场等,各因素的边际效应存在时空异质性。全样本QAP回归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公路密度和人口数量是影响地区旅游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地区差距的贡献在不断减小,公路密度和人口数量的贡献在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5.
我国对外开放基本上是按照从沿海向内陆的顺序逐步展开的,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所导致的地区间对外贸易差异与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是否存在着某种关联?以1994—2009年为样本期,以经济依据划分的东、中、西部为对象,实证考察了我国地区间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证明S—S定理不成立,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是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总被引:98,自引:3,他引:98  
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高于现阶段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同时这一集聚效应在省际之间有存在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情况,在非农产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都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在各省之间的趋异,将地区差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7.
经济开放度既是衡量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表征.本文选择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总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总额与GDP等指标,采用加权平均法衡量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依然较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营造外商投资洼地,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引进外贸服务人才,以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加快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苏锡常地区和苏中、苏北地区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入21世纪的江苏已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江苏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多年已进入全国前列,但全省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却明显不平衡。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迅猛,苏北地区发展却相对滞后。同一政治环境和政策条件,为什么江苏不同区域存在如此难以弥合的经济发展差距?该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解释长期困扰江苏经济发展的谜点———区域创新能力要素差异。  相似文献   

9.
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关系探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从要素、产业和产出(与生计)三个层面对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要素的差异可以在建立共同市场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产业差异的存在如果是以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就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在产出(与生计)层面上,适度的差异对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实现,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协调发展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手段。当然,如果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反过来也能够促进要素更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分工、地区优势互补;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因此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相互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制度约束条件下对外贸易对于环境污染影响。结果表明:在我国存在着"污染避难所"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的提升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程度;门槛模型回归的结果表明当制度质量低于一定水平时,对外贸易总额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而当制度质量高于一定水平时,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The paper disaggregates productivity shocks at a firm level into idiosyncratic and aggregate risks, and studies their impacts on inequality, growth and welfare. It develops a growth model with human capital and incomplete insurance and credit markets that provides a closed‐form solution for income inequality dynamics. We find that uninsured idiosyncratic risk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inequality, growth and welfare. They are the source of nondegenerate wealth distribution. A lower weight of these shocks leads to lower steady‐state inequality, higher growth and welfare. A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that serves as social insurance against such risks increases welfare and decreases inequality. But, it also decreases growth by distorting individual consumption and saving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城市化不仅要解决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问题,还需要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城乡一体化是现阶段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均质,其基本含义是通过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交流与组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强化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的市场功能,发挥中心城市对外围区域的支配、联系和溢出等效应,促进城乡设施、产业、空间的紧密联合乃至融合。  相似文献   

17.
Limited information is the key element generating price dispersion in models of homogeneous-goods markets. We show that the glob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price dispersion is an inverse-U shape. We test this mechanism for the retail gasoline market using a new measure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commuter data from Austria. Commuters sample gasoline prices on their commuting route, providing us with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share of informed consumers. Our empirical estimates are in line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We also quantify how information affects average prices pai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urplus in the gasoline market.  相似文献   

18.
Review of Smeeding, T., O'Higgins, M., and Rainwater, L. (Ed.), Poverty, Inequali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orooah, V. K., McGregor, P. P. L., and McKee, P. M.,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und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相似文献   

19.
20.
We use statewide administrative data from Missouri to examin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high schools over student sorting to colleges and majors at 4‐year public universities. We develop a “preparation and persistence index” (PPI) for each university‐by‐major cell in the Missouri system that captures dimensions of selectivity and rigor and allows for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sorting.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students' high schools predict the quality of the initial university, as measured by PPI, conditional on their own academic preparation, and that students from lower–socioeconomic status high schools systematically enroll at lower‐PPI universities. However, high schools offer little explanatory power over major placements within universities. (JEL I2, J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