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贸易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正在减弱,有效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共同繁荣和发展.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省际间的区域贸易壁垒却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这严重影响国内居民的消费以及经济的稳健增长.于此,对于国内省际间贸易壁垒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采用价格指数法来分析华中地区的区域贸易壁垒发展情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指数化,借助模型来模拟分析贸易壁垒对经济的主要方面的影响,旨在为减弱贸易壁垒,改善各省份间的贸易流通状况,促进各省份贸易乃至经济的共同发展以及全国经济一体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2.
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利用2008年中国交通部省际货物运输周转量的普查数据,本文在引力方程的基础之上引入交通变量,以此来验证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2008年中国省际贸易的边界效应处于6—21之间,这一数值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边界效应值比较接近;(2)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中国的区域贸易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3)交通基础设施越发达,则边界效应越低,说明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中国区域贸易量的增加主要是促进了省际之间的贸易增加。所有这些均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2003—2005年中国省际产品贸易及缴纳增值税的数据,在边界效应模型中对省际贸易的本地偏好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发现:在各种模型设定下,中国省际产品贸易确实存在明显的本地偏好;在控制了经济规模、对外贸易、行政区划、临近效应、双边及多边贸易壁垒等因素之后,历年的省际边界效应大约在4—6之间;2003—2005年,省际边界效应没有出现一致的变化趋势。本文的结果表明中国国内产品市场的一体化已具备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行伟波  李善同 《经济学》2009,(3):1455-1474
本文采用2003--2005年中国省际产品贸易及缴纳增值税的数据,在边界效应模型中对省际贸易的本地偏好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发现:在各种模型设定下,中国省际产品贸易确实存在明显的本地偏好;在控制了经济规模、对外贸易、行政区划、临近效应、双边及多边贸易壁垒等因素之后,历年的省际边界效应大约在4—6之间;2003--2005年,省际边界效应没有出现一致的变化趋势。本文的结果表明中国国内产品市场的一体化已具备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的省际贸易壁垒:现状、原因与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市场一体化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而省际贸易壁垒则是阻碍其实现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省际贸易壁垒的特点是总体上很高,但存在下降的趋势。从原因上看,历史与现实经济政策的因素都有。省际贸易壁垒扭曲了价格,阻碍了分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从制度入手加以改革和纠正。  相似文献   

6.
封闭经济约束为解释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提供了来自经济一体化的新视角。本文利用1985—2007年中国省际城乡面板数据考察省级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变动,以验证封闭经济约束假说是否适用于中国。本文研究发现:省级居民消费存在过度敏感性,但剥离全国层面消费和收入总体波动后,敏感性会稳健地明显降低。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变动表明,省级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主要归因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相对于各省份之间国内商品和金融市场的更封闭。为有效提振居民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亟须通过提高金融和商品贸易开放水平并拓展贸易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来纠正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尽快完善金融体系运行机制、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落实贸易市场多元化和产品多样化战略、降低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物流成本是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省际贸易快速发展,由此带来隐含碳转移,如何推进省际经济均衡发展,探讨隐含碳省际补偿机制势在必行,而省份间隐含碳权定价成为关键。基于此,首先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各省份的二氧化碳净转移量。其次运用成本重置法构建碳权定价模型,运用因子分析估算地区调整系数,测得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权价格,结合各省份净转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权价格提出区域内的补偿标准方法。最后,以泛长三角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是隐含碳的净输出省份,山东、湖北是隐含碳的净输入省份,江西、安徽由隐含碳输入省份变为输出省份。  相似文献   

8.
封闭经济约束为解释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提供了来自经济一体化的新视角。本文利用1985-2007年中国省际城乡面板数据考察省级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变动,以验证封闭经济约束假说是否适用于中国。本文研究发现:省级居民消费存在过度敏感性,但剥离全国层面消费和收入总体波动后,敏感性会稳健地明显降低。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变动表明,省级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主要归因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相对于各省份之间国内商品和金融市场的更封闭。为有效提振居民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亟须通过提高金融和商品贸易开放水平并拓展贸易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来纠正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尽快完善金融体系运行机制、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落实贸易市场多元化和产品多样化战略、降低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物流成本是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物流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等西部省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对中国西部区域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报告了西部各省域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现状。通过采用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进行了区域物流业及其相关产业与区域经济间的相互影响调查,反映了西部各省区域物流业与经济关联度之间的互动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取得西部省域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并不显著的基本结论,西部各省市区的物流业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省域存在明显的差异;西部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在产业间不同,地区间也存在着差异,应当探索符合区域自身特色的物流业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城市、省份、区域三个层面对我国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金融集聚的空间特性十分显著,金融资源会加速向中心城市、金融中心或沿海省份、东部地区集聚;在不同省份,经济增长与金融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相邻省份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集聚程度高的地区能够对周边区域形成较强的辐射和带动;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依赖性会引发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1.
