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逐步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快捷途径。平凉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是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无论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是从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都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上。而实践证明,劳务输转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西部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提高.但总体来说,就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入手,分析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探索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优势,建立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的途径,并结合各地先进经验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4.
5.
6.
7.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我国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要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对接的若干思路,为地方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9.
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演变——以珠三角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吸纳的劳动力也先后经历了以本地农村劳动力为主、以本省农村劳动力为主和以外省农村劳动力为主三个阶段。随着产业和劳动力的持续集聚,珠三角地区产业重型化和高技术化趋势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周边地区转移的趋向。产业转移是企业的自发的市场行为,政府主要起引导和服务作用。周边欠发达地区要抓住珠三角产业向外转移的契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由大规模异地转移向就地或就近转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兼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区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Ⅰ型和Ⅱ型并且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A型和B型这两个新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田野调查>课题对于成都市10个县(区、市)、34个乡镇、102个村、1020个农户抽样调查所取得数据,对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短期内技能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大,长期内教育程度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大;而区域自我吸收--这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都模式"的要义.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高失业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关注就业安全问题.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基于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构成部分,通过考察就业率的变化,拟定\"失业警戒线\"等指标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有效运行.二是从就业机会的获得程度、就业能力、就业环境和条件、就业的公平待遇以及失业后保障其基本生活满足程度等方面,考察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基于第二层面,考察制度约束下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三农"问题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柯珍堂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1)
三农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收入低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打造原生态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佳径之一。对于农民来说,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为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并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改进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带动农村城镇化;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增加农业产出,有利于农产品的就地销售。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表明: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主要是由以商务服务业为主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以教育、医疗卫生业为主的社会服务业就业增长推动的。生产者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是今兽譬国就业增长的主要领域.但服务业难以承担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是今后转移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运用CHIP2013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本地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使用本地非农就业网络作为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本地非农就业家庭的年生活消费总额比农业就业家庭显著高出15.5%-28.2%。机制分析表明,收入提升和边际消费倾向增加是本地非农就业促进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可能机制。受雇形式的本地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大于本地自雇就业,且本地非农就业对多数消费项目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市场发生结构转变的新形势下,农村地区非农就业的发展将有利于发挥农村消费市场在提升内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博弈分析--对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托达罗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城市失业现象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否定,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具备一定的解释力。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从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差别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两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