论跨边界次区域物流运输一体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进  刘养洁 《经济地理》2012,32(6):98-102
以世界经济一体化为背景,通过分析我国沿边省区边境贸易中物流成本结构,并对比分析一体化前后的物流总成本,提出跨边界次区域物流运输一体化的构建思路:首先,确定物流运输枢纽城市;其次,规划建设区域边境口岸体系;第三,规划建设区域边贸运输通道。并以新疆—哈萨克斯坦物流运输一体化构建为例进行实证。最终形成"核心枢纽—枢纽—边境口岸"共同构成的物流运输网络,降低边境贸易中的物流运输成本及总成本,促进中国传统边境贸易向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的发展升级,并带动和辐射边疆各省区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尽快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且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2.
有关技术追赶的经济研究多从行业(企业)特征因素出发,而轻视了区域间合作的溢出作用。从价值链和经济联动的视角拓展有关技术追赶的经济分析框架,基于2007年、2010年中国30省区区域投入产出表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研究双边经济和技术追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国内价值链中,省际间的双边经济带动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各省份技术水平,缩小与国际前沿技术的差距;双边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样提升了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其技术升级;参与全球价值链也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升级具有正向溢出作用,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分工依然是中国保持技术追赶的重要方式。建议加强中国区域经济联动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部六省1994-2012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对物流发展水平指标提取主成分,发现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综合水平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入世后得到迅猛的发展;采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测算的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出口贸易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演化。借助SVAR模型实证表明:中部地区FDI与物流发展水平及出口贸易结构之间呈现了良性互动效应,但物流发展水平只是与FDI显现了互动,而未能有效促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在吸引FDI促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方面,物流依然是中部区位优势中的一块短板。基于实证结果的启示,文章最后提出中部地区应考虑将提高区域物流信息化水平、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及标准化等作为政策的着力点,改善物流业软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FDI有效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及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2001-2010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人口、固定资产投资等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正相关,与人口、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应从人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区域间物流合作,以促进地区物流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锦良  宋国宇 《技术经济》2011,30(11):45-51
利用1978—200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通过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并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我国不同省市的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区域流通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流通产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弱于其对东、西部地区的贡献。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在天津、湖南、贵州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误差修正机制显著发生,其流通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在海南和重庆,误差修正机制发生,但两者仅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在北京、山西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误差修正机制的作用较弱,两者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不明显,但短期因果关系显著;在辽宁、江苏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误差修正机制尚未发生,两者间不存在长期因果关系,仅存在短期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贸易高质量发展是高效优质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和资源的关键抓手,能够有力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际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贸易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是数字贸易能够有效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且这种影响受到市场开放度的调节;此外,从数字贸易各维度看,其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二是数字贸易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和物流业升级对贸易高质量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三是空间回归表明某一地区数字贸易发展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负向溢出效应。进一步的拓展性分析发现,在东部、中部地区数字贸易能够有效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对西部地区虽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明显;数字贸易各维度中,数字技术在中部地区对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产业化贸易在东部、中部地区对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有助于理清数字贸易和贸易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及作用机制,为我国通过发展数字贸易进而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撑,为政策决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睿  孙雨芹  于渤 《技术经济》2022,41(5):12-24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9年28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研究省际创新绩效溢出效应空间格局,分析三维距离对省域创新绩效空间溢出影响,探索通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促进创新强省创新绩效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省域创新绩效由低向高增长阶段对邻近省域产生回流效应;在高位增长阶段,对空间邻接和地理距离邻近、经济水平差距大的省域具有回流效应;对空间邻接、地理距离邻近和经济距离邻近省域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原始创新力对区域创新绩效溢出效应的促进越明显,且呈倒U型曲线趋势;经济水平差距是技术创新力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差距的关键因素;空间邻接和地理距离邻近是成果转化力空间正向溢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东部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通过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以及各省(区、市)之间科普的非均衡发展现状,指出区域科普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探讨了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武平县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市场经济发达,商贸产业在引导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促进消费、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牵引、协调和统领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与新罗、漳平、上杭等较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尚属龙岩地区经济欠发达县。为了使武平县的发展再跨一个新台阶,必须充分发挥武平县区域优势,依托武平县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建设武平县商贸基地,打造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商品物资流转配送中心,从整体上提升武平县商贸经济的竞争力。为此,从建设武平县商贸基地的意义和制约条件、基本思路、建设项目构想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